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985论文网
主要服务:硕士论文、论文发表、论文修改服务

xx市xx镇宁村劳动力就业问题

来源:985论文网 添加时间:2020-05-12 10:41
摘要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按照“生产发展,小康生活,乡风文明,乡风民主管理”的要求,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议。这是我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结合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作出的重大决定。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关系到新农村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稳定。因此,深入系统地研究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主要阐述了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国内外研究现状,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相关概念进行概述,针对XX市XX镇宁村劳动力就业现状进行分析,分析了XX镇宁村劳动力就业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XX镇宁村劳动力就业的建议。
 
关键词:劳动力就业;就业结构;就业体制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研究背景
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随着经济发展的加快,产业结构发生了剧烈的调整,必然导致就业结构的变化。虽然农村劳动力基数巨大,但由于其素质低,与城市劳动力相比缺乏就业观念和技术水平。能否适应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成为农村劳动力的又一挑战。争取充分就业。作为中央最重要的工作,每年都有一系列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政策和措施,包括住房、儿童教育、医疗和养老保险。随着这些措施的逐步实施,农村劳动力在城市就业中逐渐享有相应的社会保障和福利待遇。此外,中国各地取消了对农民工的限制,如深圳推出的“暂住证”政策,在中国许多地方取消了该政策。随着农村劳动力就业环境的进一步优化,国家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转移政策的鼓励,农村劳动力的充分就业也面临着更大的机遇。
2.研究意义
理论意义:科学分析XX市XX镇宁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和问题,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利于XX市XX镇宁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有利于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为其他研究者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发展了我国农村劳动力向就业转移的研究。为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研究提供区域调查数据,丰富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研究。
现实意义:可以为XX市XX镇宁村的决策提供数据依据和政策参考,减少优化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政策障碍。为优化XX市XX镇宁村劳动力就业提供制度和运行机制参考,将更有利于XX市XX镇宁村劳动力就业的健康有效运行。这也是优化我国其他地区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有益参考。解决“三农”问题,全面构建和谐新农村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农民权益,实现实质公平合理。
(二)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研究内容
本文主要分为六个部分,本文第一部分主要阐述了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国内外研究现状。
本文第二部分主要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相关概念进行概述,包括农村劳动力和农业劳动力就业概念、农业劳动力贡献理论、就业转换阶段论等。
本文第三部分主要对XX市XX镇宁村劳动力就业现进行分析,分析了XX镇宁村劳动力就业行业与XX镇宁村劳动力就业结构。
本文第四部分主要分析了XX镇宁村劳动力就业存在的问题,包括农村劳动力就业数量持续下降、农村劳动力就业空间遭挤压、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严重失衡、农村劳动力就业环境差等。
本文第五部分主要提出了完善XX镇宁村劳动力就业的建议,包括加快就业体制改革、维护农民工平等的就业权利、有效利用现有农业资源,多种经营、鼓励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回乡创业等方面。
本文第六部分主要针对全文内容进行概括总结。
2.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收集整理国内外相关参考文献,进行较为全面的研究,了解和掌握已有的关于该问题的学术研究,可以进一步深化和完善本文的研究成果。在参考其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比较研究方法:收集大量相关数据,通过与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比较,指出我国农村劳动力短缺的原因,并提出合适有效的解决方案。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袁志刚、陆铭等学者(1998)在其隐性失业著作中提到,农村劳动力可以通过“不离开家乡”的模式转移到农村非农产业,也可以通过“不离开家乡”的模式转移到城镇。
朱镜德(1999)发表了中国人口科学中三维劳动力市场模型下的城乡迁移两阶段理论。他提出了中国劳动力三维市场结构下的两阶段城乡迁移模型。不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没有足够的就业机会,城市中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可以为移民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
杜青林(2006)在新华网上发表《推进新农村建设三战略九行动》,提出实施农业科技进村入户项目,充分发挥科技作用。技术示范户,提高其带动和辐射效果。
陈锡文(2006)在“人民论坛:新农村的政策解读与路径探索”上发表了新观点。他指出,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新形势下,首先要调整产业结构,提高政府支持,改革流通体制,利用保护期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减少农产品数量。农民的负担,为增加农民收入创造了制度和制度条件。
张林(2006)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旗帜”指导课上开启了文化乡村的新篇章。提出引导广大农村居民崇尚科学文化,破除封建陋习,移风易俗,促进形成先进思想和良好道德发展,倡导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推动乡风文明向社会风尚转变。
张海涛(2009)在江西社会科学中指出,我国农村劳动力在国外工作主要流向城市大中型企业,主要从事制造业和建筑业。在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农业和农村地区有很大的就业空间。
2.国外研究现状
美国经济学家托达罗(M.P.Tondaro)在1969年的论文《欠发达国家劳动力流动和城市失业模型》中提出了Todaro模型。就业可能性概念的引入是将移民与城市失业的好处联系起来。托德模式的核心思想是,单靠城市产业的发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发展和城市失业问题。在双重经济结构下,巨大的收入差距导致大量农村劳动力流入城市,从而导致城市劳动力严重失业。建议政府投入更多资金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调整城市轻工业和农村发展战略,注重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村居民实际收入水平,通过鼓励农村全面发展创造更多的农村就业机会,减轻城市人口的就业压力。托达罗的模式适用于中国这样的国家,那里有大量的剩余农业劳动力。
美国发展经济学家拉尼斯(Justav Ranis)和发展经济学家费景汉(John C.H.Fei)是刘易斯模式的继承者。在20世纪60年代,他们共同完成了经济发展理论,并指出了刘易斯理论的两个缺点。一是对农业发展促进产业进步的作用重视不够。其次,农村劳动力转移应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为基础。只有发展农业以满足更多非农劳动力的消费需求,才能实现就业变革,才能使农村劳动力从自由转型过程转变为障碍发展过程。该模型还研究了农业生产技术和创新因素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提出应注意科学技术的变化和先进技术的研究和推广,为农业研究提供了新的内容。
二、农村劳动力就业相关概念
(一)农村劳动力和农业劳动力就业概念
一般来说,农业劳动力的分析是以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为基础的。农业劳动者人数是指达到劳动年龄,具备劳动能力的农村劳动者人数。是指未满劳动年龄或已超过劳动年龄但实际参加工作的农村劳动者人数。农业劳动力素质是指农业劳动力的体力水平、技术水平和文化水平。农业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受自然、社会、经济、文化和教育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农业劳动力具有以下特点:季节性,分散性,地域性和多样性,其中大多数最终具有决定性和不稳定性。农村劳动力就业主要是指采取一定的措施和方法从事一定的社会劳动,在农村获得劳动报酬或营业收入,适应时代需要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总劳动力。从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区域就业结构以及农村劳动力的年龄结构,素质结构和职业结构来实现优,良,合理的过程和状态。劳动力已从农业活动转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由于劳动力的就业结构不够优化,有必要促进其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转移,以充分利用因素,实现利润最大化。由于我国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主要分布在城镇,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一般是向城镇转移。农村劳动力转移也是促进城市化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农村劳动力就业主要有两个方向,一是农村劳动力就地就业,二是农村劳动力异地就业。以上两个概念分为不同的地理区域。
(二)农业劳动力贡献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提出了农业劳动贡献理论。刘易斯发表了《劳动力供给无限条件下的经济发展》一文,提出了二元经济结构理论。他认为,在欠发达国家工业化的早期阶段,有两个独立而相互关联的部门,一个是城市的现代工业部门,它市场为导向,技术水平高,另一个是工业部门,是传统农业部门。传统经济部门的劳动力可以为现代工业部门提供劳动力补充。刘易斯转折点,即劳动力从过剩到短缺的转折点,是指农村劳动力在工业化过程中逐步向非农产业转移,农村劳动力逐步减少,最终达到瓶颈状态。这一理论非常适合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国家,符合中国的现状。由于经济建设的历史条件,我国经济结构被认为分为两种模式,即工农分离。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市场经济”与“农村自然经济”的二元结构逐渐演变。虽然一些农村地区已经发展,但总体上仍然滞后。刘易斯的理论在优化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方面意义不大。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在优化就业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增加了城市就业的难度。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导致竞争激烈,因此收入增长也非常缓慢。因此,刘易斯的“从二元到一元论的自然过程”并不像他在中国想象的那么简单。
(三)就业转换阶段论
经济学家兰尼斯和中美发展经济学家景汉认为,如果能够实现就业转换,就必须保证农业生产的增长率,以满足非农业生产劳动的需求。他们的理论认为,农村劳动力转型过程的实现是从一个不受阻碍的过程到一个可能受到阻碍的过程,为理论内容提供了一个新的、复杂的理论。二者认为农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不仅仅是为工业生产提供劳动力。改革开放以来,企业更倾向于根据市场进行监管。同时,它们与农业密切相关。市的城市人口控制体系具有特殊的意义。随着城市化的发展,托达罗意义上的人口迁移起源于致富冲动的趋势。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这种移民大量存在,形成了越来越高的农民工潮。
三、XX市XX镇宁村劳动力就业现状分析
(一)XX镇宁村劳动力就业行业分析
根据《统计年鉴》,2019年2015年统计分析数据,XX镇宁村农村劳动力人口和就业情况如下:2019年,XX镇宁村总户数295426户,总人口882120人,其中男性449461人,女性432659人。农业人口561592人,非农业人口320528人。从数据可以看出,XX镇宁乡农业人口占XX镇宁乡总人口的63.7%,其中男性人口占总人口的51%。人口变化情况:2019年,XX镇宁村共有8560人,其中省内7299人,省外1283人。省内外7523人,省内6486人,省外1037人。2019年,XX镇宁村有农民227800人,人口779200人,农村职工499900人,其中男性223600人,女性186400人。在具体行业方面,有20800人从事农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其中171700人从事农业。工业61700人;建筑业45300人;运输、储存和邮电15600人;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4000人;批发和零售业18200人;住宿和餐饮13500人;其他50600名雇员。
 
图1  2019年XX镇宁村农村劳动力从业情况饼图
由以上数据可知,XX镇宁村以农业人口为主,占总人口的63.249%,其中男性占51.19%。根据中国统计局的数据,2019年中国男性占51.27%,农村人口占50.05%。由此可见,XX镇宁村的城镇化进程相对缓慢,属于农业大县。XX镇宁村人口迁移不明显。通常,两者都有迁移。进出人数无显著差异。进出的人数比迁出的人数多1000人左右。从2019年XX镇宁乡农村劳动力就业饼图可以明显看出,XX镇约有一半的农村劳动力从事农林牧渔业。大多数劳动力从事农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其次是工业和建筑业。从图中可以看出,从事农林牧渔业第一产业的劳动者太多,其次是建筑业等第二产业,而从事第三产业服务业的劳动者很少。第一产业的这种剩余劳动力模式不适合大规模农业生产。第二,中小学行业劳动力过多也反映了劳动质量水平低下。这种就业结构使劳动力无法得到很好的分配,农业劳动力过多,一些二三产业无法招聘劳动力,不利于农村劳动力在大规模农业生产中的就业优化。
(二)XX镇宁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分析
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方式与国家相关政策密切相关。家庭劳动力就业的优化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80-1990年)主要以就地转移为主,导致大量“离家较远”就业。第二阶段(1991-1997年)主要是以远距离就业为基础,在“远离家园”和“移徙工人”领域创造了大量的劳动就业。第三阶段(1998年至今)重点关注多种就业方式,开展了大量的劳动力转移,如工业城镇化和农村劳动力就业,区域经济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业经济和农村劳动力。劳动力转移,人力资源开发和农村劳动力转移。
从就业结构数据可以看出,XX镇宁村现有的农村劳动力就业优化模式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加和劳动力的优化,但也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宁村是XX镇的县级行政单位。县域经济吸纳农村劳动力能力相对薄弱。离开土地离开农村的现象严重,增加了优化劳动力和就业的成本。优化劳动力素质很低。由于就业有限,大多数人只能选择从事以体力劳动为主,技能要求较低的工作,导致劳动收入低,工作竞争激烈,工资水平低。劳动用工优化缺乏组织性。劳动就业的优化大多是自发的、随机的和盲目的。这不仅有利于劳动力资源的配置,而且影响转移劳动力的就业率和行业生产力。农村劳动力在进口地受到不公平待遇,其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生活条件不好。由于户籍等原因,农村劳动力在工作场所受到一定程度的歧视,在某些方面受到不公平的待遇。拖欠和克扣工资现象较为普遍。与当地群众同工同酬,无故延长工作时间,劳动强度高,工作环境差,安全生产缺乏保障,生活条件差,生活艰苦,子女入学困难。一方面,农村劳动力的压力大于劳动力的投入压力,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劳动力的就业优化。
虽然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对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定了一定的规范,但由于各种原因,农民工社会保障状况并不理想。城镇农民工社会保障覆盖率仍很低,保障水平与城镇居民存在巨大差距。完善XX镇宁村社会保障制度,既能保障外来劳动力权益,又能促进当地劳动力外出务工。2015年,就业人员52780人,工伤保险67627人,新农合医疗保险640343人,XX镇宁乡就业24982人,养老机构就业10人,就业1634人。2016年XX镇宁村农村社会保障工作取得新进展。社保局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农村社会保障工作。开展了“企业就业促进服务月”活动和“村对村”就业信息项目。帮助村民建立了一个550平方米的健身娱乐场所,并为他们提供了篮球架、乒乓球桌、健身器材等设施,以确保休闲娱乐。村民的文娱活动。实施“村民安全饮水”工程,投资3万元。钻了一口135米深的水井,让村民喝到安全的水,进一步提高了村民的生活质量。一般来说,XX镇宁村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低于城镇,但自“三农”政策实施以来,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完善和调整。我国的就业迁移,也更有利于农村劳动力的迁移和就业。年人均纯收入XX镇宁村高于我国,但与其他县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这与XX镇宁村的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有关。农村劳动力迁移多于外来劳动力,但总体迁移率不高。大部分农村劳动力仍从事农林牧渔初级产业。这种就业结构不利于高效生产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因此,政府应加强农村劳动力的就业优化,加快地方经济的发展,鼓励创业,鼓励中介机构转移大量劳动力就业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的优化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政府要加强政策引导,大力发展劳动中介组织,加强劳动力市场管理,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流动,推动“三农”问题成功解决,为建设小康社会创造条件。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在组织各地区优化劳务的同时,大力发展和鼓励优化劳务结构,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四、XX镇宁村劳动力就业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劳动力就业数量持续下降
大量农村劳动力资源流失。农村人口是农村适龄劳动力的来源,也是影响农村劳动力就业的主要因素之一。随着我国经济的繁荣发展和社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开始走出农村,融入城市生活,并尽力获得城市户口,导致农村人口急剧下降。农村人口相对落后,其中大多数是老年人和需要照顾的儿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在城市买房生子,而他们的父母则留在农村务农,享受生活。这一现象已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鲜明特征。
(二)农村劳动力就业空间遭挤压
就业空间是指劳动力规模。近年来,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空间受到各方面的挤压。一是来自乡镇企业的压力。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乡镇企业开始从劳动密集型企业向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企业转变,开始从注重重量增长转向注重质量提高。在这一过程中,我国乡镇企业的重组和重组已经发生,资本和技术因素开始越来越多地取代劳动因素。二是城市就业压力大。近年来,中国城市下岗职工人数不断增加,行政机关也开始转移人员。许多因素的变化使城市就业空间非常拥挤。三是城市劳动力压力大。近年来,一定数量的城市企业在农村定居,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城市劳动力向农村的扩散。这部分劳动力的体力可能弱于农村劳动力,但在思想文化修养方面可能强于农村劳动力。因此,可以说,我国农村劳动力一直受到国内城市劳动力的竞争压力。三是产业更新压力大。自20世纪末以来,中国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客观上提高了员工的素质。然而,由于各种因素,我国农村劳动力在知识水平和技能上不能适应产业结构的调整,这无疑增加了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难度。这些压力无疑会制约农村劳动力就业空间的扩大,甚至导致农村人口的减少,农村发展空间的限制,个人能力和发展方向的影响,中国农村就业人数继续下降。
(三)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严重失衡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农村劳动力在农村。就业要有合理的就业结构,能够满足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农村理想的就业结构应该是农村第二产业和农村第三产业吸收大量劳动力,占农村第一产业劳动力的比重较大。根据2016年人力资源和社会统计公报的统计结果,这两个行业的总就业率占总就业人数的89%,而农村第一产业的就业率仅为10%左右。第一产业就业76420万人,占总量的34.8%。有2亿多农民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农业从业人员总数3.49亿人,占农村就业人口的73%,超过农村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总数。然而,餐饮业、交通运输业、通信服务业、金融业等农村地区的发展仍然非常缓慢。农村劳动力数量仍然非常有限。因此,目前XX镇宁村农村就业结构比例不合理,不能满足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和目标。
(四)农村劳动力就业环境差
就业环境是指影响就业的各种条件。在城乡,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条件很差。在城市里,农民工做着最重,最辛苦,最累,最脏,最危险的工作,付出了血汗的代价,但却得不到应有的报酬,仍然受到社会的歧视。农村劳动力的主要对象是一些私营企业和个体作坊。他们不仅没有签订劳动合同或进入社会保障体系,而且工作和生活条件明显落后,缺乏必要的安全措施,对工人的安全操作意识不强,往往导致生产安全事故频发。根据《统计年鉴》统计,XX镇宁村农村劳动力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为43.6小时。在基本工资和计件工资的陷阱下,绝大多数农民工经常加班。平均每天工作时间约为10-13小时。大多数员工每月只有1-2天的假期,这使农民工感到疲劳,多年不休息,坚持带病工作,严重消耗体力,防止紧急生产任务。通宵加班也非常频繁,这只会带来更多的安全隐患和频繁的跳槽。
五、完善XX镇宁村劳动力就业的建议
(一)加快就业体制改革
通过建立和完善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为农村劳动力提供更公平的就业机会。首先,要消除歧视性政策,真正实现用人单位与农民工的双向选择,促进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合理流动。二是进一步完善中介组织机构和作用,为农村劳动力就业提供便捷,精准的服务。三是加强相关机构监督管理职能,妥善保护农村农民工合法权益。四是充分发挥政府部门职能作用,降低农民工进城就业成本。地方政府应不断完善农民工就业社会组织,积极组织人员和有关机构,收集信息,发展农村劳动力市场。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城乡一体化,集中力量加强对农民工的服务,打击中介组织和各种虚假信息的人员,欺骗农民工,鼓励各专业劳动力市场健康发展。
(二)维护农民工平等的就业权利
必须维护农民工平等的就业权利,劳动报酬权利和生命健康权利,维护其劳动权益。坚决取消对农民工就业的各种政策限制和地区歧视,使农民工获得合理的工资和薪金,保障其平等的就业权利和劳动报酬权利。转移劳动力的工作时间应控制在正常合理的范围内,有效保护其劳动权利,如休息权。健全劳动保护,劳动监督,安全监督等工作机制,确保农村职工的生命健康权益不受损害。坚决杜绝拖欠农民工工资现象,切实维护农民工权益。第四,给予农民工完全的民主权利,使其融入当地的软环境,减轻其心理负担。完善现行选举制度,完善集团制度,给予农民工有序参与地方政治事务的权利。人民代表大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城市妇联等组织和组织应当吸引农民工参与,为他们提供参与地方政治事务的适当途径,有序参与地方政治决策。消除影响农民工与当地居民关系的各种因素,共享农民工与当地城市居民之间的各种公共服务,消除农民工与当地居民之间的精神文化差距,减轻并最终消除农民工的心理负担。
(三)有效利用现有农业资源,多种经营
一是完善农业体系,二是加强对农业体系和科技人才的支持。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和设备。提升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经营水平。通过一系列措施,有效利用现有农业资源,提高生产效率。稳步发展粮油生产。同时,优化粮食品种和结构,提高粮食产量和质量,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积极发展“菜篮子”产品生产,稳定蔬菜、水果、肉、蛋、奶、水产品等产品建设。推进苹果等园艺产品生产,稳定猪,蛋禽发展,发展肉,奶牛,增加养殖总量。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加强农产品加工基地建设,引导农产品加工业集中在农业发达地区和郊区。开始实施农产品升级改造项目,推广产后保鲜等一流加工技术和设备,大力发展深加工,完善生产流通组织,培育一批规模化加工流通产业。产值超100亿元的企业。加强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和产销信息引导,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支持优势产区生鲜农产品现代批发市场建设,大力发展冷链体系和生鲜农产品配送。发展新的流通形式,促进农产品订单生产与超市的衔接,实施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规范和完善农产品期货市场。水产养殖需要大量劳动力。如果增加销售和加工,就可以解决许多劳动者的就业问题。
(四)鼓励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回乡创业
一是政策支持方面。鼓励和支持农村劳动力返乡投资创业,引导更多农民致富。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应在业务水平、税收征管等方面给予协助。国土资源部门和城市管理部门要制定合理的发展规划,制定有针对性,可行性的优惠政策,鼓励有能力,有技术,有思想的农民工返乡创业。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对返乡从事农业,农产品加工销售,高新农业技术和资源开发的农村劳动力应给予同等的政策支持和各种优惠待遇,做龙头企业。二是优化返乡农民工创业环境。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应为农民工返乡创业提供有效支持,财政部门应从资金角度进一步加强对农民工的支持。在土地和税收,行政审批,信用等方面,政府应尽力提供更好,更方便,更快捷的服务。不断改善和改善企业家环境建设,可以增强返乡企业家的信心,从而吸引更多的农民工用技术和资本返乡创业,繁荣当地经济。
六、总结
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十一五”方案,提出按照“三农”要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小康生活,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和民主管理”。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对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此外,自古以来,我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绝大多数,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随着新旧制度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调整,我国农村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研究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将成为政府新的探索方向。
 
参考文献
[1]陈艳颦,CHENYan-pin.乡村旅游与农村劳动力就业研究——以南京市高淳县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179-180.
[2]郭飞,夏建军,韩振芳.提高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就业能力的研究[J].农业经济,2015(11):78-79.
[3]王巍,刘宇新,吴刚,et al.黑龙江省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宏观影响因素分析——以状态空间模型为工具[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4,44(12):63-71.
[4]武庆虎.基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分析[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4(7):22-23.
[5]王德强.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形势分析及路径选择[J].人才资源开发,2014,000(015):27-29.
[6]叶丹.农村劳动力就业现状和就业问题研究[D].2015.
[7]邹鲁劼.生态岛建设背景下农村劳动力就业政策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
[8]黄睿,张朝华.产业承接地农村劳动力就业决定及其影响因素[J].上海经济研究,2015(6):90-96.
[9]姚海琴.乡村旅游业发展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影响研究[D].2014.
[10]李强,温亚利,马宁,et al.自然保护区周边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行为分析[C]//绿色发展与管理创新——第七届中国林业技术经济理论与实践论坛.0.
[11]赵春雨,苏勤,李飞,et al.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空间决策过程研究——以合肥市为例[J].地理科学,2016,33(4):1-1.
[12]张文.城乡一体化与劳动就业[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13]李青.农村劳动力就业状况调查与研究——以江苏省南京市为例[J].经营管理者,2014(25):121-122.
[14]恒璐萍.中部落后地区影响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原因分析[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9):463-463.
[15]张同龙,张俪娜,张林秀.中国农村劳动力就业调整的微观研究——来自全国代表性农户跟踪调查的经验证据[J].中国农村经济,2019(8):20-35.
[16]Afridi F,Mukhopadhyay A,Sahoo S.Female labor force participation and child education in India:The Effect of the National Rural Employment Guarantee Scheme[J].Indian Statistical Institute Planning Unit New Delhi Discussion Papers,2013,5(1):1-27.
[17]薛会会,魏凤.Analysis on the selection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rural labor employment circle distribution in Shaanxi Province%陕西省农村劳动力就业活动圈选择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南方农业学报,2013,044(001):176-180.
[18]Afridi F,Mukhopadhyay A,Sahoo S.Female Labour Force Participation and Child Education in India:The Effect of the National Rural Employment Guarantee Scheme[J].iza discussion papers,2016,5(1):1-27.
重要提示:转载本站信息须注明来源:985论文网,具体权责及声明请参阅网站声明。
阅读提示:请自行判断信息的真实性及观点的正误,本站概不负责。
jQuery右侧可隐藏在线QQ客服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