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985论文网
主要服务:硕士论文、论文发表、论文修改服务

药学论文:浅析药品不良反应与安全用药

来源:985论文网 添加时间:2020-10-30 11:18
浅析药品不良反应与安全用药
 
摘要:人们常说,是药三分毒,说的就是药品不良反应。药品不良反应是危害人们生命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人们对健康和生活质量的日益关注,药品不良反应的危害已经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尽量避免和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给人们造成的各种危害。本文旨在探讨预防和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让大家了解药品不良反应的基本常识,了解人与人之间对药物存在个体差异。讨论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及相关因素,提高对药品不良反应的认识、预防;不良反应发生的类型及因素较多,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工作,积极宣传合理用药的重要性对减少药品不良反应,使大家能够安全、有效、经济、合理用药,以便保证公众的健康和生命的安全。
关键词:药品,不良反应,安全用药,生活质量,预防
 
前言
药品不良反应(ADR)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它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和安全。根据WHO报告,全球死亡人数中有近1/7的患者是死于不合理用药。在我国,据有关部门统计,药物不良反应在住的院患的者中的的发的生率的约为的20%,1/4是抗的生素的所致的。每年的由于的滥用的抗生的素引的起的的耐药的菌感的染造的成的的经济的损失的就达的百亿的元以的上。合理的用药的始终的与合的理治疗伴行,是一个既古老又新颖的课题,也是医院药学工作者永恒的话题。近年来关于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drugreaction,ADR)的报道和讨论比较多,已引起了各方面的注意。医院药学工作的宗旨是以服务患者为中心、临床药学为基础,促进临床科学用药,其核心是保障临床治疗中的安全用药。随着,如何安全、有效、合理的用药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1药品不良反应与安全用药现状
1.1药品使用现状
1.1.1滥用抗生素,导致药物的不合理应用
现如今医疗纠纷频发、医源性或药源性事件居高不下、医疗以及用药成本过高等,已成为多数国家、地区面临的问题,我国在这些方面也有许多相似之处。合理用药的实践步履艰难,进展迟缓,远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实际上,药物不良反应已成为危及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而抗生素的滥用现象在我国临床中已非常普遍。有资料表明,我国三级医院住院患者抗生素使用率约为70%,二级医院为80%,一级医院为90%。抗生素的滥用,不仅使药物使用率过高、导致医药费用的急剧上涨,同时也给临床的治疗的上带的来了的严重的的后的果。现在的,很少的有医的生对的抗生的素进的行过的系统的、全面的了的解,使用的的盲的目性的很大的,在选的择抗的生素的时不的加思的考,不重的视病的原学的检查,盲目的大剂量使用广谱抗生素,或几种抗菌药同时应用,致使大量耐药菌产生,使难治性感染越来越多,医疗费用也越来越高。临床上很多严重感染者死亡,多是因为耐药感染使用抗生素无效引起的,ADR以抗生素位居首位。例如,上呼吸道感染疾病,90%以上是由病毒引起的,但临床使用抗生素却很多。滥用的后果在宏观上导致细菌耐药性,抗生素的效力减少甚至消失,最终导致人类医学用药不可用;在微观上来看,对患者的身体导致药物性损害。因为身体有许多菌群,正常情况下它们相互制约,形成一种平衡,滥用抗生素可能是对有益菌群造成破坏,使一些有害的细菌或病毒乘虚而入导致双重感染甚至死亡。此外,临床分科太细,医生缺乏缺乏正确的抗菌药物知识;药物信息获取困难;医生缺乏全面的药学知识,也是重要的原因导致用药错误。
1.1.2相关法律法规实行力度不够
根据2014年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数据和评估结果,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对发现存在安全隐患的药品及时采取相应风险控制措施,以保障公众用药安全。(1)发布《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7期,通报了头孢唑林注射剂、含羟乙基淀粉类药品、口服何首乌及其成方制剂、曲美他嗪、丙硫氧嘧啶、阿德福韦酯、苯溴马隆等严重不良反应,及时提示用药安全风险。(2)发布《药物警戒快讯》12期,报道了替莫唑胺的肝脏损害、静脉用铁制剂严重超敏反应等国外药品安全信息70条。(3)根据监测评价结果,组织对细辛脑注射剂、硫酸镁注射剂、复方氨基酸注射液(20AA)等12个(类)药品的说明书进行修改。用于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工作,但由于逐级上报所需时间较长,不能及时反馈等原因,很多药物不良反应多是在引起较严重后果时才被重视。由此看出,合理用药不仅仅是医学问题,也不仅仅是临床医师需要注意的问题。要真正做到合理用药,医生、患者、药师、药品管理部门需要互相协作才能得以实现。
1.2安全用药
安全用药是根据病情、患者体质和药物的药理、药性等全面情况适当选择药物,真正做到“对症下药”,同时以适当的方法、适当的剂量、在适当的时间准确用药。多药共用现象在患者中普遍存在。通常这些药物无明确的临床使用指征,或者虽有指征但被超大剂量使用,或者这些药物目前无证据证明其有效。
1.2.1多药共用的鉴别标准
没有明确的用药指征用药;运用与治疗手段等效的药物来治疗相同的疾病;所用药物之间存在药物相互作用;使用不适当的剂量;用其他药物来治疗某种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
1.2.2药物—疾病互相作用
药物所致的疾病恶化在老年人中特别重要,它增加疾病的患病率,并且常难于将隐匿的药物不良反应和疾病的作用区别开来。临床情况的恶化可考虑为疾病相关的而非医源性的,导致诊断更加困难。这些问题可以选择更加安全的替代药而得以避免。
1.2.3药物—药物互相作用
地高辛经常用于老年人;所以必须对该药考虑,同等药品质量药物,价低首选。我院的老年患者就诊偏多,儿科就诊患者较少,所以统计出>60岁患者有68例,<20岁患者仅2例。药物基因组学(PGx):是研究DNA和RNA特征的变异与药物反应相关性的科学,以效应和安全性为主要目标,研究药物体内过程差异的基因特性,以及基因变异所致的不同患者对药物的不同反应,从而研究开发新的药物和合理用药方法的新学科。基因差异导致药物反应异常,根据个人精细的基因组信息,对疾病实行早期查出,因人而异,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此外,药物基因组学对药物经济学也具意义,它使患者在用药前先进行基因变异分析,这样可减少出现无效处方的可能性,减少患者就诊次数,使药物不良反应和危险降到最低程度,达到节约医疗费用的目的。
2药品不良反应产生的原因和判断
2.1药品不良反应产生的原因
2.1.1药品因素
如果一种药有两种以上作用时,其中一种作用可能成为副作用。如:麻黄碱兼有平喘和兴奋作用,当用于防治支气管哮喘时可引起失眠;有些药物本身对人体某些组织器官有伤害,如长期大量使用糖皮质激素能使毛细血管变性出血,以致皮肤、黏膜出现瘀点、瘀斑;生产过程中混入杂质或保管不当使药物污染,均可引起药物的不良反应;用药量过大,可发生中毒反应,甚至死亡;同一药物的剂型不同,其在体内的吸收也不同,即生物利用度不同,如不掌握剂量也会引起不良反应。
2.1.2患者自身的原因
药物性对性别有一定要求,一般来说,如皮炎男性比女性多,其比率约为3∶2;粒细胞减少症则女性比男性多。对于年龄上,老年人、儿童对药物反应与成年人不同,因老年人和儿童对药物的代谢、排泄较慢,易发生不良反应;婴幼儿的机体尚未成熟,对某些药较敏感也易发生不良反应。调查发现,现60岁以下的人,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5.9%,而60岁以上的老年人则为15.85%;在个体差异方面,不同人种对同一药物的敏感性不同,而同一人种的不同个体对同一药物的反应也不同。另外,患者的肝、肾功能减退时,可增强和延长药物作用,易引起不良反应。例如巴比妥类药物在一般催眠剂量时,对大多数人可产生催眠作用,但对个别人不但不催眠甚至引起焦躁不安、不能入睡。吗啡也有类似情况,对个别人不表现抑制作用,而是兴奋作用。前述之过敏反应和特异质即是个体差异的表现。
2.1.3给药方法的影响
给药途径不同,关系到药的吸收、分布,也影响药物发挥作用的快慢强弱及持续时间,例如静脉直接进入血液循环,立即发生效应,较易发生不良反应,口服刺激性药物可引起恶心、呕吐等。
2.1.4其他因素
误用、滥用、处方配伍不当等不合理用药,均可发生不良反应;如果患者长期用药,极易发生不良反应,甚至发生蓄积作用而中毒;两种或者几种药物合用,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3.5%,6种以上药物合用,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15种以上药物合用,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0%;减药或停药也可引起不良反应。例如治疗严重皮疹,当停用糖皮质激素或减药过速时,会产生反跳现象。各种药品都可能存在不良反应,中药也不例外只是程度不同或是在不同人身上发生的几率不同。出现药品不良反应时也不必过于惊慌。患者用药时,一定要仔细阅读说明书,如果出现了较严重或说明书上没有标明的不良反应,要及时向医生报告。
2.2药品不良反应的判断
2.2.1从时间判断
一看用药后数秒至数小时发生的不良反应。常见的有过敏性休克,在接受药物后突然发生。固定型药疹、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等过敏性反应,多发生在用药后数分钟内。另外引起的胃肠道反应。二看用药后1至2周发生的不良反应。血清病样反应多在首次用药后10天左右发生。大疱性表皮松解萎缩型药疹在用药后几小时至28天内发病。剥脱性皮炎型药疹在10天后开始发病。三看停药后短时间内发生的不良反应。如长期使用心得安、可乐定降血压,停药后可出现反跳性高血压。连续使用抗凝剂突然停药后,可出现反跳性高凝状态伴血栓形成等。四看停药后较长时间发生的不良反应。如保泰松、氯霉素所致再生障碍性贫血可能在停药后较长一段时间才发生。白消安引起的肺部病变常在病人用药后1年以上出现,停药后仍可继续发生。
2.2.2从症状判断
一般而言,药物出现不良反应其表现不同于原有疾病的症状。如药物过敏性休克、药物性皮疹,表现与原发疾病的表现可能完全不同。心得安治疗高血压,在症状控制后停药而发生反跳性高血压。双氢克尿噻在利尿过程中又出现水肿或使水肿加重,此种现象务必引起高度重视和警惕。
3临床药品不良反应分析
3.1资料与方法
3.1.1一般资料
收集2018年1月-2019年1月我院发生药品不良反应患者63例,男33例;女30例;年龄13~72岁;单独用药39例,联合用药24例。静脉滴注43例,口服17例,静脉推注3例,肌注、外用及皮下注射各1例。
3.1.2方法
统计分析我院发生不良反应患者的年龄段、不良反应引发的系统损害、引发不良反应的药品。
3.1.3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2结果
3.2.1年龄与性别分布
各个年龄段患者均发生药品不良反应,老年患者居多,与其他年龄段患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63例不良反应患者年龄与性别分布(例)
年龄(岁) 男(例) 女(例) 合计(例) 构成比(%)
10~19 2 0 2 3.1
20~29 5 8 13 20.5
30~39 1 5 6 9.4
40~49 7 10 17 27
>60 11 14 25 40
合计 26 37 63 100
注:与其他各年龄段比较,*P<0.05
3.2.2药品种类
使用抗生素引起的不良反应最多,与其他药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引发不良反应药品种类分布情况
药品种类 例数 构成比(%)
中枢神经药物 1 1.6
呼吸系统药物 1 1.6
微生态及免疫增强剂 2 3.2
抗肿瘤药物 2 3.2
消化系统药物 2 3.2
营养药物 1 1.6
血容量及电解质类 2 3.2
造影剂 2 3.2
镇痛及麻醉剂 3 4.7
内分泌系统药物 2 3.2
心脑血管用药 4 6.3
中药制剂 16 25.3
抗生素 25 39
3.2.3累及器官与临床表现
累及器官最多的为皮肤与附件损害,临床表现为皮疹、荨麻疹及皮肤水肿、红肿、疼痛、共计40例;其次循环系统损害,临床表现为心动过速、血压浮动、面色、苍白、肾功能衰竭,共计6例;消化系统损害也是6例,临床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便秘及肝功异常、再次为神经系统损害4例,临床表现为头痛、嗜睡、失眠、兴奋、烦躁、听力下降、耳鸣;呼吸系统损害也是3例,临床表现为咽喉不适、咳嗽、呼吸困难及胸闷;全身损害有2例,临床表现为发热、寒颤及全身颤抖,血液系统损害1例,临床表现为血小板与白细胞减少过多;内分泌系统损害1例,表现为血糖降低。
3.3讨论
药品不良反应63例中发生严重药品不良反应2例。1例为13岁慢性化脓性扁桃体炎急性发作男孩,当日再次输入头孢呋辛钠1.5g时出现明显三凹征;另1例为46岁左跟骨骨折男性患者,当日下午再次滴注甘油果糖氯化钠注射液完毕后,出现心前区难受,心慌、出汗,血压57/22mmHg、R78次/min,血氧饱和度90%。临床上发生药品不良反应女性和年龄>60岁老人居多。抗生素最易引起药品不良反应。皮肤与附件损害为不良反应之首,其次为消化和循环系统损害、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全身损害不多,血液系统和内分泌系统较少。此次研究显示抗生素为致不良反应之首,过敏反应最多,任何给药途径均可发生,故而不同批号抗生素使用前均要皮试。严重药品不良反应在住院患者中是可预防的,预防措施为仔细按照处方药的药物学及药物治疗学进行培训,以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药品质量差异,比如药物的生产工艺、生物利用度、储存条件以及运输过程均可影响药品质量,质量差者确实容易造成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医院也从药物经济学给予考虑,同等药品质量药物,价低首选。我院的老年患者就诊偏多,儿科就诊患者较少,所以统计出>60岁患者有68例,<20岁患者仅2例。许多因素可致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比如药品、环境、生活饮食习惯以及患者年龄、吸烟、饮酒、性别、妊娠、哺乳、肾功能、肝功能、药物剂量、给药次数和许多其他相关原因,以上因素均可作为安全用药的参考。给药方法、吸烟、饮酒为可控因素,年龄、其他疾病及遗传基因等机体因素不可控。
4药品不良反应与安全用药的解决对策
4.1完善药品安全监管制度
大力推行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和报告制度,及时公布药品不良反应信息。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是为了尽早发现各种类型的不良反应,研究药物不良反应的因果关系和诱发因素,使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及时了解有关不良反应的情况,并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以保障人民用药安全,维护人民身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的规定,及时报告不良反应是企业和医疗单位的法定义务。像感冒药康泰克、治心血管疾病的拜斯亭等药品一度被禁,无一不是在出现不良反应后及时采取的措施。只有这样才能及时调整患者的用药,有效防止不良反应人群的增加。
4.2药品使用过程中严格预防、减少不良反应
加强对患者的评估:包括用药史;各系统老化程度;服药能力和作息时间;心里—社会状况等等。以负责任的态度使用药物;让医师了解所用药物;对所用药物性能有初步了解;留意ADR;了解相互作用;注意饮食对药物的影响;对使用方法有充分了解;建立适合自身的用药辅助方法。要严格观察抗生素的不良反应。药物的不良反应为副作用、毒性反应、过敏反应、多与血液药物浓度过高有密切的关系。一旦发生这些不良反应,应立即停药或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做皮试前一定要询问有无药物过敏史,以确保安全用药。
4.3患者严格按照规定服用药物
用药前应认真阅读说明书,不能自行增加剂量,特别对于传统药,许多人认为多吃少吃没关系,剂量越大越好,这是不合理用药普遍存在的一个重要原因。
4.4消费者提高自我保护意识,预防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用药后如出现异常的感觉或症状,应停药就诊,由临床医生诊断治疗。这里需要告诫药品消费者的是,有些人服用药品后出现可疑的不良反应,不要轻易地下结论,要由有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认真地进行因果关系的分析评价。
4.5医疗机构也要切实管理好院内用药全过程
无论是处方,还是配制,再到使用,都要严格要求。医生在处方使用药品时要认真研读药品的使用说明,严格按照《药典》和药品说明书要求的用药原则去做,避免不合理用药。护士在配制药品过程中也要规范,严格无菌操作。现在国内部分医院已建立了一定规模的输液配制中心,从而改善了输液配置环境,避免了因细菌内毒素而导致的输液反应。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还应教育和辅导病人正确使用药品,以免产生不良后果。
结论
综上我们可以看到,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和管理工作是一个全方面的综合管理。从药品生产、药品流通到药品使用,每一个环节都应引起足够的重视,严格要求,加强管理。同时要加强医生的继续教育,提高医生的医德和医疗水平,改变日益泛滥的滥用输液、滥用抗生素和滥用药品等医疗陋习;还要用正确的医药常识教育大众,不迷信药物,改造我们的医疗文化。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控制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减少不良反应,避免给患者带来伤害,提高药品使用的安全性,发挥药品治病救人服务于大众的根本目的。
 
参考文献
[1]李超.药品不良反应与安全用药的相关探讨.《药物与人》,2017(11):356-357.
[2]钟巧妮,陈璿瑛.从中药不良事件看中药的临床合理应用[J];药品评价.2018年20期.
[3]王胜峰,王娟,任艳.药品不良反应与安全用药浅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8年10期.
[4]崔金国.68例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分析[A].2010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6年.
[5]李海菊,梁玉岗.2007~2008年我院血液科118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A].第十一届山西省血液病学术年会暨国家级及山西省继续医学教育学习班资料汇编[C].2018年
[6]曹丽.80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A].2011年全国医药学术论坛交流会暨临床药学与药学服务研究进展培训班论文集[C].2017年
[7]马亮,郭代红,王波.病区药品不良反应集中监测单品种分析[A].2017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11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7年.
[8]胡素艳,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监管法律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7年.
[9]潘洪梅.药品不良反应扩大行为的入罪化思考[D].中国政法大学.2018年.
[10]郗红琦.我国建立药品不良反应救济制度的思考[D].黑龙江大学.2017年.
重要提示:转载本站信息须注明来源:985论文网,具体权责及声明请参阅网站声明。
阅读提示:请自行判断信息的真实性及观点的正误,本站概不负责。
jQuery右侧可隐藏在线QQ客服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