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985论文网
主要服务:硕士论文、论文发表、论文修改服务

宏观经济学论文:城镇化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及消极影响

来源:985论文网 添加时间:2020-04-16 14:21
摘è|

自我国十八大以来,国家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来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促进城镇化建设,以此作为当前经济环境下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就区域经济发展和城镇化之间的关系来看,城镇化对于经济稳定增长以及转型有着较为深远的意义,但是就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和城镇化现状而言,存在一系列问题,有待进一步完善。

  一、新型城镇化与区域经济增长现状

  中国特色的城镇化是一种新型的城镇化,它具有丰富的内涵。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还包括人口、文化、社会等维度。我国十八大以来,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和方针,推动城镇化建设,促进区域经济增长。但部分地区城镇化建设过于盲目,尚未能有效提升城镇化建设,导致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区域经济发展缺乏持续增长动力。学界也试图对城镇化作出分类,提出小城镇、中等城市、大城市以及城市群等不同类型的发展模式,然而对城镇化的规模和效率以及经济增长均衡方面的研究观点也表现不一致(李强等,2012)[1].部分地区出现盲目追求GDP增长,导致政府负债过重,不利于我国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此外,部分城镇地区,建设发展中对经济增长的动力支持不足,未能严格遵循相关城镇化建设标准要求,诸如在建设过程中城镇盲目扩大城镇规模,城市内部文化建设以及公共服务建设力度不足,基础设施缺乏。由此,导致城市内吸纳居民能力停滞不前,甚至部分地区出现了"伪城镇化"现象,不仅浪费了大量土地资源,同时造成了城镇化进程的弊端涌现。

  基于上述客观因素的存在,导致越来越多的人对于新型城镇化对区域经济增长作用产生了怀疑,如何推动城镇化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需要经过大量实践去验证。

  结合当前国内外相关学者的理论研究,从中不难看出,当前理论过多关注城镇进程同经济增长趋同的关系研究,但是对于两者趋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研究较少,本文将从城镇化进程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入手,发现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客观问题,进而提出有价值的政策建议。

  二、城镇化进程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

  城镇化建设水平提升,有助于优化产业结构。由于当前社会的快速进步,人均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提高,城镇经济建设的发展需要,吸引了大量农村劳动力离开农村,来到城镇打工,导致农村闲置劳动力问题得到了极大的缓解,并且引入了更为先进的农业生产经验,采用机械化生产,优化农业生产结构。

  一个地区人口所占比重多少直接影响着该城镇化程度,自改革开放依赖,我国在城市建设发展中,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观念,不断突破城乡之间户籍的差异歧视,营造一个良好的城乡一体化劳务市场,城乡经济协调发展,从而进一步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

  对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城镇,需要加快城镇化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来完善相应的城市基础设施,并提供相应公共服务功能,拓展城镇就业空间,为更多的农村闲置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对于城乡人口结构优化有着突出作用。

  城镇化建设水平提升,推动工业化进程[5].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吸引了大量农村闲置劳动力,在优化了农业生产结构的同时,在城镇中形成了集群效应,大量务工人员,加剧了消费市场的扩大,进而刺激工业生产规模扩大,产生更大的经济效应。因此,我国各省要通过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工业开发区的带头作用,降低农业产业比重,增加非农业产业比重,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来带动区域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城镇化建设水平提升,促进第三产业规模扩大。城镇化建设水平快速发展,必然会对第三产业规模起到促进作用,激发巨大的市场需求,同时反作用于第三产业规模的不断完善和发展。相较于农村而言,城镇拥有大量人口,生活和生产方式均有所差异,市场化运作特点较为显着,生产要素较为密集,为第三产业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由此看来,城镇化建设水平的提升,相应区域内生产规模随之增加,在市场化运作环境下,必然会极大的促进第三产业规模扩大。

  三、城镇化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消极影响

  (一)城镇化虚高现象的出现

  城镇化建设,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发展水平的直观表现,并不仅仅局限于农村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扩大城镇规模,而是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最主要表现在将当前农业为主导的社会形态转变为工业化社会,加快工业化水平,促进城乡信息化建设,将农民从传统的经济形势中脱离出来,摒弃以往单一的生活方式,朝着更加多样化的生活发展,包括农村人们的生活方式、教育方式等。尽管这个过程较为复杂,但同样的,这也是我国社会进程中一次巨大的变革,是必然选择。此外,应注意的是在城镇化建设中,不能盲目的将城镇建设政策作为主要依据,城镇建设和城镇化建设存在着本质性的区别,否则难以取得实际成效。

  这种片面的城镇化调控政策主要是将重点放在城镇改造中,盲目的扩大城镇规模,未能遵循实际情况,造成资源的大量浪费,形成一种虚高城镇化现象,不利于我国区域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二)工业化目标不明确

  城镇化建设中,最主要的动力来源于工业化发展水平,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发展,存在密切的联系,但是相应的工业化同城镇化不能等同看待。城镇化并不仅仅意味着大力促进工业化建设,而是包含着多样的建设内涵,工业化建设只是其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就当前我国城镇化建设同工业化之间的关系来看,部分地区出现了严重的工业化水平远远超过城镇化水平,甚至部分地方政府为了追赶城镇化建设步伐,盲目的加大对工业化建设的投入,认为城镇化就是需要大力建设工业化城市,投资办工厂,吸引工业项目进驻等。

  (三)忽视城镇化建设同社会的协调发展

  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大多数人更为关心城镇化建设速度和成效,而在实际城镇化建设中,地方政府同样过于重视城镇化建设速度,忽视了其他政策和机构建设缓慢,停滞不前,同城镇化建设速度不相协调,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社会性问题。诸如,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对于生态环境的忽视,可能会造成自然资源的破坏,环境恶化,影响周边农业的发展和人民的居住生活;盲目的吸引农村人口前往城镇,促进城镇建设,但是却没有提供相应的就业空间,第三产业尚未能兴起,致使城镇失业率升高,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城镇化建设过快,相应的制度和保障体系不健全,会造成保险措施执行力度不够,资金出现缺口。城镇化建设的初衷是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如果不能充分协调城镇化建设和社会协调发展,就会引发更多的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稳定。此外,我国中小城市数量较多,大城市数量较少,中小城市自身聚集能力较弱,由此会对区域经济建设产生消极影响。

  四、实现区域经济增长与城镇化发展措施

  (一)制定城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规划

  制定城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主要是按照聚集、聚合和聚变三个步骤进行。其中聚集阶段主要是配置人口资源,制定相应开发空间方案,结合政府政策实施;聚合阶段主要是指将各种资源聚集起来,其中包括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遵循发展规律形成产业链,从而推动城镇化建设,实现产业群集,最终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深化体制改革

  为了更好的推动城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持续深化体制改革是十分有必要的,同时也是摒弃传统城镇化建设政策阻碍的必然选择,能够显着增强城镇生产力。城镇化进程中,产业结构优化是必不可少的措施,同时也是根本的立足优势。产业结构只有科学化布局,因地制宜,才能更好的促进产业和城镇建设融合,为区域经济增长提供长足动力。
  
  (三)强化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完整的交通网络,通过城镇建设推动乡村交通建设。利用区域统筹规划,努力提升供电、供水以及网络通讯等基础配套设施,从而全面推进城镇化建设,吸纳更多居民,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6].

  结论

  综上所述,从上述的实证分析中可以发现,我国东、西部和中部地区城镇化建设存在明显差异,各种客观因素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影响同样存在差异。只有充分明细各种客观因素在城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中产生的影响,才能更有效的推动城镇化建设,完善基础服务设施,健全相关城镇发展规划,促进城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佳,杜亚楠,张广海。沿海地区旅游业、城镇化与区域经济增长研究[J].商业研究,2014(8):155-161
  [2]申云,曹跃群,彭小兵。城镇化区域外溢与区域经济增长趋同---基于成渝经济区的经验证据[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4(5):19-29

重要提示:转载本站信息须注明来源:985论文网,具体权责及声明请参阅网站声明。
阅读提示:请自行判断信息的真实性及观点的正误,本站概不负责。
jQuery右侧可隐藏在线QQ客服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