网站地图985论文网
主要服务:硕士论文、论文发表、论文修改服务

政治经济学论文:理论演变的社会背景,理论背景和逻辑转换

来源:985论文网 添加时间:2020-01-12 21:47
摘 要
  
  让·鲍德里亚是法国着名的哲学家、社会学家,也被认为是法国旗帜最为鲜明、着作最为晦涩、创作力最为丰富的后现代理论家,是“现时代最重要和最具煽动性的作者”.鲍德里亚知识广博,他的作品涉及哲学、分析学、美学、建筑学、社会学、人类学、符号学等诸多领域。鲍德里亚对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有着十分深刻的思考,在这种思考之下,鲍德里亚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他一生出版着作 50 余部,这些着作几乎涵盖了现代社会所有的热点问题。正因如此,他被学术界誉为现代社会思想大师,知识的“恐怖主义者”.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从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的转变,这种转变不仅使劳动和生产性质发生改变,更深深地影响着大众的日常消费领域。鲍德里亚敏锐的捕捉到了这种变化,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流观点中突围出来。从分析物品和消费入手,他把符号学引入其研究领域,开创出独树一帜的符号消费思想,将对资本主义“消费社会”的考察和批判引领到新的境界。
  
  本文以鲍德里亚早期的着作为依据,以揭示符号政治经济学理论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贡献和误读作为写作“主要目的”,通过比较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和鲍德里亚符号经济学两大体系之间的关系,研究鲍德里亚符号政治经济学向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过渡”和“转换”.在这一转换过程中凸显出许多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鲍德里亚进行这一转换的目的,进行转换的条件,完成转换的方法,以及这一转换的实质是和理论与现实意义等。论文要紧紧围绕这些问题设置自己论文的架构和问题结构。
  
  从手头的研究资料来看,鲍德里亚的符号政治经济学理论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既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又有着本质性的区别:一方面,鲍德里亚是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问题域下进行的思考。另一方面,两者又因为所处时代,研究方法,理论依据等方面的不同,使两者的理论呈现出一种若即若离的微妙关系。时代的发展使资本主义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主要体现在生产力发展的条件下社会物质生产水平有了极大地提高,社会从物质匮乏的时代进入到丰裕社会时代,这一转变构成了鲍德里亚理论转变的现实基础。社会发展推动了理论界的研究,法兰克福学派对启蒙思想的反思,对科学技术、意识形态、大众文化的研究成果为鲍德里亚的转化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鲍德里亚沿袭了马克思的异化思维模式,在列斐伏尔大众文化理论、拉康精神分析学和罗兰巴特的神话学的综合影响之下建立起来一套符号学,精神分析学,异化思维模式交织在一起的独特研究方法。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向符号政治经济学转变的过程中,鲍德里亚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既有理论贡献,这种贡献主要体现在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角度,即符号学角度;使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文化领域的研究进一步深化。也有不足,即过度的强调了物的意义性维度,使物的自然维度被遮蔽,这种激进的观点必然导致其理论现实性的缺失。
  
  关键字:消费,政治经济学,符号,丰裕,匮乏,生产

一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从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的转变,深深地影响着大众的日常消费领域。20 世纪 70 年代,西方学术界出现的“后现代”思潮在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的诸多领域对现代文明发展的根基,进行全方位的批判性反思。当哈贝马斯、福柯、拉康、利奥塔、德里达、马尔库塞、德鲁兹等一大批“后现代”大师不断地在学术界掀起浪潮之后,法国学者让。鲍德里亚从分析物品和消费入手,把符号学引入其研究领域,之后他以符号消费为核心概念,以一种激进的方式抨击了马克思主义“生产理论”并标新立异的以符号学视角出发,建立了一个符号政治经济学体系。不得不说,鲍德里亚敏锐的察觉到了资本主义社会从“匮乏社会”走向“丰裕社会”这一过程中,消费在社会的特征日益凸显。鲍德里亚认为,在这样一个消费社会里商品的使用价值、交换价值和真实事物正逐渐的被瓦解,整个世界正成为一个符号价值主导的世界。
  
  1.1.2 选题意义
  
  众所周知,鲍德里亚是一个充满争议性的人物,他的许多理论以其创造性、破坏性和现实判性,正被越来越多的哲学研究工作者和爱好者纳入到研究视野之中。他的文本以犀利的言辞、反讽、断裂和略带荒诞的叙述方式对当今时代的诸多领域提出质疑。本文主要聚焦于解读鲍德里亚早期的文本(这一时期的作品以《物体系》、《消费社会》、和《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为代表)。本文意图以鲍德里亚符号经济学批判理论和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理论为立足点,构建一个符号政治经济学与传统政治经济学的对话平台,并以此为基点思考鲍氏试图把马克思主义与符号学融合的尝试给我们带来的启迪,笔者认为,这种启迪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他对符号学体系和消费社会理论的探索性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在鲍德里亚从传统政治经济学转向符号政治经济学的过程中,阐述鲍德里亚“符号政治经济学”理论产生的社会背景和理论来源,以及从他的“物-符号”、消费社会、符号逻辑等理论中理清其消费社会思想的初期脉络。其二,在真正明白了符号政治经济学的合理性之后,我们能愈发强烈的感受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今资本主义社会形态下面临的危机。当然,符号学政治经济学理论自身也不可避免的存在诸多缺陷。在我看来,当鲍德里亚以符号学为工具重新审视传统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时候,过分的夸大了现代与后现代之间的断裂,这种断裂导致了他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甚至是社会历史观的错误解读。在此,我有必要交代一下以上两个方面在本文中的地位,本文的理论旨趣在于探讨从符号学角度出发的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理论贡献和误读,即第二个方面,这是本文写作的主要目的,处于主要地位。
  
  而第一个方面,即理解在鲍德里亚从传统政治经济学转向符号政治经济学的过程中,鲍德里亚“符号政治经济学”理论产生的社会背景和理论来源,以及从他的“物-符号”、消费社会、符号逻辑等理论中消费思想的初期脉络。在深入探讨主要内容的同时,凸显鲍德里亚在符号学视角下进行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合理性,创造性和深刻性。这是文章要达到的第二个目的,处于从属地位。事实上这两个方面并不是孤立的,首先,研究鲍德里亚“符号政治经济学”理论产生的社会背景和理论来源是探讨本文主要内容的前提性工作。其次,结合符号学的研究去探讨政治经济学对在资本主义发生巨大变化的时代,重新审视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更重要的是,以符号学为中心线索去考察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能更加透彻的看到隐藏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种种表象背后的本质问题。再次近年来哲学对符号学研究的热潮是深刻理解哲学语言转向的重要课题。探究鲍德里亚符号政治经济学理论的社会背景和理论来源,以及符号学理论的发展脉络无论对理解鲍氏的思想还是对合理的考察当下社会的社会现实都有重要的意义。
  
  1.2 鲍德里亚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对鲍德里亚的研究方兴未艾,鲍德里亚的着作涉及领域之广,语言之晦涩加之着作之间的理论断裂对我的研究工作带来了不少的困难。语言的障碍和哲学基本的薄弱无疑使得这种状况变得雪上加霜。然而我们不能因为研究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就裹足不前,我深知,学术的道路从来就没有一马平川的坦途任我驰骋。探索的过程总是充满了荆棘和坎坷。庆幸的是,国内的一些学者已经走在了我的前面,他们富有成效的研究给予了我很大的理论支持和精神动力。北京大学仰海峰教授所着的《走向后马克思:从生产之镜到符号之镜》,北京大学的王岳川教授、南京大学张一兵教授的相关论文和着作,戴阿宝博士的博士论文以及出版的《终结的力量--鲍德里亚前期思想研究》以及所译的美国学者瑞安·毕晓普、道格拉斯·凯尔纳等的论文集《波德里亚:追思与展望》,清华大学夏莹博士发表的论文《马克思及其着作在当代法国的命运》、《象征性交换:鲍德里亚思想的阿基米德点》、《符号政治经济学:一种超越经济的政治话语》、《符号政治经济学是政治经济学吗?》、《马克思与早期鲍德里亚:面向使用价值的比较性分析》等,这些着作从不同角度评述了鲍德里亚的相关思想。
  
  现在国外也不乏鲍德里亚着作和文章的研究,这些研究以鲍德里亚不同时期的理论和概念为重点,以不同的立场对鲍德里亚的思想进行了解读。归结起来,这些立场可以分为四类:其一,马克思主义立场,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美国学者凯尔纳。其着作《让·鲍德里亚:从马克思主义到后现代主义或更远》一方面肯定了鲍德里亚对现实社会的描述,并申明鲍德里亚对现代生活的质疑具有一种理论上的开创性。另一方面,凯尔纳也指出鲍德里亚对马克思的解读存在诸多问题。其二,后现代视角,英国学者甘恩将鲍德里亚作为一位颇有影响力的后现代评论家进行研究。甘恩主要以鲍德里亚后期的着作为资料,将鲍德里亚置于后现代理论谱系之中,着重研究他与谱系中其他思想家的理论联系与区别。其三,符号学维度,加拿大学者诺斯克所着的《鲍德里亚和符号》以鲍德里亚对符号学的革新为重点,对鲍德里亚进行解读。其四,文化视阈的研究,加拿大学者莱文在《鲍德里亚:文化形而上学的研究》中,从文化形而上学对鲍德里亚的理论进行了考察。
  
  从国内外的研究整体情况来看,国内的研究多是综述性的,或以考察鲍德里亚某个思想阶段个别概念为主,或从宏观上考察鲍德里亚与其他思想家的理论联系。无论哪一种研究方法,都或多或少的涉及到鲍德里亚的理论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符号学的联系。然而,大多数的的着作尤其是国内的着作都是将鲍德里亚的符号政治经济学置于某一特定的理论背景之下进行考察。事实上,这种研究存在一些难以克服的问题:其一,鲍德里亚的理论并不是一个完整的体系,而是不断的发生断裂,这一特征导致鲍德里亚总是不停地与现有观点告别,如果将鲍德里亚的理论置于某一特定理论谱系之下,无法突出鲍德里亚思想的这一特征;其二鲍德里亚的符号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来源是多元的,如果过分强调其理论与某单一理论的联系就会导致无法突显鲍德里亚理论来源的多元性。鉴于以上两点本文尽可能的将鲍德里亚的符号政治经济学理论与生产社会向消费社会过渡过程中的诸多理论派别联系起来,以便于考察鲍德里亚符号政治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异与同。
  
  1.3 论文的研究思路
  
  本文将研究视野限定于鲍德里亚早期的几部着作,包括:鲍德里亚 1968 年在列斐伏尔指导下完成的博士论文《物体系》、1970 年至 1973 年相继发表的《消费社会》、《关于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生产之镜》以及 1976 年发表的《象征交换与死亡》。
  
  之所以把这几本着作作为研究课题的立足点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通过对以上文本的解读我们可以大致勾勒出一条鲍德里亚从西方马克思主义走向后马克思的思想轨迹,并通过这一轨迹透视从生产主导的自由资本主义到消费主导的垄断资本主义的时代转换中,鲍德里亚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由补充走向彻底的决裂的符号学逻辑。这种逻辑在某种程度上表达了西方学术界对解构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强烈渴望。第二、当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家们幻想着在文化领域有所建树的时候,鲍德里亚在政治经济学领域的新尝试无疑是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全新解读,这种解读是基于消费社会理论之上,建构起来的符号政治经济学的批判模式。这种模式是对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反叛,这一反叛是具有颠覆性的。在他那里历史唯物主义中的“物”已经不再是客观存在的现实的经济关系,而是一种符号学体系下社会关系的编码。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运动已经在他的改造下变成了符号编码的单向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物”的使用价值、交换价值,甚至当主体面对着物体系统自我增值的符码体系时,主体和主体的能动性也随之消失了,剩下来的只有符号价值和符号价值统治的世界。最后鲍德里亚将马克思消除异化劳动实现人自由自觉活动的这一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过度的解放路径转化为消除符号对人的奴役,还原主体能动性的过程。第三、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早期鲍德里亚的符号经济学理论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颠覆有其的合理性。一方面,鲍德里亚思想的现代性解构和文本批判本身具有一种强大的理论诱惑性。
  
  他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批判维度,也迫使我们思考离开了马克思的生产逻辑我们是否依然可以确保对当代资本主义现实批判的合理性。我们无法否认这种批判方式所具有的启发意义,更无法否认,鲍德里亚已经处在了传统政治经济学批判热潮的中心。另一方面鲍德里亚的理论总是以其独特的破坏性维持着他这政治经济学批判领域的话语权,因为我们无法逃避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到今天所呈现出来的新特征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挑战。这种挑战,无论鲍德里亚本人所带来的,还是其拥护者所提出的,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的研究生,我有必要去思考如何回应鲍德里亚及其追随者提出的挑战。
  
  1.4 研究方法
  
  1.4.1 查阅文献法
  
  本文所采取的主要研究方法是查阅文献法。文献的获取主要有三个途径:第一,通过实体书店或者通过网络自行购买论文写作所需书目。第二,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资源并通过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等网络平台下载所需相关资料。第三,向身边的同学和老师借取论文写作相关书目,在研读这些丰富的文献后,完成了本文的写作。
  
  1.4.2 对比研究法
  
  在写作过程中,我参阅了大量的与论文主题相关的资料和书目,并注重不同研究者对相似问题主要分歧,以此为基础寻找分歧的理论和现实根源。在对比中呈现鲍德里亚符号政治经济学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贡献于误读。
  
  1.4.3 总结归纳法
  
  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将所涉猎书目对同一问题相似的观点进行归纳与总结,找到得出这一观点的理论依据,并探讨其片面性与合理性。
  
  1.4.4 举例论证法
  
  由于个人知识背景所限和理论深度不足,在对一些晦涩难懂的问题上不可避免的会出现缺乏深刻之处,无法将个人观点以规范性的学术语言进行表述。在个别问题上列举例子以增强对观点的表达,有失准确之处敬请指正。
  
  1.5 鲍德里亚生平
  
  1929 年,让。鲍德里亚出生于法国东北部阿登斯省兰斯地区的一个农民家庭。祖父是一个地道的农民,父母是公务员,鲍德里亚是家族受过高等教育的一个成员。一方面,农村慵懒闲适的生活方式让鲍德里亚对市民社会中的唯利是图和人际之间的竞争关系表现出明显的厌恶。他的高等教育背景使得鲍德里最终从乡村生活中分离。鲍德里亚早年学习过德语,在 1966 年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他在一所中学教授德语。他的德语背景使鲍德里亚阅读了尼采、荷尔德林和海德格尔的一些着作,并将的一些德语文本翻译成法文。20 世纪 60 年代,他翻译了威尔海姆·穆尔曼(Wilhelm Muelhmann)彼得·威斯(Peter weiss)、和布来希特(Bertolt Brecht)的着作。
  
  1966 年他进入南特禾大学并担任列斐伏尔的助教。1968 年他还参加了《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译本工作。在这个时期,鲍德里亚受到亨利·列斐伏尔和罗兰·巴特社会学研究以及以原始文化研究批判现代社会的莫斯、巴塔耶的影响。除此之外,一些西方左派思想家如:哈贝马斯、拉康、马尔库塞、阿尔都塞、利奥塔、德波、福柯、德里达、布尔迪厄、德鲁兹等人的思想逐步的被鲍德里亚纳入到自己的研究视域中。后来,他在列斐伏尔的指导下他完成了博士论文--《物体系》。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巴特对当代社会的符号学分析对鲍德里亚从符号学出发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叛离产生了持续而深远的影响。在这一时期,鲍德里亚还没有得到学术界的高度重视,仅仅是一些文艺杂志,在很不显眼的地方引用到他。
  
  20 世纪 70 年代鲍德里亚迎来了学术生涯的第一个创作高峰期,在这一期间鲍德里亚出版了 9 本专着,依次为:《消费社会》、《关于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生产之镜》、《象征交换与死亡》、《忘掉福柯》、《波保的效果》、《在沉默的多数派的影子下》、《法共或政治的认为乐园》以《及论诱惑》20 世纪 80 年代,在英国,随着《理论、文化和社会》(Theory,Culture and Society)、《文化与社会》(Culture and Society)、《荧幕》(Screen)、《今日马克思主义》(MarxismToday)和《新左派评论》(New Left Review)较为重要的杂志对鲍德里亚的讨论,鲍德里亚一跃成为文化研究领域的专家。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随着后现代主义思潮在欧美泛滥,鲍德里亚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名声大噪,人们甚至将鲍德里亚冠以“后现代主义高级牧师”的称谓。虽然鲍德里亚并未在公开场合把自己标榜为“后现代主义者”但是那些反后现代主义思潮的人们,仍然将他视为后现代主义代表人物,因而,在他们批判后现代主义时,把鲍德里亚当成主要的攻击对象。事实上,不管他本人承认与否,他所提出的许多概念和观点,已经被许多后现在主义者视为启蒙性的思想纲领。
  
  20 世纪 90 年代,在这一阶段鲍德里亚的几乎进入到了一种新的思想状态,在他看来,人类的理性和科学技术不断地实现着突破,这种突破一方面使人类的既定目标在不知不觉中得以实现。另一方面又使人类不断的陷入欲望得以满足后的空虚状态。
  
  2007 年三月鲍德里亚在法国巴黎病逝,鲍德里亚以一种颇具争议的方式将符号学的基本原理与政治经济学批判结合起来,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维度,对人类社会的基础性变革起到了促进的作用。


重要提示:转载本站信息须注明来源:985论文网,具体权责及声明请参阅网站声明。
阅读提示:请自行判断信息的真实性及观点的正误,本站概不负责。
jQuery右侧可隐藏在线QQ客服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