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985论文网
主要服务:硕士论文、论文发表、论文修改服务

教育硕士论文:微观史学理论运用于初中历史课堂的原则与策略

来源:985论文网 添加时间:2020-04-09 10:39

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改革已进入纵深发展阶段,时代发展和社会前进要求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民。中学历史教育坚持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阐释历史的变化与发展。认真研读 2011 年颁布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以及 2016 年开始颁布的统编版的初中历史教材,就会从其文字表述中找到诸多史学理论的蛛丝马迹,而这为初中历史教学提供了崭新的思路。重视新的史学理论对中学历史教学的促进作用,这一点不容忽视。本文将微观史学理论与初中历史教学相结合,试图通过案例分析探讨微观史学如何有效指导初中历史教学,从而引导初中学生对历史的发展产生认知兴趣。

  论文第一章阐述了研究微观史学理论与初中历史教学结合的缘由和意义,并对以往的相关研究做了文献综述。论文第二章梳理了微观史学产生的背景及其发展脉络,并界定了微观史学的概念。尤其是对微观史学理论的特征及研究方法予以分析,试图从中攫取能够为初中历史教学提供研究的理论支撑。

  论文第三章主要是微观史学理论运用于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可行性分析。从三个角度考虑:首先是历史学角度,当前史学理论与研究视角日益多元化发展要求历史教学也必须随之变化;其二是从现行《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 年版)》

  指导理念视角考虑;最后从初中学生历史学习心理特征来分析。

  论文第四章和第五章是本文的重点。通过典型案例,具体分析微观史学理论应用于初中历史课程实施的原则与策略。接着,以《美国南北战争》一课为例,从微观史学指导的视角做教学设计,通过课堂观察具体分析其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的方法。最后,希望笔者的研究能够为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改革带来一些新的尝试。

  关键词:微观史学,初中,历史教学,研究

目 次

  1 绪论

  1.1 选题缘由与研究思路

  1.1.1 选题缘由

  2001 年,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应运而生,历史课程改革也紧跟而上。2012年,《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 年版)》正式颁行,明确提出“历史课程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更为精确的理解就是历史教育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历史课程的实施,必然要以课标为依据,力求体现“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而事实上,在新课改已推行十几年的时间里,初中历史教学实践的层面上,由于种种原因,仍旧存在着以灌输历史知识为主、缺乏历史情感价值观教育的问题。不可否认,要改变这种现状,一方面要转变历史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提高历史教师的人文素养,另一方面则是要重新找回丧失的史学功能。

  史学的功能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呢?其一就是人文性,这是史学的核心功能。

  历史教育不仅仅是传授历史知识,更关键的是对国民精神的培养。正如钱穆先生所言:“当知无文化,便无历史。无历史,便无民族。无民族,便无力量。无力量,便无存在。所谓民族争存,底里便是一种文化争存。所谓民族力量,底里便是一种文化力量。若使我们空喊一个民族,而不知道作为民族生命渊源的文化,则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文化和历史相互成就也相互依存。文化是历史的基底,没有文化,历史便失去了立足之地。文化成就着历史的底蕴和力量,历史构架了一个民族的骨血,我们引以为傲的悠长的民族历史,若失去了文化的支撑便会一夕倾圮。某种意义上来说,研究历史就是研究文化。尤其是初中历史课程教学,根据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其重要任务是以普及历史常识为主。历史教师要做的就是在讲述历史史实的基础上,对这段历史进行人文解读,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最终“要给国民自信力”。其二就是要找到历史中的人。历史从来不是单纯的一组又一组机械化的数据与史料。一切历史,都是由一个又一个血肉丰满的人,用一双又一双骨骼峥嵘的手,靠一缕又一缕复杂深邃的灵魂,一点一滴,亲自架构而成。历史的背后是人,历史的温度源自人性的炽热,历史本身,就带着浓烈的“人”的光彩。

  但是,在课堂教学时间有限、考试评价占主体、囿于教材篇幅的初中历史常规课堂,如何激发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又如何讲述有血有肉的历史和体现历史教育的人文性呢?笔者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直到读研以后听了成都七中育才学校历史教师叶德元的一堂名为《风云儿女——向所有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英雄致敬》的历史课,才真正有所启发。叶德元老师这堂课主要讲八年级上册中国近代史抗日战争这一部分内容,但是他却突破了以往历史课堂对于战争的背景、爆发原因和过程等内容详细讲述的窠臼,而是另起高楼。以旧物为引,以历史上真实的有名有姓的小人物为魂,串联整个抗战,不去铺陈战争的惨烈,而是强调战争为人类带来的巨大伤害。陆绮芬的“良民证”,王建堂的“死字旗”,旧物所承载的不仅是历史,更是历史变迁中鲜活的人——他们不是数字,他们都有名字。

  诚然,这堂课不是常规意义上的历史课,也不是教材所要求的抗日战争。然而,正如叶小兵老师在评课中所说,好课是不能模仿的,好课是用来体验的。也许我们没办法完全模仿一位老师的讲课风格,但我们可以从他的设计思路中思考他要干什么。最终,我们可以用我们的办法,让学生去感受历史,这是我们可以做到的。

  因此,只有重视人的解放、重视人的生存的历史课堂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文学科课程。究竟如何打造有“人”的历史课堂,这正是我们立志未来做研究型的历史老师应当进行的一种理论探讨。这不仅需要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更需要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因此,将史学理论中新的一些研究引入到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未尝不是一种有意义的探索。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教学案例,思考在微观史学理论视角下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力求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微观史学理论指导初中历史教学是否具备可行性;微观史学理论运用于初中历史教学应当遵从哪些原则,是否具有可操作策略;史学理论如何指导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使二者有机结合。

重要提示:转载本站信息须注明来源:985论文网,具体权责及声明请参阅网站声明。
阅读提示:请自行判断信息的真实性及观点的正误,本站概不负责。
jQuery右侧可隐藏在线QQ客服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