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985论文网
主要服务:硕士论文、论文发表、论文修改服务

宏观经济学论文:探讨国内外对中国高储蓄问题研究的意义

来源:985论文网 添加时间:2020-05-07 15:21
  导言
  第一节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0.1.1选题的背景
  各国经济增长率的差异在长期内将导致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巨大差异,经济增长是一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础。按照中国官方统计,建国以来,中国经济一直保持着持续的快速增长态势,改革开放前的年均经济增长率达6.1%,而从改革开放后的1979年至2007年,中国年均实际GDP增长率接近10%;人均GDP从1980年的173美元增加到2008年的3315美元,增长了近20倍;中国经济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由20世纪70年代末不足1%提高到5%。
  高增长、高储蓄、低消费、高投资以及近年来出现的高外汇储备,已经成为改革年代中国宏观经济区别于其他经济体的几大显着特征。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解释这些特征的形成原因,分析这些特征的影响,研究这种特征下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可持续性,是中国宏观经济实务界和理论界函需研究的重大问题。虽然现今己有很多学者对这些经济特征进行研究,但是,比较系统全面地解释这几个经济特征的研究还不多,大多数研究都是着重于分析其中一个特征的形成原因和经济影响。本文旨在从中国经济体制转型的视角,通过努力厘清当前经济增长的典型事实、高储蓄低消费的形成成因的特征事实、投资低效的典型事实以及高额外汇储备形成的典型事实,分析中国高增长、高储蓄、低消费、高投资和高外汇储备的宏观经济基本特征的成因和形成机制和可持续性特征,是如何实现系统内外的自洽祸合的。
  0.1.2选题的意义
  尽管宏观经济学在储蓄、消费、投资、外汇储备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方面存在诸多争议,但也达成了诸多共识,这一点可以从对全球经济增长现实进行总结的新旧卡尔多程式化的事实的对比中得到印证。过去的增长理论注重研究GDP总量的变化特征,较少考察GDP总量的结构构成特征。虽然经济增长结构问题在短期内并不重要,但是在经济发展的长期内,经济增长结构量值的变化特征直接关系到长期稳定的经济增长能否实现,经济增长结构量值的严重失衡,将会导致经济陷入持续性经济危机或者严重的经济衰退。
  消费、投资和净出口都是一国GDP的重要组成部分,消费和投资的增长与波动形成了一国的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根据国民收入核算体系的定义,储蓄是一国收入中未用于消费的部分,与消费该账户中的一个镜像逻辑。另外从主要新兴经济体尤其是东亚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发展历程来看,高储蓄融通高投资、高投资推动高增长、高增长反过来又带来新一轮的高储蓄的善意循环式的确存在。从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来看其经济增长成就的取得更多的依赖于投资和出口的拉动,而非国内消费推动;迅速增长的固定资产投资和偏低的投资效率并存;由国内投资低于国内储蓄形成的经常项目的顺差,在资本项目同样顺差的情况下累计形成了高额的外汇储备,造成了我国长期的储蓄投资失衡。
  中国宏观经济的诸多问题仍然最终可以归结为以上基本特征。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基本完成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由落后的农业经济向现代经济的全面转型。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于中国而言,虽非巨变,但毕竟是一个分水岭。中国的经济体制转型在那以后也被赋予了新的经济涵义,因为中国经济日益融入全球经济,变得更加开放,受到的外部冲击也越来越大。而此时的美国经济由于2000一2001年IT泡沫的崩溃及“911”事件的冲击,经济。‘大平稳时代” (GreatModeration)’的行将结束,美联储被迫采取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联邦基金利率一度降至1%的低位,然而2007年美国次债危机所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充分暴露出了这种负债消费模式的经济的不可持续性,也宣布了支撑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全球高速增长的善意“双循环”的终结。
  储蓄是一种美德还是一个问题,中国的高储蓄是怎么形成的,是否合意?其与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关系如何?经济的全球化对其有何影响?无疑对中国目前的各种宏观经济特征作整体的价值判断是困难的,这依赖于对中国目前各种宏观经济特征成因和形成机理的准确把握,因此特别需要一个全新的并且合适的理论分析框架,鉴于此本论文将对该问题的分析置于赋予新的内涵的经济体制转型的分析框架内,通过运用理论和实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中国的高增长、高储蓄、低消费、高投资和高外汇储备的关系进行研究,探寻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潜在规律,解释中国的经济增长之谜,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第二节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0.2.1国内外对中国高储蓄问题研究的述评
  纵览国内外对中国高储蓄问题的研究,大致可以分成三大研究方向:首先是对中国高储蓄率的成因进行解释,大部分的文献将中国的家庭高储蓄归因于经济的增长和人口格局的变化,当然还有其它一些影响中国高储蓄率的因素,比如文化因素、保险市场不发达、流动性约束、历史体验、转型因素、人口因素、资本短期国家的高储蓄回报、生存性消费、习惯性坚持以及相对消费等等。
  其次是另一些文献试图估计中国的储蓄函数,对中国的储蓄行为进行研究,或者用新增长模型来探究中国的最优储蓄率。最后还有一些文献对于中国国民储蓄的组成和结构进行分析,也是非常有益的尝试。
  0.2.2国内外关于储蓄投资转化研究的述评
  对储蓄投资转化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转化机制、转化效率以及对我国现存机制存在的问题的分析,主要是通过跨期比较以及同其它国家进行比较,试图发现推动中国高投资的因素,以及查明储蓄是怎么转化为投资的。其主要研究结论包括对中国企业投资率高于其它国家企业投资率的关键因素的研究;高的家庭储蓄只能部分解释中国国民储蓄率与其它国家之间的差异一大部分的差异应该通过政府高储蓄和企业高储蓄来解释;中国的企业投资的大部分都是通过自身的留存收益来进行融资的,而不是通过金融部门来完成融资;中国政府的高储蓄是政府收入上升同时,政府开支显着下降的结果。
  0.2.3国内外关于全球储蓄过剩形成高额外汇储备研究的述评
  Bemanke(2005)在解释美国经常项目赤字暴涨时直接提到了过度储蓄理论,其核心观点或结论是:美国以外的因素,比如金融危机使得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由国际资本的借入者转变为贷出者,在美国经常账户赤字的发展演化中发挥了核心作用,其传导机制主要通过资产价格和汇率波动来完成的。美国巨额的经常项目逆差和迅速上升的对外债务,靠亚洲国家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来弥补的这一循环格局构建了世界经济新的动态均衡模式,当前国际货币体系实际上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复活”。亚洲国家近年来外汇储备的大量增加是出口导向型国家经济政策的副产品,中国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实际上,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一方面新兴经济体借助货币低估促进出口和吸引FDI,促进了本国的经济增长,另一方面这些国家的中央银行为了维持固定汇率或者降低本币升值速度,频繁的干预外汇市场,造成的客观结果就是本国外汇储备的大量激增。虽然这种理论的确和很多发展中国家的现实经济策略相一致,但有学者质疑说亚洲的出口政策是从20世纪50年代就实施的,但其外汇储备的剧增却是从1997年以后才开始的。
重要提示:转载本站信息须注明来源:985论文网,具体权责及声明请参阅网站声明。
阅读提示:请自行判断信息的真实性及观点的正误,本站概不负责。
jQuery右侧可隐藏在线QQ客服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