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985论文网
主要服务:硕士论文、论文发表、论文修改服务

宏观经济学论文:我国医疗保险对城镇居民消费影响的实证分析

来源:985论文网 添加时间:2020-04-10 11:49

摘 要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中国发展模式获得了世界上许多国家的认同。众所周知,经济社会的增长主要依靠三大动力:来自消费、出口、投资。中国之前的经济增长主要来自于投资与出口的增长。由于我国经济基础较差,如各类基础设施的建设严重滞后,再加上国际市场的旺盛需求,这种主要靠投资与出口拉动经济增长模式中的不足之处,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但是随着前期投资过热而导致的各种行业产能过剩和 2008 年全球经济危机导致海外市场萎缩等原因,中国的经济增长遇到了巨大的阻力。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需求更加急切,开拓国内市场的消费需求,成为了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在建立扩大内需的长效机制中,城镇基本医疗保险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研究其对城镇居民消费的影响就显得十分重要。

  本文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作为研究对象,来分析其对城镇居民总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的影响。通过回顾中外学者的相关文献,了解到现阶段研究的状况,并在此基础之上分析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对城镇居民消费的影响机理。然后采用 2000 年-2013 年我国的时间序列数据建立了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影响居民消费的数量经济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基本医疗保险对城镇居民总消费水平有着长期稳定的正向影响关系,但是这种影响的系数较小。对于消费结构方面,基本医疗保险对城镇居民食品和文教娱乐方面消费的促进作用较为明显。影响系数分别为 1.24%和 7.31%.医疗保险对文教娱乐消费的促进大于对食品消费的促进作用,这也反映出居民消费逐渐从生存消费上升为发展、享受型消费。至于其他消费支出基本医疗保险没有显著性的影响。最后本文依据现状分析与实证分析所得结论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适当增加医保基金的支出以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加强医疗保险的管理提高其运行效率,并在此基础上适度降低个人缴纳保费的比例。以期通过以上对策建议可以长效地促进城镇居民的消费。

  关键词:城镇基本医疗保险;消费水平;消费结构;协整分析
·····

3 我国医疗保险与城镇居民消费的现状分析

  3.1 我国医疗保险的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的基本医疗保险体系包括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其中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又分为城镇职工、城镇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险。这一体系目前已经实现了对城镇就业及未就业居民、农村居民的基本覆盖。要深入、科学地分析医疗保险对城镇居民消费的影响程度,前提是要对医疗保险当前的发展有一个较为清晰的了解,为后续的量化分析奠下坚实的基础。总的来说,随着经济发展及社会进步,国家政府包括社会公众,都逐渐意识到了医疗保险的重要性,也持续地在推进医疗保险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及改革,尽管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依然存在因为过分重视经济因素,强调又快又好发展而忽视了保护公众基本健康的情况。本节将主要介绍及分析目前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及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发展现状。

  3.1.1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现状。

  1998 年底,在综合评价、分析并总结已有的医疗保险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国务院颁发了《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这一文件的发布,表明国家意识到原有的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已经不能较好地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甚至是阻碍了城镇职工获得更好更全面的医疗保障;于是根据新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而做出的重要决定。这一文件中明确指出,基本医疗保险覆盖全部城镇、乡镇的用人单位、企业及其职工,城镇个体经济组织的业主和从业人员也涵括在内。用人单位以及职工,乡镇企业、城镇个体经济组织的业主及从业人员也包括在内。

  城镇职工的基本医疗保险费用由用人单位及职工个人共同承担,其中,用人单位和在职职工缴费额度为职工工资的 6%、2%.不同省份、不同地区有根据当地情况而进行针对性调整的权力。已退休人员享受基本医疗保险且无需重新缴纳费用。同时,市级统筹管理与县级统筹管理相互配合,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分为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统筹基金覆盖范围较大,主要用于报销合乎规定的医疗产生的住院及部分门诊费用,个人账户由账户所有人支配,可用于支付医疗产生的费用、能在定点的药店购买药物等。直至 2013 年,我国能够享受到医疗服务的总人数超过 10 亿人。

  随着年份的逐年递进,参保的人数也随之增加,且增长率不断增大。参保人数从 2000 年的 3787 万人,到 2013 年已增加至 2.7 亿人,是原有人数的 624%.2000 年,基金收入为 170 亿,2013 年增加至 7061.6 亿。

  截至 2013 年,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 2.744 亿人,在职职工 2.05亿人,退休人员 6941.8 万人,基金收入为 7061.6 亿元,基金支出为 5829.9 亿元,累计结余 8129.3 亿元。

  为了更直观地看出城职保参保人数的变化情况,本文将挑选了 2000 年、2006年-2013 年参保的在职职工、退休人员数量及占比进行了计算(见图 3-1)。从图中可明显看到,参保的在职职工人数基本保持在参保退休人员人数的 3 倍左右的水平;通过计算它们各自的增长率,发现 2000 年到 2013 年期间,参保的在职职工人数增长了 6.6 倍,退休人员人数增长 6.8 倍。

  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的收入、支出及结余情况制成趋势图,如图 3-2,不难看出,参保人数的增加,不仅仅扩大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覆盖范围,也促进了统筹基金的进一步发展。从图中可以看出,不仅是统筹基金的收入,包括其支出和累计结余,都呈现出非常迅速的、大幅度的增长。经过计算,2013 年基金收入为 7061.6 亿元,是 2000 年的 41.5 倍,增长率为 4053%;基金支出为 5829.9 亿元,是 2000 年的 46.8 倍,增长率达 4582%;基金累计结余为8129.3 亿元,是 2000 年的 74 倍,增长率为 7303%.

  3.1.2 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现状。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立后,面向农村居民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简称新农合)也随之出现[53]

  .此时,唯独城镇居民中的非就业居民,仍然没有与之相对应的医疗保险制度。针对这个情况,2007 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文件,将城镇居民中的未就业的学生及非就业居民涵括进来,一并纳入我国医疗保障体系当中[54]

  .同时,这份文件的出台,使得我国部分省市中的某些城市,开展了城居保的试点工作,在随后的发展中,试点范围不断扩大,最终在 2010 年,国家决定全面铺开这一制度,以更好地保障城镇非就业居民的福利[55]

  .

  城居保与城职保最大的不同,就在于面向的人群不同。城镇居民是面向城镇中非就业的居民,包括未被城职保涵盖的未成年人、学生、其他非就业的城镇居民。这一部分的人群筹资方式主要靠个人及家庭缴费,政府适当补助[56]

  .而缴纳的水平也分为了不同的层次,以适应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适应不同居民、不同家庭的具体需要。城居保与城职保相区别的地方,还包括前者不设个人账户,由基金直接管理。基金主要用于支付因住院及部分门诊就医而产生的费用,报销比例,不同地区也有所不同。由于城镇非就业居民中没有个人账户,国家、当地政府对此有一定的补助,补助力度也依据地区发展水平而有所区别[57]

  .

  截至 2013 年,我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享受医疗服务的累计人数达到 1.5亿人次。

  从上表可以看出,从 2007 年开展试点工作以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参保人数不断增加,从 2007 年的 4291 万人增加到 2013 年 29629.4 万人,是 2007年人数的 6.9 倍。将这个数据制成柱状图,能够更清晰地看出其增长速度之快。

  从 2007 年试点工作开展以来,我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无论是其基金收入、基金支出及基金结余都有较大的增长。相较于 2007 年的水平,2013 年基金收入是当时的 27 倍,达到 1186.6 亿万;基金支出为 971.1 亿元,是 2007 年水平的 96 倍,基金结余为 978.1 亿元,是 2007 年基金结余的 27 倍。经计算, 2013年全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收入、支出、结余比2012年分别增长47.6%,63.4%,52.9%,增长速度较快。而最近几年,基金结余比率始终保持在 30%以上,且基金结余的增长幅度较基金收入及基金支出的增长幅度大,也说明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存在运行效率较低、结余率偏高的情况。3.2 城镇居民消费的现状分析消费、出口、投资被喻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其中,消费是持续能力最强的、最能够推动 GDP 增长的主力。本小节主要对我国城镇居民的消费现状进行简要的分析,主要从居民消费支出占 GDP 比重、平均消费倾向、恩格尔系数及消费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

  3.2.1 居民消费支出占 GDP 比重。

  消费率又称最终消费率,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最终消费占当年 GDP 的比率。居民消费是最终消费中的一部分,本节为了更清晰地反映出居民消费与 GDP 的关系,选择居民消费率这一指标,即居民消费占 GDP 的比重。

  通过表 3-3 可以看出,我国居民消费率,伴随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而呈现逐步降低的趋势。从 1990 年的 50.62%降低到 2012 年的 34.58%,期间降幅达31.69%.而同为发展中国家的印度,其国居民消费率从 1990 年到 2012 年的降幅只有 12.61%,小于中国的 31.6%.而美国等发达国家(地区)的居居民消费率随经济的发展而逐步升高,1990 年时美国的居民消费率只比我国高 16%,而到了 2012 年时,美国的居民消费率比我国的两倍还多。

  因此,与世界其他发达国家(地区)和发展中国家的对比中,我国的居民消费率都不高,显示出我国的居民消费水平较低。

  3.2.2 平均消费倾向。

  根据经济学家凯恩斯(Keynes)的理论,平均消费倾向(Average propensityto consume,以下简称 APC)为消费占收入的比重,APC 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而下降,是逐步递减的。

  表 3-4 中可看出,我国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人均消费支出是不断增加的,显示出随着经济的增长,我国居民的消费能力还是有所提升,消费支出不断增加;但是,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 APC 则是逐年下降的,反映出尽管居民的收入水平有所提高,消费支出也在增多,但是,消费占收入的比重则是不断下降的。2000 年 APC 为 80%,到 2013 年,这个比重降低为 67%,下降幅度达 13%.

  通过与美国等其他多家的同期数据相比较(美国的 APC 稳定在 0.90-0.92 之间),不难发现,我国 APC 水平偏低同时下降速度过快。这就说明了我国居民存在不愿意消费甚至是不敢消费的心理,导致 APC 较低。分析其中原因,重要的一点是居民的预防性储蓄比重较高,即为了预防未来不确定支出或者未来可能在医疗上的大额支出,而增加了储蓄的比重;居民的收入水平一定时,储蓄的比重升高,必然会导致消费上的支出减少。因此,我国居民预防性储蓄率较高的重要原因,是当前我国医疗保险制度的不够完善及健全。

  3.2.3 恩格尔系数。

  恩格尔系数(Engel's Coefficient),是家庭食品总支出占家庭总支出之比,向来被用以衡量某个地区某家庭的生活水平的高低。通过计算我国部分年份的恩格尔系数,可以了解我国城镇居民生活、消费水平状况及其变化情况。

  2000 年我国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 39.4%,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的不断发展,2013 年,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降低为 35%,显示出我国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从上表 3-5 可以看出城市的恩格尔系数一直处于 0.3 到 0.4 之间,同时其随物价和经济的波动较为明显,这表明我国城镇居民生活消费水平处于相对富裕阶段。对此,学术界的部分学者认为中国城镇居民的实际生活状况与恩格尔定律并不吻合。尽管有争议,但中国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的变化规律还是比较符合恩格尔系数规律的。

  与此同时,相对于美国农业部公布的 2013 年全球 22 国的恩格尔系数中,美国恩格尔系数最低为 7%,英国为 9%,中国为 21%.这也说明我国的恩格尔系数仍有随经济发展和收入提高而降低的空间。

  3.2.4 消费结构。

  我国的城镇居民消费结构主要包括食品、衣着、家庭设备、医疗保健、交通通讯、文教娱乐、居住等方面。通过查阅《中国统计年鉴》。

  总体来说,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水平是不断增高的,从 2000 年的人均全年消费 4998 元,到 2013 年已增至 18022.6 元,是原有的近 3.6 倍。具体情况如下:

  (1)食品支出则由 2000 年的 1971.32 元,增加到 2013 年的 6311.9 元,增长率为 220%,年均增长率为 10%.(2)城镇居民在交通通信方面的消费支出增长幅度较快,2000 年的此项的人均支出为 426.95 元,截至 2013 年,已达到每人年均 2736.9 元,增长幅度在各项支出中排在前列。这也侧面说明随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居民的交通出行日益增多、通讯也更为频繁及形式多样化,居民的交通通讯方面的支出也会不断增多。(3)我国逐渐步入老龄化发展阶段,人们平均寿命水平的提高以及医疗保健意识的增强,也使得城镇居民在医疗保健方面的支出增多,2013 年城镇居民医疗保健类支出为 1118.3 元,是 2000 年该项支出的3.51 倍,年均增速为 13%;尽管如此,与居民消费中的其他项目相比,医疗保健类支出的增长速度还是偏慢。(4)2013 年,城镇居民在文教娱乐方面支出为 2294元,与 2000 年相比增加了 1624.42 元,是 2000 年该项支出的 3.42 倍,占当年总消费的 12%,说明我国居民在培养子女、丰富自身文化生活方面还是较为重视的。

  经计算,如图 3-5 所示,2013 年,我国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中,排在前面的分别为食品支出、交通通讯支出及文教娱乐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别为34%、15%、13%;若除去食品支出一项,所占比重前三的为交通通讯支出、文教娱乐支出及衣着支出。总的来说,我国城镇居民消费中,食品、衣着等生活基本消费的支出仍是总支出中的"大头",相比之下,交通通信、文教娱乐、医疗保健等方面的支出占比较小,显示出我国的消费结构依然是以生存消费为主,发展、享受方面的消费占比较小,我国城镇居民的消费仍然处于基础消费的水平。

  这说明我国的消费结构仍比较低端,基础消费项目仍占较大比重。

  3.3 小结。

  本小节主要从理论及现状的角度,对我国城镇基本医疗保险进行了分析,并得出了以下的结论:

  (1)我国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包括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已经基本实现了制度上的全面覆盖,这也是我国城镇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以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但与此同时,还存在许多关系重大的、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医疗保险基金中,收入及结余的增长幅度快于支出的增长幅度,显示出基金运行的效率不高,政府注重经济因素忽视保护公众的基本健康,与政府提倡的"基金平衡、略有结余"原则不符;城镇基本医疗保险中还存在保障力度不够,能够由基金报销的费用种类还不够多样等等。

  (2)通过对城镇居民消费支出占 GDP 比重、平均消费倾向、恩格尔系数及消费结构的综合分析,可以得知我国居民的消费水平总体偏低,且相对于 OECD国家而言,我国的居民消费率和居民平均消费倾向都严重偏低,城镇居民消费结构还主要是以满足生存需求为主,消费结构比较低端。而造成此现象的原因之一,是我国现行的医疗保险制度不够完善、保障水平较低,致使居民消费过程中消费水平较低,不愿意消费或者不敢消费,而更多地选择预防性储蓄。

  为了进一步明确医疗保险对城镇居民消费的影响程度,本文将在下一章节进行医疗保险对城镇居民消费影响的实证分析,通过测度,明晰医疗保险与城镇居民消费二者之间的关系。
·······

5 完善我国医疗保险促进城镇居民消费的对策建议

  本文以 2000 年至 2013 年的数据对我国医疗保险对城镇居民消费进行分析,通过现状分析可知,我国城镇医疗保险基金收入的增长率远远大于基金支出的增长率,基金结余的增长幅度过快,表明医疗保险基金运用的效率不高,与政府提出的"基金平衡、略有结余"的原则不符,从而使得医疗保障水平较低。通过实证分析可以看出,医疗保险对城镇居民的总消费水平和食品与文教娱乐消费支出有正向效应但其影响效果较小。从而说明我国医疗保险的运行效率有待提高。本文通过结合现状分析与实证分析的结论,试图提出医疗保险促进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的对策建议。

  5.1 提高医保基金运行效率适当增加基金支出。

  通过对我国城职保和城居保的现状分析,特别是从图 3-2 和图 3-4 可知医保基金的收入增幅远远高于医保基金的支出增幅,导致基金结余过多。这也与我国"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略有结余"的基金使用原则相背离。说明我国城镇医疗保险的运行效率有待提高,基金结余过多,可结合实际情况重点提高医疗费用报销水平,释放过多的结余。加强医疗保险基金的管理能够有效的提高基金运行效率,在基金筹集及管理方面,提高医疗保险统筹层次,实现市级统筹,增强基金共济能力,逐步建立省级风险调剂金制度,积极推进省级统筹;编制医疗保险基金预算,使基金管理更加科学、规范。

  除此以外,在管理医保基金的过程中,要学习国外的优秀经验。尤其是一些医保制度较为完善、医保水平较高的发达国家,他们的医保基金管理工作中优秀的、先进的、值得借鉴的地方,要虚心学习,同时结合我国的现实情况,将这些优秀经验加以学习并转化为适合国情的相应政策。在保证医保基金持续的健康运营同时,要争取将基金做到保值增值,最大程度地发挥医保基金的效用,让参保职工及居民能更多地受益。医保基金持续良好健康运行,也会让参保职工及居民更加放心、进而逐步增加消费。

  5.2 进一步提高医疗保险的覆盖率。

  医疗保险的制度设计与运作方案再完善再科学,如果没有真正落实到居民身上,都是毫无意义的。目前虽然我国已经构建了覆盖全体公民的医疗保险体系,做到了制度上的全覆盖,但并没有做到"人的全覆盖".

  从文中第三章我国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的现状分析可知,特别是从图 3-1 和图3-3 可知,我国城镇基本医疗所覆盖的人数在逐年递增但与我国城镇总人口相比,覆盖率还有待提高。虽然社会保险法等相关法律文件对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作了相应规定,但由于监督执法力度不够,造成非公经济为降低人力成本,"少报"、"漏保"和"不保"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现象严重,这不仅损害了居民的权益,还加重了国家给付负担。因此,加强对参保单位的监督执法,有助于提升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参保率,实现应保尽保。只有真正做到"覆盖全民",才能真正称之为全民医疗保险体系而不是为少数人谋得的专享保险。

  此外与其他社会医疗保险通常为强制实施不同,城居保实行自愿参保,国家并不强制要求参保。因此要加强制度的激励性,实现应保尽保,以保障人人病有所医。

  5.3 适度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减少居民的预防性储蓄。

  适度的医疗保障水平,就是"质与量"的统一,"需求"与"供给"的平衡。

  而目前我国居民对医疗保障的"需求"超过了"供给",而且"量"上也相对偏低,所以要适度提高医疗保障水平,以让它既能保障公民的保障需求又能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医疗保险基金的大小直接决定着医疗保障水平的高低,因此适度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就是适度提高医疗保险支出。从前文的分析结论可知,我国医疗保险的保障水平远远跟不上经济发展的水平,当然我们也应该防止过高的保障水平给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带来消极影响。在医疗保障水平方面,现行的城镇医疗保险所报销的范围仅限于住院所产生的医疗费用和慢性病的门诊费用。可以结合各地区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拓宽门诊保障范围,提高门诊保障标准,逐步解决人民群从常见病、多发病的医疗费用负担问题。提高基本医疗保险最高支付限额和最高医疗费用报销比例,进一步降低大病、重病对居民个人医疗费用的负担。

  增强医疗保险对居民消费的促进效应,即减轻居民对未来医疗费用支付的顾虑,减少预防性储蓄,增加现期消费。增强居民对未来生活的信心,扩大消费需求,特别是对享受型资料的消费需求。通过本文实证分析了解到,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对食品消费支出的影响系数为 0.012375、对文教娱乐消费支出的影响系数为0.073093,可见现行城镇医疗保险对各类消费支出的影响效果还十分有限,因此通过以上政策建议的改进对提高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档次,促进消费结构的健康发展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5.4 降低居民医疗保险自付缴纳比例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

  我国医疗保险基金账户的构成主要由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组成,也就是说基金的来源于单位或政府缴纳部分和个人缴纳部分。而个人所缴纳的部分来源于居民的可支配收入,现行的医疗保险个人缴纳部分的比例为 2%.通过本文的实证分析可知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是影响居民消费支出的最重要的因素,其影响系数可达 0.869955.可知参保人自己所缴纳的一部分医疗保险费用相当于减少了一部分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对居民的当期消费是有一个挤出效应的,所以适当降低个人缴纳保费的比例,有助于变相增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即缓解这种挤出效应。

  从 3.2 的城镇居民消费的现状分析,如图 3-3 可知我国居民消费对 GDP 的贡献度相比发达国家差距在不断扩大,1990 年时我国跟美国的差距仅为 16%而到了2013 年差距扩大为 36.34%,这说明提升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要求迫在眉睫。因此,在深化社会医疗保险改革的过程中,政府应不断增加对公共医疗保险的财政支出,提高政府对基本医疗保险的支持力度,继续加大对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补贴标准,降低居民缴纳医疗保险基金的比例。从而增加城镇居民当期的可支配收入,对于提高居民的消费支出能力进而提升居民消费对我国 GDP 的贡献有着积极的作用。

重要提示:转载本站信息须注明来源:985论文网,具体权责及声明请参阅网站声明。
阅读提示:请自行判断信息的真实性及观点的正误,本站概不负责。
jQuery右侧可隐藏在线QQ客服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