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985论文网
主要服务:硕士论文、论文发表、论文修改服务

前交通动脉瘤医治中3D打印技术的临床效果

来源:985论文网 添加时间:2021-12-05 14:17

  摘    要: 目的 探究3D打印技术在前交通动脉瘤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7月至2018年7月本院收治的前交通动脉瘤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并选取2018年8月至2019年8月本院收治的前交通动脉瘤患者30例作为观察组。对照组予以开颅动脉瘤夹闭术治疗,在治疗过程中不使用3D打印技术,观察组在行开颅动脉瘤夹闭术治疗过程中使用3D打印技术。比较两组术前准备时间与术中操作时间,并评估两组术前、术后格拉斯哥昏迷指数(CGS)。结果 观察组术前准备时间与术中操作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术前,两组GC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两组GCS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前交通动脉瘤患者应用3D打印技术治疗,有利于医护人员结合3D模型迅速做好术前准备,并缩短手术时间,改善患者预后,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关键词: 3D打印技术; 前交通动脉瘤; 格拉斯哥昏迷指数;

  前交通动脉瘤是颅内所有动脉瘤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其病因与动脉硬化、脑动脉闭塞与颅内血管发育不良等相关[1],因致残率和致死率较高,患者需尽快行手术治疗,避免动脉瘤破裂出血威胁患者生命安全。虽然,国内外已首选开颅动脉瘤夹闭术治疗前交通动脉瘤患者,但前交通动脉解剖结构复杂,治疗难度较大,无法保证疗效。3D打印技术是一种迅速成型技术,操作原理是在数字模型文件基础上,通过计算机软件构建出3D模型,以便医护人员对患者的颅内组织结构与病变情况进行观察,从而开展下一步的手术治疗[2]。本研究旨在探究3D打印技术在前交通动脉瘤治疗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前交通动脉瘤医治中3D打印技术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7年7月至2018年7月本院收治的前交通动脉瘤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并选取2018年8月至2019年8月本院收治的前交通动脉瘤患者30例作为观察组。对照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50~76岁,平均年龄(65.21±1.58)岁;动脉瘤大小:微小型(≤3 mm)15例,小型(3~9 mm)13例,大型(10~25 mm)2例;Hunt-Hess分级:Ⅰ级11例,Ⅱ级12例,Ⅲ级4例,Ⅳ级3例。观察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51~75岁,平均年龄(66.05±1.50)岁;动脉瘤大小:微小型(≤3 mm)14例;小型(3~9 mm)12例;大型(10~25 mm)4例;Hunt-Hess分级:Ⅰ级13例,Ⅱ级10例,Ⅲ级5例,Ⅳ级2例。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纳入标准:经影像学检查确定为前交通动脉瘤;行双侧颈动脉造影检查过程中,前交通动脉显影不完整;患者家属均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合并血液系统疾病者;合并肝肾功能障碍者。

  1.2、 方法

  两组均接受开颅动脉瘤夹闭术治疗,治疗过程中,对照组不使用3D打印技术。观察组应用3D打印技术构建出模型后再开展治疗:使用胶带与头托固定患者头部,并通过CT做峰值法容积扫描处理,参数设置:间距与层厚各为0.625 mm,矩阵512×512,电压120 k V,视野220 mm,电流200 m As。由患者颅底依次扫描至颅顶,采集数据后测定峰值;同时,应用CT专用高压注射器,经外周左肘正中静脉使用20G套管针注入10 m L 0.9%氯化钠溶液与15 m L碘海醇非离子造影剂,注射速度控制在4.5 m/s,在获取达峰时间后将2 s经验值设置为正式增强扫描时间,并以相同的速度将20 m L 0.9%氯化钠溶液、65 m L对比剂注入患者右肘正中静脉,在增强扫描后上传原始数据至电子计算工作站。在Mimics软件中导入图像数据,通过阀值法提取患者动脉瘤血管阈值,以结合3D计算工具构建出动脉瘤模型;同时,借助Mimics Cut with Polyplane工具干预处理动脉瘤模型,在立体光刻格式导出后取出动脉细小分支,对图像做3D计算处理,以生成动脉瘤面网优化模型,最后使用3D打印机构建出动脉瘤血管固定模型。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术前准备时间与术中操作时间;比较两组术前、术后GCS评分,该量表包括睁眼、言语与运动3个项目,以患者评分划分昏迷程度,轻度:13~14分,中度:9~12分,重度:3~8分[3]。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术前准备时间与术中操作时间比较

  观察组术前准备时间与术中操作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术前准备时间与术中操作时间比较
表1 两组术前准备时间与术中操作时间比较

  2.2 、两组术前与术后GCS评分比较

  术前,两组GC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两组GCS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术前与术后GCS评分比较
表2 两组术前与术后GCS评分比较

  3 、讨论

  由于患者颅内动脉瘤形状、大小等存在差异,且前交通动脉复合体解剖结构复杂,在单侧颈内动脉造影过程中,诸多因素均可限制开颅动脉瘤夹闭术的顺利开展,如部分患者的交通动脉无法显影或显影效果不佳等[4]。因此,需要采取相应的技术以减少其中存在的误差,改善患者预后。

  3D打印技术因具有迅速成型、直观立体等特点在医学模拟领域(生物组织材料与人工血管等)中已得到广泛应用,其优势为术前应用构建出3D模型,以便临床医护人员了解患者组织器官的解剖特点、变异情况,并分析动脉瘤整体与血管间的解剖关系,在此基础上模拟手术操作,对手术治疗方案进行设计与调整,从而缩短术前准备时间,提升手术操作精准性与疗效[5]。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前准备时间与术中操作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提示,3D打印技术有利于医护人员进行术前准备,并缩短手术操作时间。分析原因为术前应用3D打印技术可构建患者的动脉瘤3D模型,可全面分析与评估动脉瘤组织关系,并以此为依据模拟选择动脉瘤夹与分离瘤颈等手术操作,在此过程中,医师间可针对手术操作展开深入的分析与讨论,以明确手术治疗方向,并缩短术前准备时间。此外,术前谈话会使患者与家属情绪过度紧张,再加上抽象的医学名词,患者与家属难以认识到手术治疗的迫切性。而3D模型能直接反映出患者的实际病情与病变程度,一方面有利于医患间进行高效沟通,以便医师为患者家属详细讲解病情与手术治疗方法,获得患者的支持与配合;另一方面可帮助患者完善术前准备,让患者以最佳状态进行手术治疗,为良好预后提供保障;同时,手术治疗过程中,3D模型经消毒处理后能放置于手术台,可使手术医师多角度、全方位旋转,对术中观察动脉瘤瘤体的朝向与评估颅骨的解剖关系均可提供指导[6],有利于手术医师展开各项操作,从而缩短手术时间,并减少术中组织解剖的暴露。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前,两组GC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两组GCS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虽然应用开颅动脉瘤夹闭术治疗后,前交通动脉瘤患者的意识障碍已得到改善,但观察组改善效果更佳。分析原因为3D模型具有直观、逼真的视觉效果,对手术方案的设计具有积极作用,可保证手术方案符合患者的病情,减少方案设计上存在的误差,为患者术后恢复提供帮助[7]。此外,在治疗过程中,3D模型可发挥辅助参考作用,即手术医师可参照3D模型对患者动脉瘤进行准确定位,并以此为依据选择最佳的路径开展治疗操作,从而保护患者的重要血管,避免手术操作损伤血管,确保患者治疗后意识状态恢复,提升预后质量[8,9]。此外,3D打印技术有利于临床医师进行手术回顾,并结合手术录像与3D模型总结经验,针对其中的不足做出相应的改进,确保3D打印技术今后可更好的应用于临床手术治疗中。

  综上所述,在前交通动脉瘤患者治疗中应用3D打印技术,有利于临床医师通过构建的3D模型全面观察患者动脉瘤组织结构,进而完善术前准备,在模型的指导下顺利开展治疗,保障患者预后。

  参考文献

  [1]林博丽,陈丽芳,倪俊伟,等.前交通动脉瘤破裂后继发脑梗死的相关因素研究[J].中华放射学杂志,2018,52(6):415-420.
  [2]吕楠,曹伟,李司司,等.“X”形支架技术治疗大型前交通动脉动脉瘤一例[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17,14(1):43-45.
  [3]胡泽红,魏剑波,李冬华,等.3D打印技术指导儿童外伤性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1例[J].四川医学,2019,40(5):546-548.
  [4]蒋永明.MSCTA图像后处理技术对颅内动脉瘤的应用价值[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7,14(21):3189-3190.
  [5]夏海军,杨洋,邓羽平,等.3D打印技术在颅底肿瘤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8,17(10):1019-1023.
  [6]文立利,张鑫,张庆荣,等.双血管融合技术在复杂前交通动脉瘤介入治疗中的应用[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8,31(4):74-77.
  [7]何明方.早期开颅动脉瘤夹闭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临床研究[J].解放军医药杂志,2017,29(3):95-97.
  [8] 胡泽红,魏剑波,李冬华,等.3D打印技术指导儿童外伤性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1例[J].四川医学,2019,40(5):546-548.
  [9]温小华,刘翰文,李茂港.介入栓塞治疗胚胎型交通动脉瘤的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2020,26(14):122-123.

重要提示:转载本站信息须注明来源:985论文网,具体权责及声明请参阅网站声明。
阅读提示:请自行判断信息的真实性及观点的正误,本站概不负责。
jQuery右侧可隐藏在线QQ客服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