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985论文网
主要服务:硕士论文、论文发表、论文修改服务

政治经济学论文:内涵集约生产与科学技术的双重效用

来源:985论文网 添加时间:2020-01-09 10:38
摘è|
马克思的生产力论内 容博大精深。从生 态哲学维度进行重新研读和从生态思想层面进行评估考量,就能够发现其丰富的生态哲学思想意蕴和深厚的生态文明理念底蕴。①在本文,我们将试图梳理马克思生产力论的生态意蕴及其绿色向度。
  
  一、自然生产力:生产力发展的第一源泉
  
  人类社会存在于自然 界之中。自然界供养能力与吸纳能力是自然生产力及其作用发挥的体现。自然生产力思想在马 克思的生产力论中占有重要地位,内容丰富而具体。
  
  (一)自然生产力是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源泉
  
  人与生物圈其他物 种一样,是自然界 长 期发展 演 化 的 产 物。自 然 界 是 人 的“无 机 的 身体”,它“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对象(材料)和工具”.②因为“没有自 然 界,没 有 感 性 的 外 部 世 界,工 人什么也不能创造。”③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自然基础与物质前提。若无自然界 所提供的适宜人类生存的阳光、水、空气等自然条件,人类便不能生存 与 发 展。由 此,人 类 的 生 产 也 需 要自然条件与生态前提,并把这种“无机的身体”视为更初始的条件,人类社会的生产与再生产时刻都在与自然生态系统进行物质交换、能量 转换与信息流动,把自然物质按人的需要转化为社会系统有 用 的 物 质 产 品,即 物 质 财 富,然 后将自然资源未充分利用的生产与生活排泄物返还给自然,通过自然的吸收与净化再重新利用,进行物质再 生 产。可 见,人 类 社 会 生 产 与 再 生产都离不开自然条件的支持。马克思视自然界为人类劳动的原始食物库和资料库,是一切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的第一源泉,认为“劳动 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同劳动一样也是使用价值(而物质财富就是 由使用价值构成的!)的源泉”.①
  
  从生成论角度而言,自 然界是“一切 劳 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第一源泉”.②若无自然载体,劳动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变换出价值。虽从劳动价值论而言,自然产品由于没有凝结一般人力劳动而成为自然对人类的赐赠。作为资本无偿的自然生产力加入生产不需费资本分文便可带来超额利润 的 生 产 要 素,但 归 根 结 底,任 何 商品都具有“一种不借人力而天然存在的物质基质”.③这就是自然价值。自然力应作为劳动生产力的存在始基进而成为利润乃至超额利润的自然前提。此外,自 然 景 观 的 鬼 斧 神 工 是 激 发艺术创造与科学研究的素材,大自然是人类精神财 富 发 生 始 基,具 有 生 命 支 撑、科 学 审 美、宗教象征等价值。④就实践活动空间范围和程度而言,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 的创造都与自然生产力紧密相联并受其制约。即使是创造使用价值的生产劳动也必须以自然力为依托,并在 遵循自然规律前提下才能顺利展开,且这种活动也只能改变自然物质形态,不能创造新物质。⑤创造财富的物质生产活动需要在人与自然协同下才能有效进行。
  
  (二)自然生产力是自然循环产生的自然力
  
  马克思认为,自 然生 产力是“特别高 的 劳动生产力的自然基础。”⑥由于地理环境千差万别,自然产品丰 富 多 彩,这 些 是 形 式 各 异 的 社会分工得以形成的重要条件。不仅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来源于自然界,劳动者首先也是自然界的产物。马克思将人自身与人身外的自然都划为自然力发生作用的领域,认为自然力有比通常所理解的仅由自然发生作用的力量 的领域更宽 广 的 内 容 和 更 丰 富 的 内 涵,它 不 仅 仅 指“单纯 的 自 然 力---如 水、风、蒸 汽、电 等”⑦在无机界发生的自然力量,还包括 在有机界发生的和经过人类劳动改造过的自然力量 以及 这些力量的整合力。

在自然力功 效 方 面,马 克思将提供空 气 洁净力、土地肥沃力、阳 光照射力、水的鱼 产 力等视为生活资料的自然富源,将 提供木材的森林、可供开采的 煤 炭、通 航 顺 畅 的 河 流 等 视 为劳动资料的自然富源,并认为在文 化初期与生产力发展的低级阶段,生活资料的 自然富源起决定性作用,随着文化与生产力 发 展到较高时期,劳动资料的自然富源将取代生 活资料的自然富源的地位而起决定性的作用。⑧在自然力发挥功效方面,表现为自然恩赐的 自 然生产力首先大规模地存在于农业劳动中,农业的生产性质决定了要在运用与开发自然生产力的基础上,通过人的劳动力来提高生产效率,随着资本主义发展,科 技 广 泛 作 用 于 生 产 生 活 各 个 方 面,大机器工业发展并广泛应用于生 产 过程,以大机器应用为中介,自然力在工业 中 大规模利用达到空前程度。以拖拉机与联合 收割机使用为例,美国1920年 代 早 期 开 始 使 用 拖 拉 机,到1945年已有230万台,其后拖拉机在原苏联与欧洲才普遍使用,全世界拖拉机数量从1920年的30万台上升至20世纪后期的2600万台;美国在1920年就有联合收割机,但二战前在欧洲却很少见。丹麦到1944年还没有一台联合收割机,但到1970年达到4万台。①这些机器的广泛使用代替畜力与人力从而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在自然力转换与性质方面, “大生产---应用机器的大规模协 作---第 一 次 使 自 然 力,即风、水、蒸汽、电大规模地从属于直接的 生 产过程,使自然力变成社会劳动的因素。”②由此可见,自然生产力纳入生产 过程并在其中发挥重要效 能 得 以 使 生 产 效 率 提 高 的 首 要 条 件 是,必须借助于大机器即技术中介方可奏效。其次,其发挥作用程度大小还取决于科技方法的适时运用。从资本生 成 角 度 而 言,由 于 自 然 生 产 力是自然界的天然存在,不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即商品,其性 质 属 于 不 费 资 本 分 文,即 使 其作为重要生产要素并入生产过程,并在科技协助下发挥不可替代作用。
  
  综上,狭义自然生 产力仅指天然自然 所 特有的自然力,包括自 然界中的物理、化 学、生物等各种力量及这些力量的整合力;广义自然生产力是“自然界给人类提供的纳入生产过程和未纳入生产过程,能够创造自然生态财富和社会经济财富的能力。”③其本质是一种生态生产力。
  
  (三)运用自然规律并注重长远与整体效益
  
  从物质变换角度而 言,人类社会发展 史 就是人类不断摆脱自然力束缚,并借助科技认识和利用自然力的发展史。自然万物处于永恒转换与循环之中,其各种功能独特精妙不可复制。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分为生态系统营养物质循环和生物圈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两类。
  
  马克思提出物质变 换裂缝理论,用以 批 露资本主义对其生存条件的物质性疏离,从而 揭示可持续性基础条件业已被破坏。人类为了持续发展必须不断把自然生产力转化为社会生产力,人类社会系统必须与生 态系统保持物质变换,而资本主义工业生产恰 恰在自然的生存根基---土地使用上存 有盲 目 性 和 反 自 然 性。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为获得足够劳动生产力,通过各种形式剥夺农民土地,使其沦为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的商品而存居于各大中心城市,由于人的各种生活消费排泄物不能回归土地, “从而破坏土地持久肥力的永恒的自然条件。”④使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断裂。
  
  在农业生产 方 面,资本 主义为提 高土 地 肥力而采取大土地所有制和小土地所有制 两种 方式,但在实践中前者更直接滥用与 破坏土地自然力,后者更多 滥 用 与 破 坏 人 类 自 然 力,从 而使土地肥力持久发展源泉遭到 破坏,可见“资本主义农业的任何进步,都不仅是 掠夺劳动者的技 巧 的 进 步,而 且 是 掠 夺 土 地 的 技 巧 的 进步”.⑤资本主义造成物质变换裂缝不仅表现在土壤养分循环或城乡关系断裂上,而且还表现在森林砍 伐、土地 沙漠化、气候变 化、森 林 中鹿群 消 失、物 种 商 品 化、污 染、工 业 废 弃 物、有害物质污 染、循 环利用、煤矿资 源 耗 竭、疾病、人口过剩、以及物种进化等方面。⑥这种对土地自然力的滥用与破坏,对资源 与能源的过度消耗,对人口 自 然 力 的 极 端 压 榨,造 成 整 个自然界日益退化与不断异化,这 是自然生产力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不可持续的真实境遇。
  
  恩格斯以 美 索不达 米 亚、希 腊、亚 细 亚 以北、阿尔卑斯意大利人、西班牙种植场主为例,劝诫人们不要只顾眼前局部利益,而应学会认识与遵循自然规律,学会预 见人类对自然干预所引起的全局长远后果;学会支配 至少是最普遍生产行为所引起较远的自然影 响,学会预见和调节经济活动的较远的社会影响。⑦人类应在认识与顺应自然情况下使自然 人化,因为“耕作---如果自 发地 进行,而 不 是 有 意 识 地 加 以控制(他作为 资 产 者 当 然 想 不 到 这 一 点)---会导致土 地 荒 芜”.⑧当 代 人 类 还 在 重 蹈 覆 辙。发达国家木材需求与发展中国家因人口 骤增需要增加农业用地压力,从1950年后就导致世界热带森林地区毁林热潮,在最近半个世纪中热带森林覆盖区由28亿公顷下降为15亿公顷,其中亚洲原始森林的9/10被毁,西非有些国家毁林速度达到每年15%左右。据估计,21世纪初世界各地热带森林以每天平均86000公 顷,或每年3100万公顷速度被毁,按此速度,世界热带森林至 迟 在21世 纪 中 期 将 会 被 彻 底 毁 掉。①砍伐热带森林涉及毁掉一个完整生态系统,地球动植物物种(大约是3000万种)一半左右生活在热带森林中,物种消失速度最保守估计也认定为每年约为5万种,其中绝大部分尚未被科学认识就灭绝了;热带森林毁灭对气候产生重大影响,植被 覆 盖 被 移 除 后,来 自 太 阳 的 能源就不再部分被树木所吸收,而是从几乎赤裸的地面反射回去,使得气温上升从而阻止雨云形成。人类对资 源 的 利 用 是 有 限 度 的!马 克 思以土地为例,认为人只是土地使用者而非所有者,“并且他们应当作为好家长把经过改良的土地传给后代。”②因为“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支配作用,就在于 我 们 比 其 他 一 切 生 物 强,能 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③我们即使达到眼前局部利益也不必过分陶醉,因为“对于每一次这样 的 胜 利,自 然 界 都 对 我 们 进 行 报 复。”④短期预期成果的取得往往被长远和出乎预料的影响抵消得荡然无存。

从资源开发 与 利 用角度 而言,社会生 产 与再生产过程一方面不断从生态系统中提 取劳 动材料,通过经济再生产加工成满 足 人们需要的产品;另一方面不断把相伴随而 产 生的各种生产与生活排泄物返回自然界,利 用其净化功能融入自然再生产。这种生产与生 活 废弃物是社会经济系统生产与消费过程中不能充分 利用 资源而产生的。马克思关于生产与 消 费排泄物的区分及循环利用思想包括废物再利用与再循环、资源利用最 大 化、废 物 产 生 量 最 低 化、稀 有 资源的节约和 保 护 等。马 克 思 认 为,生 产 排 泄 物“是指工业和农业的废料;消费排泄物则部分地指人的自然的新陈代谢所产生的 排 泄物,部分地指消费品消费以后残留下来的东西。”⑤如果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废弃物排放量超过生 态系统自净能力,则会 导 致 环 境 污 染 和 生 态 失 调。由此,要使生态循 环 与 经 济 循 环 良 性 进 展,就 必须消除污染 物,化 废物为 原 料,变害 为 利,变废为宝。
  
  要再利用废物并使 其参与循环,其中 最 主要的原因在于原料的有限性;其次在于每个物种都有各种属性,各个劳动过程也可根据各自所需选取物 种;最 后 在 于 废 料 有 多 种 用 途。但废物再利用具有一定条件:一是废物必须达到一定数量与规模,且在大规模劳动的条件下才能进行;二是依 赖 技 术 发 明 与 改 良,使 废 物 某些新功能得到开发并在新的生产条件下得到利用;三是依托科 学 发 展 与 进 步,尤 其 是 化 学 的进步,使废物的 有 用 性 不 断 被 揭 示 出 来。而 废物再利用的途径有三:一是对废料进行再加工使其成为再生产的原料;二是发挥科技功能把废料转变成另一种有用产品;三是通过生产工具革新研创出废物的多重功效。废物的利用程度既取 决 于“所 使 用 的 机 器 和 工 具 的 质 量”,①又取决于原料本身质量。马克思还提出原料充分利用的两个限度: “把一切进入生产中去的原料和辅助材料的直接利用提到最高限度”, “把生产排泄物减少到最低限度”,②即最大限度提高能源利用率和减少废弃物排放量。丹麦卡伦堡工业园区共生企业生态产业链③在这方面起到了示范作用。该园区共生企业生态产业链包括发电厂、炼 油 厂、制 药 厂、石 膏 板 厂、微 生 物公司与废物处理公司5家企业,整个园区通过代谢链条关系,实现废物零排放。
  
  (三)内涵集约生产与科学技术的双重效用
  
  生态经济再生产的 实现问题,实质上 是 在经济再生产和自然再生产过程中的消耗如何得到补偿,实物怎 样 得 到 替 换 的 问 题。唯 有 在 消耗得到相应补偿的情况下,再生产才得以顺利进行。外延扩大再生产是依 靠增加生产要素投入而引起地域生产规模扩大;内涵扩大再生产是依靠提高生产要素使用效率,在原有地域内扩大生产规模。外延和内涵扩大再生产与绝对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有异曲同工之效。 “把工作日延长,使之超出工人只生产自己劳动力价值的等价物的那个点,并由资本占有这部分剩余劳动,这就是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④这是外延增长的特征。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通过采用新科技和改善经营管理等实现的经济增长,这是内涵增长的特征。
  
  集约与粗放耕作方 式是相对 于级差地租两种形态 而 出 现 的 对 提 高 土 地 产 量 的 经 营 方 式。与粗放是同量的资本分散“投在较大的土地面积上”⑤不同,集约是同量的资本集中投在同一土地上,即在同 一 土 地 上 连 续 进 行 投 资,或 较大程度上在较好土地上投资。绝 对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的前提基础,即外延 扩大再生产是内涵扩大 再 生 产 的 前 提 基 础。同 理,粗 放 耕作方式也是集约耕作方式的基础与 出发点,但后者是前 者 的 必 然 趋 势。因 为 在 前 者 条 件 下,产量增 长 仅 仅 以 生 产 要 素 数 量 递 增 作 为 保 障,而不考虑质量与技术提高等因素 影 响,这样产品量增长源泉狭窄,而且还 会遇到各生产要素数量有限或种类稀缺等生态限制,也受到社会发展水平限 制,这 样 的 经 济 增 长 速 度 缓 慢。而后者主要是通过“劳动的技术过程和社会组织发生彻底的革命”⑥得以实现,即通过提高生产要素使用效率而实现,它不仅可以 突破延长工作日实现经济增长的局限性,而且还可以突破自然生态和社会道德限制的局限性。但后者不会自动实现,在其必备条件方面马克思强调两点:其一是依靠科技进步;其二是提高劳动者素质。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 制度下科 技进步功效与局限性进行了探讨,认为资 本主义条件下科技进步功效主要体现在:一是充当人 与自然关系中介,促进财富 增 长 和 生 产 力 发 展;二 是 拓 展资源利用空间并挖掘资源利用潜 力;三是增强人们认识和发现废物资源利用途 径。虽然科技进步提升了人们认识与变革自然 的 能力,但由于其内部存有背离价值旨趣的可 能 性,其破坏力不容忽视。 “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⑦科技负效应产生的主要原因为“科学认识的至上性与非至上性的矛盾展现为与技术应用在时空维度上的背离。”①在时间上,生态效应由于更多地表 现为长远性而具有滞后性;在空间 上,生 态 环 境 构 成 因 子 具 有 流动性,科技生态 效 益 作 用 范 围 较 广,其 受 益 对象具有不确定性。资本主义生产唯一目的是攫取超额利润,当科技发展有助于实现其预期目的时,便大力支持,否则就竭力反对,至 于 生态效益往往不在其考虑范围之内。
  
  马克思社会生产力论蕴含的绿色向度主要体现在:其一,劳 动 的 实 质 是 人 与 自 然 之 间 的物质变换,克服 异 化 劳 动,探 寻 一 种 满 足 人 的合理需要的生态劳动便成为可能,从而使人类发展的可持 续 性 得 以 实 现。其 二,造 成 生 态 危机的现实根源是以追求超额利润为目标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因此在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前提下,任何对于环境保护所 采取的措施都只能缓解而不能根除生态危机,人类对待资本的合理方式只能是既利用其创造物质财富的优势功效并使其发挥至最佳,又限制其对生态系统破坏的消极影 响 并 使 之 降 低 至 最 小。其 三,既 然自然资源数量有限且功效多重,由此人类应在自然生态阈 值 范 围 内 对 其 充 分、合 理、综 合 利用以提高其利用率,对待稀 有资源尤其要注重节约与慎重开发,在遵循资源利 用 规律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循 环 经济。其四,充 分发挥 科 技功能,使生产方式由外延粗放经 营 向内涵集约经营转变,但对科技要进行生态化规范与引导,从而使其最大程度地成为生态文明建设 的强 大杠杆与有益工具。
重要提示:转载本站信息须注明来源:985论文网,具体权责及声明请参阅网站声明。
阅读提示:请自行判断信息的真实性及观点的正误,本站概不负责。
jQuery右侧可隐藏在线QQ客服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