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985论文网
主要服务:硕士论文、论文发表、论文修改服务

汽车绿色制造模式中的重要技术研究

来源:985论文网 添加时间:2020-01-06 15:14

摘 要

  环境和资源问题是人类当前重点关注也是目前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环境污染和资源的浪费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作为现在如火如荼的汽车制造业,是国民经济最重要的产业之一,在汽车的生产制造的全生命周期中需要消耗大量的资源,并对环境产生严重的影响。对于汽车企业而言,如何引入一个先进的制造模式来平衡协调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企业经济效益发展是目前汽车行业所面临的共性问题。

  论文首先就绿色制造技术及其相关理论的基础知识做出相应的介绍,进一步就汽车制造产业(特别是汽车制造企业)对绿色制造战略的需求性和必要性做出分析。提出了一种包含:绿色制造技术目标层、绿色制造过程技术层、汽车绿色制造技术支撑系统层、绿色制造支撑技术层和基于汽车制造的汽车全生命周期主线的五层架构制造模式。最后,论文对五层架构绿色制造模式中的绿色制造过程技术层中的相关关键技术(绿色设计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基于云制造的制造资源优化技术、汽车生命终期处理技术以及绿色评价技术)进行了一定的研究。

  ①论文分别通过可拓层次分析法(AHP)和模糊评价法建立相应的评价模型并在评价模型基础之上对绿色制造技术具体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价。

  ②论文建立了基于“云制造”对汽车制造企业的制造资源进行资源优化配置的模型,将云制造技术运用到汽车制造企业的资源优化技术并按照一定的模式进行制造资源的优化配置。

  ③研究了国内外汽车的全生命终期技术领域的现状,并就在我国废旧汽车回收再利用行业中存在的几个重要问题并进行分析,进一步提出适合我国废旧汽车回收体系的结构模型,最后就加强我国对汽车生命终期处理的管理提出几点建议。

  ④论文从绿色设计的关键技术、绿色材料技术、绿色工艺规划技术、面向拆卸和回收的绿色设计技术、绿色包装及处理技术等方面对绿色设计技术进行了研究。最后,针对汽车制造企业提出了一种实用有效的绿色设计运行模式。

  ⑤针对汽车制造企业提出了一种清洁生产系统,通过改进企业绿色生产工艺、引入先进的节能环保生产设备、优化生产决策系统、加强资源的末端无害处理以及回收措施,进而减少产品在其全生命周期中对环境的污染以及对制造资源的消耗。

  本论文的相关研究结果成功地应用到重庆力帆汽车有限公司,并取得了一定的实际应用效果。

  本论文同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主要是在本论文中的绿色设计关键技术中也缺乏相关的基础数据,缺乏一个评价模型来对环境的影响及资源消耗进行综合权衡评价,并未对相关的绿色标准、规范进行初步制订。

  关键词:绿色制造,制造资源优化,回收再利用,绿色设计,清洁生产系统  
 

第 1 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可持续发展战略与绿色制造技术的概念和内涵

  在近几百年,人类通过综合利用各种先进的科学技术,为社会创造极大的物质财富是不可否认的,但另一方面,特别是从工业文明阶段以来,人类创造出的工业化产值绝大部分都是建立在对不可再生资源和可再生资源的过度消耗以及对生态环境进行破坏的基础之上的。随着工业化和信息化革命的进程,人类在创造大量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正在食取自己带来的恶果:自然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各类资源总量急剧减少等问题接踵而来[1]。

  在面对制造资源日益减少的大环境下,可持续发展显得日益重要。可持续发展是将经济发展和生态资源环境整合为一体并且互为因果的一个整体。可持续发展战略被提出以来,世界各国均高度重视,世界各国的科研工作者在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技术及其相关领域技术的研究上投入了大量的研究精力并取得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在世界各国先后多次组织召开了“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及“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对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定义,目前公认比较权威的是于第 42 届联合国大会上由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提交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一文中提出[2]。

  制造业在为人类社会创造大量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问题。可持续发展是一条必经之路。绿色制造就是一个综合考虑了现代制造业的生产模式和日趋严重的生态资源环境问题的全新生产模式[3]。

  绿色制造具有非常广泛的内涵。国内外的研究学者围绕产品及其回收处理在内的整个生命周期中的各种生态、资源、环境问题,提出了许多关于绿色制造的相关技术及其相关理论概念。如:基于产品设计的绿色技术、基于产品包装的绿色技术、基于产品使用的绿色技术、基于产品制造的绿色技术。

  绿色制造以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的,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制造业上的集中体现。自“绿色制造”这一概念被提出以来,世界各国均给与了足够的重视并先后做出了重要举措。我国政府在《“十一五”规划纲要》中就“节能减排”提出了相应的约束性指标要求:要求制造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降低 20%的单位 GDP 能耗;要求制造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减少 10%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4]。这是我国政府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之一[5]。

  绿色制造技术及其相关理论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所具有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绿色制造技术及其相关理论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可以大大地缓解我国日益紧张的能源问题;绿色制造技术及其相关理论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可以极大地减轻我国日趋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绿色制造技术及其相关理论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可以加快推动我国经济结构的优化;绿色制造技术及其相关理论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可以加快推动我国产业化结构的升级;绿色制造技术及其相关理论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是我国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工作之一。

  由此可见,我国为实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必须大力推进绿色制造技术及其相关理论技术的研究和应用。绿色制造技术及其相关理论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1.1.2 绿色制造在汽车制造业中的重要意义

  自 1908 年世界上第一台 T 型汽车在美国福特公司诞生以来,汽车逐渐开始以日常生活品进入到寻常百姓的生活当中。汽车产业是一个具有高投入和高产出特点的集群式产业。在现代社会中,汽车制造以及制造相关产业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汽车产业体系。

  汽车产业在人类社会现代制造业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其可以带动的相关行业和相关产业之宽;其可以包含和吸收应用的高新技术之广;其可以形成的生产、市场规模之大;其对社会经济、国民经济可以起到的推动作用之大等都是其他制造产业所不能比拟的[6]。

  20 世纪以来,随着汽车产业的不断发展,汽车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带来极大的贡献。

  但是另一方面,汽车制造产业及其相关产业消耗了大量的不可再生资源以及可再生资源。可以说,汽车产业在为人类带来巨大的物质财富和极大的便利的同时也对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带来了极大的破坏。

  汽车产业是目前人类社会中尤其重要的一个产业,也是目前人类社会几大产业中发展相对较为完善的产业,但在汽车的生产、使用和报废过程中伴随着大量的资源和能源消耗以及生态环境污染等问题[7]。在汽车的全生命周期过程中不仅仅是生产的原材料占据较大资源,同时还伴随着大量的其他能源消耗,如:电力、水、天然气等。另一方面,汽车在其全生命周期中也会对自然生态环境产生了巨大的不良影响。由此可见,汽车制造产业目前的制造模式急需转变。如前所述,基于“绿色制造”的生产模式是一种先进的现代制造模式,其综合考虑了包括产品的报废、回收在内的全生命周期中自然生态环境、各类资源消耗以及产品经济效益三者之间的关系。“绿色制造”的根本目标就是降低产品在其全生命周期中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的同时提高对各类能源和资源的利用率,最终进而实现协调和优化制造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然而,我国在汽车行业的绿色环保技术,如汽车尾气的处理、汽车噪音等方面与国际上汽车行业发达的国家存在着一定水平的差距[8]。在我国加入 WTO 之后,这方面的差距显得尤为突出,西方工业发达国家已经就企业产品环境污染等方面问题而制定了严格规则并按照 WTO 在资源环境方面的相关规定设置了绿色壁垒。所以,我们不能不去重视能源、资源及环境的问题,不能让我国汽车行业在未来的国际市场失去竞争力。看来我国汽车行业实施并发展“绿色道路”已是迫在眉睫。我国汽车产业急需发展和运用绿色制造这一先进技术及其相关理论技术。

  1.2 论文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综述

  1.2.1 绿色制造国内外研究现状

  绿色制造技术(G M)又称面向环境的制造技术(M F E)、环境意识制造技术(E C M)等[9]。

  绿色制造技术这一概念第一次被全面的提出是在美国制造工程师协会于1996年发表的《Green Manufacturing》(《关于绿色制造的蓝皮书》)[10]。美国制造工程师协会于1998 年发表的关于“绿色制造的发展趋势”的主题报告中近一步对绿色制造技术及其相关问题做出了介绍[11]。

  近年来,绿色制造技术及其相关理论技术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的关注和研究,特别是在日本、美国等一些工业相对发达的国家及地区[12]。

  在日本,日本的国家资源环境研究院(N I R E)对绿色制造技术进行了大量研究[13]。

  NIRE 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产品能源消耗以及制造资源可循环技术等问题。NIRE 在已存在的大量相关研究成果之上收集、整理并以之为基础建立了庞大的数据库,进而以该数据库作为基础,利用计算机技术对汽车全生命周期进行相关评估研究。另一方面,由日本生态设计协会(Eco Design)和国际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发起,在 Sony、IBM等着名公司赞助下已成功举办了多届“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EnvironmentConscious Design and Inverse Manufacturing”国际研讨会[14][15]。

  在美国,绿色制造技术及其大量相关领域技术得到了较为全面、深入的研究。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美国的加州大学 Berkeley 分校就组织成立了关于绿色设计技术与绿色制造技术的科学研究团队,该团队的研究范围不仅包含了面向环境的设计开发(Product Design For Environment)、环境意识产品设计(Environment Conscious ProductDesign)以及绿色产品设计(Green Product Design)还包含了环境管理、生命周期评估以及环境意识等方向[16]。美国卡奈基梅隆大学的“绿色设计研究所”与当地政府和相关企业长期合作,来研究绿色设计、制造、管理技术及其相关领域的工作[17][18]。

  在欧洲的各个国家对绿色制造技术及其相关领域问题都十分关注。荷兰莱顿大学的“环境科学研究院(CML)”对于环境生态学以及产业生态学和环境与发展及其相关领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19];德国斯图加特大学的“生命周期工程学院”在 PeterEyerer 教授的带领下对产品的全生命周期工程技术及其相关领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20];英国的 CFSD(The Center For Sustainable Design)对于产品的可持续性设计技术和生态设计技术及其相关领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在其研究成果基础之上建立发行了 The Journal of Sustainable Product Design 杂志[21][22]。

  总之,绿色制造技术及其相关领域问题的研究工作已经受到足够的重视并在不断的迅猛发展。以减少生态环境污染、节约能源、资源等为主要内容的“绿色狂潮”已经势不可挡。

  (2)绿色制造的国内研究现状

  自绿色制造技术自其被提出以来,也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近年来,包含重庆大学、武汉科技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工程研究院等在内的许多高校和科研单位的大量研究学者都对之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近年来,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 863 项目的支持下,国内很多的高校和研究院、所都对绿色制造技术及其相关研究领域的部分问题进行了研究和分析。

  重庆大学的机械工程学院刘飞教授在国内最早引入了“绿色制造”这一概念,在刘飞教授的主持下,重庆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对绿色制造技术及其相关领域的部分问题进行了研究和分析。重庆大学近年来先后承担了国家“十一五”项目、863 项目以及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绿色制造领域包含的部分科研项目并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果。除此之外,以刘飞教授为首的研究团队对绿色制造的一些专题也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工作。如:产品绿色制造系统的资源消耗及其优化技术、产品绿色制造的决策支持技术等等[23]。

  上海交通大学的相关人员就“产品再制造技术”等相关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西安交通大学的科研团队就“绿色制造模式技术以及绿色供应链”等相关技术进行了大量的科研工作[24];中国工程院的徐匡迪教授曾经指出:“未来的制造工程将从追求规模模式向绿色制造模式转变”[25]。

  综上,在我国政府的正确引导下许多高校以及科研单位都对绿色制造及其相关领域问题给与了高度的重视并且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总的来说,一方面,国内对绿色制造技术及其相关领域的研究氛围是很活跃的,国内学者的研究工作也得到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但是,另一方面,由于国内对于绿色制造技术的提出以及研究时间还相对较为短暂,现有的相关领域仍有不少关键问题有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和实践。

  1.2.2 汽车产业绿色制造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国外,关于汽车产业的绿色制造及其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比国内起步早。国外对于汽车产业的绿色制造及其相关技术领域的研究工作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对汽车产业生态学的研究。1989 年 9 月,美国通用公司发表的《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一文中首次在汽车产业引入“产业生态学”的概念[26],这标志着人类首次将绿色制造技术及其相关技术应用到汽车产业中。2001 年 4 月,由马里兰大学发表的报告《EnvironmentBenign Manufacturing,EBM》对绿色制造技术及其相关领域问题的研究工作、需求分析以及应用现状做出了全面的介绍,并且首次将汽车制造作为了研究对象。文章较为全面的对汽车产业的资源环境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在其进行的理论分析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 Ford、GM、BMW 等国际知名汽车制造企业的实际环境管理问题做出了大量的研究工作[27]。日本本田汽车在 2001 年对其制造工厂提出建立绿色工厂的要求:“减少能源消耗、采用可循环材料”。日本丰田公司将绿色制造纳入其公司的精益生产模式当中,并且获得日本政府的环境杰出奖。目前,世界各个知名的汽车制造企业都在积极地对绿色制造技术及其相关领域问题进行理论研究并进一步结合企业自身分析绿色制造技术的实践应用问题。更有许多国际知名的汽车制造企业每年向世界发布“资源、环境报告”来展示其工作及成果[28]。

  在资源、能源和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的背景下,国内对绿色制造技术及其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受到了高度重视。包括重庆大学、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等在内的许多高校都对绿色制造技术及其相关领域开设了研究专题。如,重庆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与长安汽车合作开展的:“镁合金在长安汽车上的应用”[29]等。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在 2007年明确的提出了汽车企业的绿色制造道路[30]。在 2008 年 6 月举办的“汽车节能与绿色制造”高峰论坛上,国内大量的汽车能源研究领域专家以及学者和相关的政府人员对汽车的节能、环保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旨为我国汽车产业共同谋求“绿色制造大计”。

  综上所述,绿色制造技术及其相关领域技术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对汽车产业产生了重要影响。各国政府高度重视汽车产业的“绿色道路”,同时国内外的科研单位以及研究学者正在对汽车产业的绿色制造技术及其相关领域技术开展着大量的研究工作。在我国,绿色制造技术相比较与国外工业发达国家起步晚,但是我国的科研学者对我国的汽车产业的“绿色道路”进行着不懈的探索。

  1.3 论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最近几年,汽车呈现出持续的高速发展,我国的汽车销售量以及生产量都不断地增加,汽车的发展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表现得越来越重要。所以发展我国的制造业的制造模式就显得极其重要了,对于汽车制造企业而言,通过使用先进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制造技术以及相应的管理技术来提高制造模式,从而提高汽车制造水平来解决巨大的资源消耗及环境破坏等一系列问题。

  首先,绿色制造是一种现代化的、与自然环境友好相处的制造模式,在产品制造过程中会产生三废及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在制造过程中,使得对环境的影响以及资源的消耗达到最小化,并且企业通过使用绿色制造模式可以实现对于资源利用率达到一个较高的标准,最终使得企业的盈利和环境的保护达到协调,获得双赢的效果。

  在绿色制造这种现代化的制造模式中,包含了一个多层次的理论框架模型,在该框架模型的基础下包含了若干需要使用到的关键技术。本文会提出一种绿色制造的框架模式,企业可以利用该模式初步达到绿色制造的效果,获得较高的绿色制造性。

  对于绿色制造而言,当前的研究还有很多的不足,通过查看大量的有关文献资料,作者在此基础上做了一定的研究。在本文中,作者提出了一种针对汽车企业的绿色制造模式,并介绍了基于该模式所需要使用到的一些关键技术,并且针对其中的几项关键技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论文提出的汽车企业绿色制造框架模式是基于时间、质量、成本、服务和环境的多目标体系,符合国家所提倡的“节能减排”在汽车生产制造中的具体应用。

  1.4 论文研究内容

  通过上节对论文研究目的及意义的分析,对论文的相关章节内容进行安排如下所示:

  在第一章中,主要对课题背景,研究现状,研究目的和相关研究内容进行了介绍。其中对于绿色制造的含义即绿色制造的基本内涵进行了介绍,说明了其对于汽车企业而言的实施必要性。说明了在绿色制造在国内外的相关研究现状,介绍了汽车企业在制造过程中所面临的资源以及对环境的影响问题。

  在第二章中,主要论述了绿色制造的相关理论基础知识,并介绍了汽车企业对于绿色制造模式的需求,并进行了相关的分析。

  在第三章中,首先对绿色制造的基本技术内涵进行了相关的介绍,构建了汽车企业绿色制造模式框架模型。对该框架模型下的五个层次分别进行深入研究。

  在第四章中,作者针对第三章提出的绿色制造模式中的过程技术层中包含的绿色制造关键技术(绿色设计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基于云制造的制造资源优化技术、汽车生命终期处理技术以及绿色评价技术)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分析。

  在第五章中,将本文所提出的绿色制造模式及关键技术研究在重庆力帆汽车进行了相关基础的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对应用情况以及相关成果的研究分析进行了说明。

  在第六章中,回顾整个研究过程并全面总结了本论文的相关研究工作,并对后续有待于解决的问题进行了相关的说明。

  本章首先对可持续发展战略与绿色制造技术的概念和内涵进行了一定的说明,进而分析了绿色制造在汽车制造业中所具有的重要意义;阐述了国内外在绿色制造领域的研究现状以及国内外在汽车产业中绿色制造的研究现状;最后提出本文的研究目的以及研究内容。
 

第 6 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工作总结

  作为国民经济重要产业之一的汽车产业,当前并在以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都会面临着环境保护与社会资源所带来的问题。通过在企业内实施绿色制造可以有效地解决企业经济效益与环境和社会资源协调发展的问题。本论文对汽车企业绿色制造模式及其相关的关键技术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取得的相关成果如下:

  通过研究汽车企业制造过程,提出了一种包含五层架构的汽车企业绿色制造模式,包括绿色制造目标层、绿色制造过程技术层、汽车绿色制造支撑系统层、绿色制造支撑技术层和汽车制造全生命周期主线,并对其中的绿色制造过程技术层进行了深入研究。

  提出采用可拓层次分析法和模糊评价法建立评价模型对绿色制造的实施效果进行有效地评价。在制造资源优化方面,将云制造运用到制造资源优化技术中进行资源优化配置,提出云制造进行资源优化配置的模型。

  针对汽车制造企业提出了一种清洁生产系统,通过改进绿色生产工艺、引入先进节能环保设备、优化决策系统、末端的无害处理及回收等措施。

  论文中的相关的研究成果在力帆汽车企业中进行了初步的应用,并取得了较好的实际效果,为企业增加了相关的经济效益,为以后的发展道路提供了一定的指向性作用。

  6.2 后续工作展望

  就论文本身和该绿色制造模式和相应的支撑技术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并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主要是:

  (1)在绿色设计过程中,基础数据的缺乏是绿色设计领域研究所遇到的瓶颈问题,很多深入的研究都受限于基础数据的收集,在本论文中的绿色设计关键技术中也缺乏相关的基础数据。故后续的工作可以针对绿色设计技术中,进行相关工作,而材料的选择则是绿色设计过程中最重要的部分,可以进行大量的基础工作来建立材料的生命周期基本信息数据库。

  (2)针对本论文而言,虽然考虑到了相关的绿色制造标准、规范问题,但是还需要进一步地具体制订。需要健全绿色知识库,制定和完善绿色标准、规范以及相应的法律法规,研制新型绿色材料等一系列的工作需要开展,才能使得汽车绿色制造系统得以推广。

  (3)在本论文中,缺乏一个评价模型来对环境的影响及资源消耗进行综合权衡评价。由于在汽车制造的过程中,其对环境的影响、资源的消耗以及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的表现形式十分复杂,要对其进行定量地计算十分困难,所以需要对该过程中制定相应的指标量化评分规则。  
  
  参考文献
  
  [1] 曹华军.面向绿色制造的工艺规划技术研究[D].重庆大学博士论文,2004.
  [2] 刘飞,张晓冬,杨丹.制造系统工程[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0.
  [3] 刘飞,张华,岳红辉.绿色制造-现代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模式[J].中国机械工程,1998,9(6):76-78.
  [4] 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M],2006.
  [5] 解振华.加大节能减排的攻坚力度[J].求是,2008,(6):17-20.
  [6] W-P. Schmidt, A. Taylor.Sustainable management of vehicle design[J]. InternationalJournal of Vehicle Design,2007,46(2):143-155.
  [7] 尹家绪,刘飞,王永靖.基于产品生命周期主线的汽车制造企业发展模式[J].系统工程,2008,26(1):25-29.
  [8] 徐滨士,刘世参,等.21 世纪的再制造工程[J].中国机械工程,2000,11(1):36-38.
  [9] Leng, R., Wang, C.,Zhang, C.,Dai, D.,Pu, G Life cycle inventory and energy analysis of cassava-based Fuel ethanol in China[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08,16(3):374-384.
  [10] 阿尔文·托夫勒.第三次浪潮[M].中信出版社,2006.
  [11] 布莱恩着,何顺果,张孟媛译.世界简史[M].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6.
  [12] J ü rgen Willmann, Daniel Stocker, Edgar D rsam. Characteristics and evaluation criteria of substrate-based manufacturing. Is roll-to-roll the best solution for printed electronics?[J]. Organic Electronics, 2014, 15(7).
  [13] Rellmann K, Khare A. Economic Issues in Recycling end-of-life Vehicles [J]. Technovation,2000(20):677-690.
  [14] Tomoyuki HATA, Satoru KATO, Hirokazu SAKAMOTO,Fumihiko KIMURA ,Hiromasa SUZUKI. Product Life Cycle Simulation with Quality Model[N].7th CIRP International Seminar on Life Cycle Engineering.
  [15] Y. Tanaka, G. Kato, T. Nishio et al.. Observation of quantum oscillations in a narrow channel with a hole fabricated on a film of multiband superconductors[J]. Solid State Communications, 2014.
  [16] YUEXIONG TAN,SHULI MO,JIE LI. The Techno-Economic Analysis and its Application about Resource Disposing of Enterprises Manufacturing System Based on Flexibility[J]. 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 2013.
  [17] Davidson, C., Hendrickson, C., and Matthews, H. S.“Sustainable Engineering: A Sequence of Courses at Carnegie Mell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23(2):287-293.
  [18][19] Chryssolouris G Manufacturing system: theory and practice[M]. New York:Springer-verlag,1992.
  [20] Seliger, G (Ed.): Sustainability in Manufacturing. Recovery of Resources in Productand Material Cycles [N]. Springer, Berlin,2007.
  [21][22] J. Murrell, D. Kehoe, M. Aysola et al.. Single use expansion and harvest of adult stem cells supports large scale manufacturing[J]. Cytotherapy, 2014, 16(4).
  [23] 刘飞,曹华军,何乃军.绿色制造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中国机械工程,2000.
  [24] QIN Ye,WANG Xiang,CHEN Ming,WANG Cheng-tao. Economy Analysis of a Recycle Model of End-of-Life Vehicle[J].Journal of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2005, E-10(4):413-416.
  [25] 李斌,孙殿义,杨健,李虎军.2004 科技中国[M].广东科技出版社,2005,2(1)
  [26] 王寿兵,吴峰,刘晶如.产业生态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11.
  [27] Tasaki,T.,Oguchi,M.,Kameya,T.,Urano,K..A prediction method of number of waste durable goods[J].Journal of the Japan Society of Waste Management Experts,2001,(12):49-58.
  [28] Hromadka,Erik. Green Manufacturing. Indiana Business Magazine[M].2008.
  [29] ZHANG Yeming,CAI Maolin. Overall Life Cycle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of Pneumatic and Electric Actuator[J]. Chinese Journa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2014,03:584-594.
  [30] 汪涛,刘姜.“绿色制造”迎面走来[M].汽车观察,2007.
  [31] 周建彬.基于工艺特征局部优化的绿色工艺优化方法框架及其关键技术研究[M].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
  [32] 刘光复.绿色设计的体系结构及实施策略[M].中国机械工程,2000(11).
  [33] 张华.绿色工艺规划的决策模型及应用案例研究[M].中国机械工程,2000(9).
  [34] 叶盛,贾会星.车辆的绿色设计[J].机电技术,2006,(2):10-11.
  [35] 曲晶.制造业企业绿色工艺创新运行机制及过程控制分析[M].
  [36] 孙大刚,史清录,连晋毅.基于绿色设计的工程车辆综合评价体系[J].工程设计,2001,(3):149-151.
  [37] 李方义.机电产品绿色设计若干关键技术的研究[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38] 褚彦军.面向拆卸和回收设计的评价理论和方法研究[M].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1.
  [39] 赵旭,李磊.我国汽车产业循环经济模式的研究[J].汽车工程,2007,29(10):913-917.
  [40] 石芝玲.清洁生产理论与实践研究[M].河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
  [41] 孙成仁.企业清洁生产方案设计与实施研究[M].华东理工大学,2013.
  [42] 杨再鹏.清洁生产技术和清洁生产[M].化工环保,2003(23).
  [43] 詹建军.机械制造过程中绿色制造技术应用[J]. 装备制造技术,2014,07:229-231.
  [44] 杨建新.产品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及应用[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2.
  [45] 刘飞. 基于产品生命周期主线的绿色制造技术内涵及技术体系框架[J]. 机械工程学报,2009 45 (12) :115 -120.
  [46] Min Lv,Chuan-Xia Zhou,Ji-Shuai Shi,Lei Liu. Research on Cloud Manufacturing Resource-Aware and Access Technology Using RFID[J]. Journal of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2014,03:101-110.
  [47] 周宏春,滕军力,黄非. 对德国、英国汽车报废制度的考察[J].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02(9):2-5.
  [48] 李湘洲. 国内外报废汽车回收利用现状与趋势[J]. 再生资源研究,2005(2): 22- 25.
  [49] 刘坚民. 中国报废汽车回收拆解业市场分析[J]. 有色金属再生与利用 2004(1) : 8-10.
  [50] 张成,浦耿强,王成煮,等.基于生命周期的汽车回收及其循环经济模型[J].机械设计与研究,2003,19(3):67-69.
  [51] 魏明侠,司林胜.绿色制造绩效评价的初步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1(6):77-78.
  [52] 吴殿廷,李东方.层次分析法的不足及其改进的途径[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40(2):264-268.

重要提示:转载本站信息须注明来源:985论文网,具体权责及声明请参阅网站声明。
阅读提示:请自行判断信息的真实性及观点的正误,本站概不负责。
jQuery右侧可隐藏在线QQ客服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