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985论文网
主要服务:硕士论文、论文发表、论文修改服务

政治经济学论文:浅析“科技生产力和科技生产关系”一文的错误套

来源:985论文网 添加时间:2020-01-09 10:40
摘è|
《理论学刊》1997年第4期、《东岳论丛》1997年第4期和《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99年第1期有一个作者分别发表了关于《论科技生产力构成的特殊性》、《科技生产关系的发展和特点》和《论科技生产力和科技生产关系的矛盾及其规律》三篇文章。其中有关“科技生产力”和“科技生产关系”的概念十分值得关注和反思。笔者认为作者对“科技生产力”和“科技生产关系”的概念存在误读,有必要做进一步的探讨和澄清。
  
  1正确认识和理解“科技生产力”概念
  
  《科技生产关系的发展和特点》( 以下称为“科技生产关系”) 一文中,作者认为“科技生产关系是与科技生产力相对应的范畴”[1],并在《论科技生产力和科技生产关系的矛盾及其规律》( 以下称为“科技生产力和科技生产关系”) 一文中套用了唯物史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关系原理,阐述了科技生产力与科技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还提出了“科技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科技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笔者认为,该文作者提出的“科技生产关系”概念的前提是没有正确理解“科技生产力”概念。
  
  1988年9月,邓小平同志根据科学技术发展的新趋势,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2]的重大命题。这一思想“是关于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问题的科学论断。它准确地反映了当代生产力发展的特点和规律。”[3]这既是对科学技术与生产力发展之间关系的高度概括,又是对唯物史观的丰富与发展。
  
  “科技生产力”这一概念在国内具有较大影响。笔者在“中国知网”期刊检索系统中按“篇目”检索“科技生产力”得到的检索结果如下: 共检索出100多篇期刊论文。从学科分布来看: 主要有经济理论及经济思想史、科学研究管理、哲学、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等多个学科。这里有两种情况: 一是将“科技生产力”当作“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一种简略表达。用来说明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并不认为存在一种单独的“科技生产力”.李庆臻、安维复的《科技生产力论》( 山东大学出版社1998年8月版) 表达的正是这种观点。需要说明的是,江泽民同志在1991年5月23日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上的讲话中,两次提到了“科技生产力”.江泽民同志指出:“为了解放科技生产力,必须提高全民的科技意识,要在舆论宣传、体制改革、完善政策、增加投入、培养人才等方面作出巨大的努力。”[4],“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充分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解放科技生产力的前提。”[5].江泽民在此提到的“科技生产力”,在于强调科技人员在生产力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其用意不是为了说明“科技生产力”是一种相对独立存在的生产力。二是认为“科技生产力”是一种相对独立存在的新型生产力。对于上述两种观点,笔者认为,第一种观点是为了直接说明科学技术对于生产力发展的巨大作用,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简略地形象表达。而第二种观点则是没有正确理解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观点,下文笔者主要剖析的是这一种观点。
  
  1996年有一位作者最早对“科技生产力”的独立性观点进行了阐述。他认为,“科学技术已成为一种独立形态的社会生产力。”[6],“这种相对独立性是科技日益从物质生产发展中相对独立出来的结果。”[7].这一观点得到了另一位作者的积极支持,随后发表多篇文章对这一概念进行论证和发挥。《论科技生产力构成的特殊性》( 以下称为“科技生产力”) 一文中,作者认为,“科技生产力是指在一定社会背景下,社会所具有的创造、传播、应用和发展科学技术的能力的总称,是相对于社会物质生产方式中的生产力而言的”[8].该文作者实质是把科学研究、技术发明等科学技术创新发展的能力看成是“科技生产力”,是一种相对于社会物质生产方式中的生产力。
  
  21世纪初,仍然有一些学者坚持这一概念。有的学者认为,“在新的社会条件下,社会生产力概念本身已是科技化的生产力,并且科学技术本身就是生产力,即科技生产力,而且是生产过程的独立要素”[9].有的学者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和科学管理等柔性成份,日益成为现代生产力的核心结构和主导轴心,因而现代生产力可称之为柔性生产力。柔性生产力是科学技术等柔性成份占主导地位的物质生产力,其科技含量高而创造力强,因而柔性生产力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科技生产力。因而,现代生产力和柔性生产力,其本质就是科技生产力”[10].
  
  上述观点的核心在于认为“科技生产力”是不同于一般生产力的一种独立形态的生产力。笔者对这一观点表示怀疑,认为有待于进一步商榷。

(1) 承认“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不等于承认“科技生产力”是一种独立形态存在的生产力。马克思认为,“生产力中包括科学在内。”[11]; 毛泽东指出:“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无法提高”[12]; 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3]; 江泽民同志进一步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14]; 胡锦涛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革命力量。”[15]; 习近平强调:“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要发展就必须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16].可见,从马克思到习近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断表明了科学技术具有生产力的功能,并非是要提出一种独立于生产力之外的“科技生产力”,并不意味着把“科技生产力”看成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相对独立形态的生产力。
  
  (2) 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的重要因素还不是的单独生产力,它只有与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协同作用才能形成现实的生产力。把科学技术看成是一种“独立形态的社会生产力”,一种“相对于社会物质生产方式中的生产力”,是片面的。
  
  科学技术是一个复合概念。科学是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反映事实和规律的知识体系及其相关活动。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或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它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以发明为核心的技术活动; 二是技术成果,包括技术理论、技 能 技 巧、技 术 工 艺 与 技 术 产 品 ( 物 质 设备)。”[17]广义的技术可以理解为人们为了达到特定目的而利用、改造世界的一切手段和方式方法。技术作为人类改造自然的中介,自古就有,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离不开技术,人类一直在使用着技术进行生产。
  
  生产力具有复杂的系统结构。其基本要素是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重要因素。科学技术只有被应用于物质生产过程之中,它才能转化为生产力,实现自己的现实力量。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一种渗透性的、潜在性的因素。生产力的发展是其系统中的基本要素( 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因素( 科学技术等) 共同作用的整体效应。因此,科学技术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并没有因此而成为一种单独存在的生产力。当劳动者的科技素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科技含量普遍提高时,生产力就会发生质的飞越。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科学技术是渗透于生产力的基本要素中,没有必要再区分出科技劳动者、科技生产资料、科技劳动对象,甚至科技劳动和科技产品,没有哪一种生产活动不需要科学技术,也没有哪一种产品不蕴含着科学技术。“科技有相对独立的存在,与生产力毕竟是两回事。科技必须通过一系列中介过程才能转化为生产力。”[18]单纯的科学技术如果不与其他要素结合起来,不与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劳动者这类基本性要素相结合,不将科技应用到实际的物质生产过程之中,即使它有再大的作用也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所以把科学技术看成是一种“独立形态的社会生产力”是一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形而上学观点。
  
  (3) 用“先进生产力”的概念能够更好地体现出传统生产力与现代生产力的区别。无论是近代还是现代,任何一种生产力中都包含有科学技术,没有不包含科学技术的生产力,也根本不存在脱离了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差别只在于其中包含着科学技术含量的多少而已。传统生产力中也包含有科学技术。为了强调现代生产力的科技含量高,凸显科技在生产力中的重要作用,一般来说,体现新的生产技术、代表同一时期最高发展水平,充分反映生产力发展必然趋势的生产力,就是先进生产力。“发达的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19]“科技含量高且创造力强”的生产力属于先进生产力,科技含量的高低体现出的只是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并没有因此而形成独立存在的“科技生产力”.因此,用“先进生产力”概念已经能够与传统生产力相区别。“科技生产力”概念没有体现出传统生产力与现代生产力的差异,容易产生歧义,让人误认为“科技生产力”是一种独立形态存在的生产力。
  
  2对“科技生产关系”概念的质疑
  
  “科技生产关系”一文认为,“科技生产关系就是科技劳动者在科技实践活动中结成的各种关系的总和。科技生产关系内容主要包括: 科技劳动资料的所有制形式、科技劳动的分配关系( 如工资、版权、专利权、奖金等)、以及科技劳动者之间的复杂的学术关系,等等。”[20]笔者认为,根本不存在所谓的“科技生产关系”.
  
  (1) 这种观点没有理解生产关系的实质,“科技实践活动”不是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不存在所谓“科技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生产力诸要素相结合的社会形式,是人们在物质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经济关系。生产关系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构成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人与生产资料结合的方式,它表明生产资料归谁所以,由谁支配。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和生产体系中处于何种地位: 是统治与被统治、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还是平等分工、合作关系。产品分配关系是指产品分配的方式和比例关系。”[23]
  
  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 也有的称之为科学文化实践) 等。所谓的“科技实践活动”实际上就是科学实验( 也有的称之为科学文化实践) ,是以实验仪器和装备为手段,以探索和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为目的的准备性和探索性的实践活动。“科技实践活动”还不是生产实践活动,作者所谓的“科技劳动资料的所有制形式、科技劳动的分配关系、以及科技劳动者之间的复杂的学术关系”不是生产关系意义的三要素,也就不会形成新的所谓“科技生产关系”.

(2) 这种观点是一种线性思维方式,不了解生产关系是由若干要素形成的有机性整体。在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生产关系具体体现为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之中[22].生产关系是四个环节在特定的关联方式下构成的有机整体,不是若干因素在平面上的“堆积”或算术上的加和。把“科技实践活动中的各种关系的总和”[21]定义成所谓的“科技生产关系”,是没有认识到生产关系系统的非线性特征。实际上,从第一部分我们对“科技生产力”概念的分析中同样可以得出结论,没有一种单独存在的“科技生产力”,也没有一种单独存在的“科技生产关系”与之对应,不存在一种脱离了生产关系而单独存在的“科技生产关系”.
  
  3 “科技生产力和科技生产关系”一文的错误套用
  

  “科技生产力和科技生产关系”一文,认为“科技生产方式是科技生产力和科技生产关系的矛盾统一体。在这个统一体中,科技生产力是其内容,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之中; 而科技生产关系是其形式,具有相对稳定性。前者决定着后者,而后者又反作用于前者,这两个方面的辩证统一便构成了科技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科技生产力状况的规律。”[24].文中指出“科技生产方式的发展是科技生产力和科技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推动的。 .科技生产关系和科技生产力之间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经过矛盾的解决达到新的基本适合,这样一个川流不息、循环往复、不断前进的过程,由此形成了科技发展的历史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25].
  
  生产方式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方面。科技实践活动主要是科学实验,不是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也就不存在“科技生产方式”的问题[26].通过上述对“科技生产力”的剖析和对“科技生产关系”的质疑,笔者认为,科学技术只有渗透于生产力的基本要素之中并与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协同作用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不存在独立形态的“科技生产力”,也不存在“科技生产关系”的问题。当然也就不存在由“科技生产力”和“科技生产关系”所构成的矛盾运动,也就不存在“科技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科技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科技生产力和科技生产关系”一文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及其规律”这一理论简单机械地套用形成所谓“科技生产力和科技生产关系的矛盾及其规律”是错误的。
重要提示:转载本站信息须注明来源:985论文网,具体权责及声明请参阅网站声明。
阅读提示:请自行判断信息的真实性及观点的正误,本站概不负责。
jQuery右侧可隐藏在线QQ客服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