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985论文网
主要服务:硕士论文、论文发表、论文修改服务

国内中小学校园欺侮犯罪及综合防治体系研究

来源:985论文网 添加时间:2020-01-03 10:05

    摘要

  校园欺侮,又名校园欺凌。在我国,许多人都把校园欺侮看成稀松平常的小事,没有认识到校园欺侮的恶劣影响以及有可能发展到威胁学生生命安全的程度,故我们的社会对这方面的研究很少重视,并缺少相应的有效对策。而在美国、日本等许多发达国家,校园欺侮问题却受到各方面的重视,也有好多成功的应对措施和经验值得我国借鉴学习。

  本论文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的导论首先通过对一起最近才发生并引起广泛关注的中国留美学生欺侮案件的分析引出对校园欺侮现象的一系列反思,说明美国和中国对待校园欺侮的重视程度有着巨大差距;而且,国外对于校园欺侮的研究已经取得了相当的成果,特别是美国和日本,校园欺侮的多发推动了相关研究的深入开展;在我国,现有的研究也有了相当成果但依然存在不足之处。

  第二部分是介绍校园欺侮行为的基本概况。欺侮(bulling)在广义上是欺负与侮辱含义的综合,在狭义上与校园欺侮则可以混用;校园欺侮与校园暴力是一对既有联系也有区别的概念;欺侮可以划分为直接欺侮(身体欺侮、言语欺侮)和间接欺侮(关系),而网络欺侮是校园欺侮的一种新形式;校园欺侮包含于犯罪学意义上的犯罪概念,校园欺侮与其他犯罪之间存在着递进转化、滋生辅助、吸引招惹等三种具体关系。

  第三部分首先从多个国外理论的角度、结合相关案例对校园欺侮进行剖析,包括犯罪生物学、犯罪心理学、犯罪社会学等等。这些理论从各个层面(如欺侮者、受欺侮者心理、学校环境、社会影响等)发掘了校园欺侮的成因。然后再介绍理论指导下的国外对策,为我们防治校园欺侮现象开拓了视野、提出多种解决途径。

  第四部分是建议基于我国国情、再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建设完善中小学校园欺侮的综合防治体系,从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等各个层面展开行动。在政府层面,要完善校园欺侮的法律防治,制定有效的政策、计划;在社会层面,要探索校园欺侮的社工组织的介入方式;在学校层面,要针对校园欺侮现象加强教育和管理;在家庭层面,要注重对校园欺侮现象的监督、对损害进行修复。

  关键词:校园欺侮;犯罪;防治
 

导 论

  一、问题的提出。

  提起校园欺侮,大家一般都会联想到"以大欺小、以多欺少、倚强凌弱"的画面:高年级同学对低年级同学用蛮横无理的手段进行谩骂、殴打,剪别人衣服、头发,向别人身上泼污水、垃圾、吐吐沫等等。类似的行为在我国并不是一个陌生的现象。事实上,从小学、中学一直到大学,校园欺侮可以说常常伴随在很多学生的左右。或许,不少同学都把校园欺侮看成了家常便饭,没有认识到校园欺侮的恶劣影响以及有可能发展到威胁学生生命安全的程度,故我们的社会对这方面的研究很少重视,并缺少相应的有效对策。那么,这些在一般人看来稀松平常的小事真的有那么严重吗?社会对司空见惯的校园无动于衷真的就很自然吗?我们可以通过一起发生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施虐案来了解一下校园欺侮行为在美国的严重性以及中国人在此方面的轻视程度。

  (一)案情始末及其法律后果。

  【案例1】2015年3月30日晚,居住在美国洛杉矶的受害留学生刘某被其小学同学陆某约到罗兰岗Honeymee冷饮店。不一会又来了几名中国小留学生,其中包括翟某和张某,他们在餐厅待了一个半小时。在此期间,刘某被对方一伙人要求下跪,时间长达20分钟,还让她用裤子擦地。但事情并没有就此结束,相反,这才是整个虐待、绑架案的前奏。卢某走后,翟某将车钥匙给同伙萱萱,让她开车载刘某及其同伙一起到罗兰岗公园。一下车,十几名女孩就对刘某拳打脚踢,有的抓住刘的双臂、扒光刘的衣裤,有的用烟头烫伤刘某的身体,有的想用打火机点燃刘某的头发,有的抓住她的头发把她按在地上吃沙子,有的把刘的头发剪掉、还命令她将其吃掉。最后,他们用手机拍下了刘某的狼狈相,其中包括她吃头发和赤身裸体的照片。整个折磨过程长达5小时,刘某被打的遍体鳞伤,脸部淤青肿胀,双脚站不稳。欺侮者中包括3名成人被告翟某、张某、杨某,还有3名未成年被告,以及涉案在逃的几名中国留学生。

  刘某报案后,经过侦查、公诉,最后由加州波莫纳高等法院审理此案。2015年 4 月 14 日法院开始初审,翟某当庭表示希望案件能"速战速决",但这个愿望没能实现,法官福尔斯在庭审中因翟某的轻蔑行为数次警告她。6 月 18 日,据法院在公布的起诉书显示,3 名成年被告的行为严重触犯了加州的刑法,共受到六项绑架指控、两项折磨虐待指控和四项人身侵害指控,累计十二项罪名,其中六项是重罪,而三名被告均拒不认罪。(见图一)"仅"酷刑折磨"一项罪责,最高可判终身监禁。这项罪名的定义是:对别人身体造成极大伤害,并且为了报复、勒索或者其他任何目的而虐待、故意对别人施加残忍或者极端的折磨。另外,法官裁定一名 17 岁的施暴者周某按未成年处理,并未以成年人起诉,这意味着她的量刑最多不会超过一年,出狱后也不会被遣返中国。但在美国法律中,若案情严重,法官可以考虑将 15 岁至 18 岁的未成年罪犯以成年人对待。"经过漫长的陪审团审理,2016 年 1 月 5 日,3 位成年被告与检方达成认罪减刑协议。最后,检方撤销折磨罪指控,但三人仍犯有绑架、袭击、严重人身伤害罪,分别获刑 13 年、10 年和 6 年,刑满后将被永久驱逐出境。其他涉案嫌疑人因未成年或不久前刚刚抓获等原因,案件还在审理环节。

  (二)案件的分析及问题。

  本案的所有被告都是留美的中学生,其中女生占了绝大多数。他们之中最小的才 14 岁。主犯之一的翟某案发时已有 18 岁。通过对本案的分析,可以明显地发现以下两个突出的现象:

  其一,被告们都严重低估了自己行为的罪过性质,这与美国人高度重视的态度恰成鲜明对照。被告人翟某和张某在态度上满不在乎,开庭时他们经常彼此微笑示意。另外,本案还有一个"小插曲",亦颇能说明问题:6 月 3 日开庭当天,6 名被告留学生当中的一名家长,不远万里来到美国,企图行贿证人,结果同样被捕入狱。由此可见,无论是几名被告还是他们的家长,均没有把此案当做一项严重的刑事犯罪来对待,而是认为只要花点钱、找点人就能顺利摆平。这无疑是他们在中国的背景环境下积累的惯性思维所导致的态度,这种态度暴露了他们对美国法律的无知,使得案件的审判向着更加不利于己方的方向发展。

  其二,美国的司法系统对校园欺侮行为采取严厉打击的立场,与我国类似案件的简单处理恰成鲜明对照。就校园欺侮行为而言,美国各州法律规定略有不同,案发地点加州的法律正好规定得较为严苛。据加州法律,"酷刑折磨"是一项重罪,被告人可能面临终身监禁,并处最高 1 万美元罚金。同样的情节如果发生在中国经常够不上犯罪的标准。从公诉的 12 项罪名来看,其中有 6 项是重罪,可见检察机关亦做出了非常严厉地指控。而反观我们中国,有许多更为严重的校园侮辱事件连行政拘留都不适用。据相关统计,在 2015 年同时段的近 3 个半月内,媒体公开报道了 17 起校园侮辱事件,手段之恶劣远远超出本案的欺侮者,然而绝大多数都是校方内部处理,最多被公安机关治安处罚。(见图二)这背后的原因何在呢?一方面,自然反映了我国相关法律规定的宽松;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涉事各方都想要"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消极态度。大多数受欺负者往往胆小怕事,怕惹怒了打他们的学生帮派;学校为了自身名誉的考虑大多会选择"压下去";中国的家长通常想的也是不要把事情闹大,特别是在欺侮方很"强势"的情况下往往会选择私了;最后是司法机关,由于校园欺侮的双方当事人往往都是未成年人,我国司法机关会通常劝说当事人双方进行和解结案。

  通过对这起案件的分析,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也是本论文想要着重解决的几个问题:其一,校园欺侮的性质究竟应该如何界定,校园欺侮与校园暴力和犯罪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对不同类型的校园欺侮应该如何区分;其二,国外对于校园欺侮的研究与防治已经进行到了一个怎样的程度,有哪些相关理论和对策值得我们借鉴学习;其三,我国应该如何应对中小学校园欺侮问题,可以从哪些方面开展具体的工作,尤其是在政府立法层面,还需要进行哪些改进和完善。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校园欺侮的研究。

  1.校园欺侮研究的起源。

  在学界,最早研究校园欺侮现象的是心理学家。而心理学家对欺侮问题的关注则可以一直追溯到 1897 年发表在《教育学专刊》第四期上的《嘲弄与欺侮》

  一文。20 世纪 70 年代以降,校园欺侮成为学校心理学的一个研究热点,全球很多国家的研究都表明了校园欺侮是一个世界范围内广泛存在的现象。"挪威卑尔根大学心理学系的丹·奥维斯(Dan Olweus)教授在 1978 年出版的《学校中的攻击:欺侮者与替罪羊》一书,被视为对学校欺侮现象进行系统研究的开端。1983 年,由于发生了三位学生因受欺侮而相继自杀的惨痛事件,挪威教育部委托 Olweus 教授开展规模宏大的校园欺侮调研活动,至此掀开了将校园欺侮作为一个国际性研究课题进行系统探讨的序幕。"Olweus 教授对欺侮的定义作出了界定,还最早关注了攻击型受欺负者被欺侮的原因以及心理状况。除此以外,Olweus 教授 20 世纪 80 年代对挪威、瑞典 6-9 年级男生的一项调查着重考察了校园欺侮与犯罪以及其他不良行为之间的相关关系。Olweus 教授还有很多关于校园欺侮的报告和研究成果,尽管他的研究主要是量化的,侧重于数据的收集与分析,但他的工作受到公众的广泛认可,可以说是这一研究领域中重要的开创性人物。

  2.美国的校园欺侮研究情况。

  美国的校园欺侮研究后来居上,并且和社会现实联系得非常紧密,有许多政府政策、法律活动、社会措施是在相关研究的指导下系统开展的,并且多数都得到了严格的执行,在预防和治理校园欺侮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美国的校园欺侮现象依然较多,"近来《美国医学杂志》的报道表明,美国三分之一的学生都与欺侮有关,47%的父母和 77%的教师承认有与孩子欺侮相关的报告;每月因害怕遭到欺侮和暴力伤害而逃学或旷课的中小学生高达 16 万名。"卡特丽娜·柯林斯(Katrina Collins)等人的研究表明,学生所拥有的朋友数量与他们所受到的欺侮次数呈负相关,朋友越少的学生越有可能受到同龄人的欺侮;相反,朋友群体越大就越少可能受到欺侮。这是因为朋友群体的扩大一方面缩小了欺侮者群体的范围,而另一方面,又为自己增加了保护者。近期的《美国学校心理学评论》杂志指出,6 到 8 年级学生的同伴团体在欺侮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同质性现象,那些欺侮他人的学生通常会跟那些和自己以相同频率欺侮他人的儿童厮混在一起,结成小团伙。同时,这种欺侮他人方面的同质性还会导致儿童欺侮他人的频率的增加。

  关于校园欺侮的危害,相关研究也是着重关注了欺侮者再去犯罪的现象。

  "自科罗拉多州 Columbine 中学枪击事件之后,美国联邦调查局暴力犯罪研究中心曾对美国的 1 8 所曾经发生过枪击事件的学校进行了调查分析。发现欺侮或受欺侮会导致青少年暴力倾向,欺侮成风的学校更容易成为'校园枪手'攻击的目标,而且'校园枪手'的个性特点和行为与校园欺侮者/被欺侮者极其相似,如:低防御能力、精神错乱、被他人羞辱、缺乏同情心、个性偏执、夸大自己的权利、自尊意识薄弱以及用泄愤的方式解决问题等特征。"3.日本的校园欺侮研究情况。

  日本是对校园欺侮问题比较重视的国家。日本的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民族学等各领域的专家都从不同的专业角度对校园欺侮进行了专门的研究,很多期刊刊登了以校园欺侮为主题的论文专集,日本文部科学省则更是每年对全日本中小学的校园欺侮现象进行调查,归纳后向全国报告。根据 2006 年日本综合儿童研究所的调查统计,校园欺侮发生最多的年份是 1985 年,多达 15 万件以上。1986 年发生了因受欺侮而自杀的"鹿川事件",校园欺侮得到全日本社会的广泛关注,在种种管治措施之下,校园欺侮进入了一个相对沉寂的状态。

  但到了 1995 年,欺侮案件的数量又增至 5 万多件。近年来,校园欺侮案件数量基本保持在 2 万件左右。日本的校园欺侮与其他国家的既有相同之处,也有其独特的地方。因此,虽然在开始时使用了"bullying"这一翻译,后来则直接使用了日语中的"ijime".日本的不少学者还对校园欺侮提出了自己的分类,并对网络欺侮与传统欺侮的不同之处进行了细致的比较。

  校园欺侮发生时往往存在着旁观者。本来,这些旁观者的行为足以影响当时局面的走向,但遗憾的是,很多旁观者只是在"旁观".日本学者森田洋司等对发生欺侮的状况进行了考察,将所有卷入欺侮行为的学生视为四层构造:

  被害者(被欺侮的学生)、加害者(欺侮的学生)、观众(起哄的学生)、旁观者(装作看不见的学生)。持观众和旁观者立场的学生对欺侮的持续和扩大有很大的影响。另外,校园欺侮还可能存在不在场的特殊旁观者,或者说"知情者",他们也是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姑息纵容态度。尤其是一些怠慢的教师,他们对校园欺侮风气的愈演愈烈负有很大的责任。酒井亮尔的研究表明,在日本,"对于自己班级存在欺侮的事实,很多教师开始时都是刻意否认和隐瞒,直至证据确凿才不得已承认,这种对欺侮行为的暧昧态度纵容了欺侮的风气。"(二)我国校园欺侮的研究情况。

  1.研究的现状。

  我国的校园欺侮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依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自 1998 年起,借助与国外合作的契机,国内学者开始对我国中小学的欺侮问题展开较为系统的研究。学者们从广泛的视角探索校园欺侮现象,如校园欺侮的概念、要素、特征、类型、现状、原因、危害、对策等等方面。

  最早的研究是由张文新等人所进行的。"张文新等(1999)引入了国外研究中的'欺侮'概念并修订了国外用于调查欺侮行为发生频率、儿童欺侮行为类型及其相关因素、儿童对欺侮的态度、欺侮与受欺侮者的社会地位等问卷,率先在国内中小学中进行了关于校园欺侮的大规模实证研究,大大促进了国内对校园欺侮的调查和研究。"其后在我国不同省份进行实证调查的还有盖笑松、劳凯声、陈世平、乐国安、何进军等很多学者,可见在这方面的工作已经颇有成果。这些研究表明,校园欺侮在我国的城乡广泛地分布着,和国外一样具有普遍性,值得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张文新的研究还表明,在我国受欺侮的发生率随着年级(年龄)的上升而呈现下降的趋势;从欺侮的类型看,总体而言,直接言语欺侮最为普遍,直接身体欺侮和间接欺侮的发生率相对较低。

  比较新近的一次研究是陈道涌等对上海市虹口区中小学生遭受校园欺侮行为状况进行的实证调查《上海市虹口区中小学生遭受校园欺侮行为状况》,该研究着重分析了不同学段和不同性别的学生遭受欺侮行为的异同。

  万赟对校园欺侮欺侮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了社会学和心理学的分析。他的研究借助社会学习理论说明,"儿童的攻击是一种习得的社会行为,主要是通过两条途径获得的:一是观察学习,二是直接学习。另外,心理因素造成的欺侮行为主要表现为:遇事冲动,感情用事。中学生理性思维低于感性思维,一旦遇到冲突,不能准确地判断是非,不能理智地控制感情。这类学生表现为情绪化极强,常为一些小事与人争执。"据此,万赟提出了遏制中学欺侮行为的对策,包括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营造良好的精神卫生环境、教学生学会自我调节、建立心理健康调节监控机制等。谭新斌、罗建河还分析总结了国外中小学校园欺侮行为的防治模式,包括家校合作的干预模式:家庭-学校治疗模式、学校层面的干预体系:PEACE 及其绩效、个体层面的治理策略:Tell 政策等。

  另外,还有部分学者关注了中日两国校园欺侮现象的比较研究,例如黄喜珊着的《青少年问题行为的预防与矫治》一书的第二章"青少年校园欺侮的中日比较研究",比较了中日两国校园欺侮的现状,探讨了校园欺侮的产生机制、危害及其应对等问题。

  2.研究的不足与方向。

  最早期的研究者只将校园欺侮视为攻击行为,只重视直接身体欺侮,对言语欺侮和关系欺侮欠缺关注。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注意到校园欺侮现象的独特性而对其进行专门的研究。通过比较我国现有的校园欺侮研究与国外的相关研究,笔者认为依然存在以下几方面的不足之处:首先,很多国内的研究基本上还停留在积累事实资料的问卷调查和数据收集阶段,缺乏理论分析,显得支离破碎。本论文想要借助犯罪学、越轨社会学方面的理论对校园欺侮现象进行更为深入的理论剖析,发掘校园欺侮现象的背后原因,以便将来更好地对症下药;其次,对于校园欺侮的定义似乎没有达成较为一致的意见,这和法律规定缺失是有很大关系的。另外,一些相关概念,例如"欺侮"、"校园暴力""校园骚扰、恐吓"等并没有和"校园欺侮"概念进行详细的比较从而厘清边界,这种状况无疑将会明显阻碍相关研究的深入开展;最后,很重要的一点是,目前关注校园欺侮现象的学者以心理学、教育学领域的专家居多,而很少有学者将校园欺侮视为一个法律问题来寻找防治的突破口。所以其提出的建议、措施都显得比较空疏、浮泛而缺乏操作性和强制力,因而注定在应对校园欺侮的效果上极为有限。这种情况和美国对于校园欺侮的处理手段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本论文在立足于中国国情的基础上,充分探讨、借鉴美国、日本等国家应对校园欺侮行为的法律手段,探索构建我国的中小学校园欺侮综合防治体系。

  三、研究方法。

  (一)文献分析法。

  笔者在图书馆参阅了关于校园欺侮方面的书籍,如《校园欺侮与骚扰--给教育者的法律指导》等专着;又从中文期刊数据库上下载、阅读了大量相关的论文、报道,涉及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法学等多个研究领域的成果。

  特别关注了美国和日本有关防治校园欺侮的相关研究。

  (二)比较分析法。

  本论文的一个重要方法是对比美国、日本等和我们国家在应对校园欺侮问题时的不同措施,发现我国的不足之处,并希望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和国外的成功经验,提出综合性的校园欺侮防治模式,改进、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为此,还浏览了一些国外的防欺侮网站,了解最新动态。

  (三)案例分析法。

  为了使本论文的论证更加具体、生动、不流于形式,笔者挑选了四个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其中,案例 1 最为详细,包括详细的案件情况与法律后果,是本文引用论证的重点。每个案例都有原因和对策分析,并在后文的说理中,如校园欺侮原因的理论剖析部分,再次引用论证。

······

参考文献:
  
  一、着作及译着类:
  
  1.黄喜珊着:《青少年问题行为的预防与矫治》,广东教育出版社,2010 年第 1 版。
  2.[美] 凯思琳·康恩着:《校园欺侮与骚扰》,万赟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年第 1 版。
  3.刘宪权主编:《刑法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年第 3 版。
  4.姚建龙:《校园暴力控制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年第 1 版。
  5.[美] 乔治·B·沃尔德等着:《理论犯罪学》,方鹏译,2005 年第 1版。
  6.袁彬着:《刑法的心理学分析》,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 年第 1 版。
  7.张兆利主编:《未成年人犯罪刑事政策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6 年第 1 版。
  8.杨庆玲着:《当代中国未成年人犯罪现状及刑罚适用研究》,吉林大学出版社,2012 年第 1 版。
  
  二、杂志及报纸类:
  
  1.罗建河:《国外中小学校园欺侮行为研究述评》,载《外国中小学教育》,2007 年第 9 期。
  2.万赟:《从校园欺侮现象分析青少年心理问题》,载《宁夏教育》,2006 年第 6 期。
  3.谭新斌:《国外中小学校园欺侮行为的防治策略》,载《现代中小学教育》,2014 年第 3 期。
  4.李广:《校园欺侮:日本孩子无法逃脱的痛》,载《中国教育报》,2007 年 10 月 15 日。
  5.夏心军:《"校园欺侮"为何屡禁不止》,载《教育旬刊》,2008 年 7月下。
  6.李雅君:《俄罗斯中小学学生欺侮及校园暴力问题探析》,载《外国教育研究》,2006 年第 8 期。
  7.万赟:《美国校园欺侮对策及其实用性借鉴》,载《外国中小学教育》,2006 年第 9 期。
  8.陈道涌:《上海市虹口区中小学生遭受校园欺侮行为状况》,载《中国学校卫生》,2013 年第 11 期。
  9.李醒东:《网络欺负--悄然兴起的校园暴力》,载《教育科学研究》, 2010 年第 7 期。
  10.盖笑松:《我国校园欺侮问题的现状与对策》,载《东北师大学报》,2003 年第 4 期。
  
  三、中文网站类:
  
  1.陈偲、陆继锋:《美国如何应对校园欺凌》
  2.《中国留学生在美群殴同伴 家长因贿赂证人被捕》,来源《新京报》
  3.王杨:《今日话题:欺辱少女在美要坐牢在华呢?》
  4.亚微:《大学兄弟会学生因欺侮行为被判刑》

重要提示:转载本站信息须注明来源:985论文网,具体权责及声明请参阅网站声明。
阅读提示:请自行判断信息的真实性及观点的正误,本站概不负责。
jQuery右侧可隐藏在线QQ客服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