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985论文网
主要服务:硕士论文、论文发表、论文修改服务

浅谈不同家庭结构对儿童教育的影响

来源:985论文网 添加时间:2020-05-21 14:35
浅谈不同家庭结构对儿童教育的影响
摘  要:
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启蒙老师,也是孩子最好的道德示范者。因此,父母的言行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成长。因此,儿童成长的环境在他们的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不同类型的家庭结构对孩子有不同的影响。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起点。在过去的一百年里,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对传统的家庭结构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家庭稳定性下降,家庭形成教育的原有功能弱化,经济理性和功利主义倾向扭曲了家庭教育的理念,导致了一系列家庭教育问题。因此,在新的时代,有必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家庭教育保障体系、法律体系和文化价值体系。
关键词:家庭结构,儿童教育,家庭教育问题,家庭教育新体系
 
前言
教育孩子的第一个地方是家庭,教育孩子的第一个老师是父母。不同的家庭结构和父母采用什么样的教育理念来培养孩子决定了他们的孩子将来会成为什么样的人。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全面发展取决于父母在孩子面前是谁,以及孩子如何从父母的榜样中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家庭结构的类型决定了家庭的功能,家庭环境的个体差异制约着家庭观念的文化。不同的家庭结构对儿童的影响是长期和深入的,可以在儿童未来的成长中发挥重要作用。
1.家庭结构概念与分类
1.1家庭结构概念
顾名思义,家庭结构是一个家庭的整体结构。在英语中,我们称之为family tree。就像树枝一样。最高的是家庭世代最高的人,其次是子女、孙子和曾孙。这是主要的结构形式。当然,家谱并不是那么简单。延伸出来的是各种复杂的关系,这就是为什么我国有这么多复杂的称谓。这也取决于我们的家庭结构。不同的家庭在结构上会有一定的差异,但结构的核心是基本相似的。
1.2家庭结构分类
说到家庭结构分类,根据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分类。根据家庭人数的不同我们可以分为:一夫一妻;一夫多妻 ( 多见于古代 );一妻多夫 ( 多见于一些少数民族、部落,由于女性严重缺乏稀少的地方 );多人群混杂的家庭 ( 在现代,这种家庭并不存在 )。
2.不同家庭结构对儿童教育的影响
当我们谈论“教育”这个词时,我们会联想到个性、性格等等。儿童性格的形成更需要我们的关注。儿童的发展是我们社会发展的基石。只有当我们的孩子在新世纪受到良好的训练,我们才能促进社会、国家和民族的进步。家庭对儿童的作用不仅在于它提供的生活保障,还在于它对人格形成的影响。家庭因素的任何变化都会对儿童农场的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下面我们将分析几种家庭结构模式对儿童教育的影响:
2.1传统核心家庭结构
我们所说的传统核心家庭结构,即父母和孩子住在一起,即一对年轻夫妇和一个有孩子的小家庭,也是我们常说的“三口之家”。核心家庭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人类学家默多克提出的。这种家庭结构是现代生活社会最基本的家庭结构模式。主要包括夫妻关系和父母子女关系。这也是目前我们家庭生活中最简单的生活模式。这种家庭生活方式人际关系相对简单,家庭关系比较平等,所以我们可以更好地融合在一起。这种家庭结构模式,由于人口相对较少,所以孩子的地位相对较高,可以表达自己的想法。孩子在实施问题时能与父母沟通,能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解决矛盾,有利于孩子良好人格的培养。孩子在这种家庭结构中,在性格形成的过程中,敢于行动,善于沟通,阳光明媚,还有安全感等诸多优点。当然,一切都有两面性。简单地探索其优点是不科学的。我国传统的核心家庭结构模式也存在不足。刚成家又有孩子的年轻父母处于不利地位,缺乏教育孩子的经验。由于人口相对较少,父母子女只有两代,代际结构简单,会使孩子产生以自我为中心的缺点,可能影响和阻碍孩子健全人格的发展。
2.2主干家庭结构
主干家庭也称为大家庭,是中国最常见的家庭结构。一个世代的家庭。例如,老一代的祖父母养育了我们的父母,父母养育了我们的一代。它也是最简单的家庭结构,由三代的祖父母、父母和孩子组成。与刚才提到的传统的核心家庭结构相比,我们将谈论更多世代的骨干家庭结构,即祖父母。因此,这种家庭结构模型也有若干层次的关系,祖父母与孙辈的关系,在这种家庭关系模式下,似乎很简单,值得学习,这种家庭结构模型也有其优缺点,它的优点是:家庭内部关系比较多样化,子女的处理能力和相互相处的能力都将得到相应的改善,这可以更好地适应外部世界。当然,在大家庭中,孩子们会学习更多的东西,从别人的角度思考,尊重老人,了解父母的爱。因为祖父母是一代,我们可以在教育孩子的方向上做出妥协。我们可以提取其精华,摆脱糟粕。缺点是,祖父母和父母可能在教育孩子方面有冲突。
2.3特殊家庭结构
特殊家庭也称为不完整家庭,是指双亲一方或双方由于死亡,离异等原因造成的一方或双方不在家庭。一般将特殊家庭分为以下三种:
2.3.1单亲家庭结构
单亲家庭是指因分居、丧偶、离婚或家庭主体等原因,家庭成员不完整的家庭。单亲家庭的孩子通常由父母独自抚养。生活在这样的家庭结构中的孩子,往往容易出现过度恐惧、胆怯、自卑、智力低下等倾向性行为,因此,单亲抚养孩子的父母会过分溺爱孩子,无法弥补婚姻的缺失,更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因为,孩子得不到真正完整的爱和关怀,往往会使孩子变得孤独、冷漠,甚至产生一种破碎的自我放纵心理,严重时可能导致心理变化或做一些对自己或社会有害的事情。
2.3.2重组家庭结构
重组家庭结构是指由两个单亲家庭重组而成的再婚家庭或同居家庭。在重组家庭结构时,父母双方很难平等对待未成年子女。儿童有时受到来自两个单亲家庭的不公平待遇或不公平的待遇,导致心理不平等和偏执、敏感和焦虑的个性特征。
2.3.3离散家庭结构
离散家庭是指父母与子女因特殊原因分离的家庭,目前以不同类型的留守家庭等为代表,由于生活节奏快,父母忙于工作,没有精力照顾子女。由于父母角色的暂时或长期缺失或舆论的负面影响,这类孩子容易产生愤怒、恐惧、悲伤等负面情绪,表现为情绪波动大、自控能力差。如果寄养儿童的父母忽视管教,这些儿童很可能变得放任、放任和漠不关心。
综上所述,特殊家庭对儿童教育有一定的影响,但这种影响并不是决定性的。可见不同家庭结构对儿童人格影响的差异,解决特殊家庭结构对儿童人格发展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我们不能忽视在完整的家庭结构中不利于儿童人格形成的因素。要全面客观地看待不同家庭结构对儿童个性的影响,找出最佳家庭结构,为广大儿童提供良好的家庭结构环境,努力为他们创造健康健康的成长环境。
3.不同家庭结构变化导致儿童教育问题凸显
中国传统社会十分重视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对人的一生影响最深、最长。家庭结构的小型化和核心化、破碎家庭和下一代直系家庭的快速增长,导致了家庭教育中的诸多问题。目前,我国教育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都与家庭教育的缺失直接或间接相关。
3.1削弱了家庭本有的养成性教育功能
首先,家庭结构的小型化和集中化削弱了家庭原有的形成性教育功能。在很大程度上,人的社会化不取决于个体智力因素,而取决于人格等非智力因素。人格反映人的心理面貌,是一定倾向性心理特征的总和。个体人格因素差异很大,人格因素在家庭教育中形成并最终形成。家庭教育是建立在婚姻和血缘关系基础上的密切合作和共同生活。它需要家庭成员之间的多维互动、密切沟通和养育本性,使个体感受到最初的世界和人类的情感,形成最初的人格,成为个体处理现实和接受其他事物的基础。一个人走出家门,走进学校,打开了社会的大门。他接触和接受的一切,都会按照家庭教育形成的认知标准被丢弃,最终形成自己的人格,引导他的言行、价值判断、人生态度和理想信念。家庭教育是教育与修养相结合,修养与教育相结合,是受家庭生活影响,代代相传的一种信念和守望。家庭规模的小型化和核心家庭的快速成长,导致了尊老爱幼、以爱和血缘为基础的合作与沟通、强调“养”而不是“养”等优秀家庭教育的弱化甚至荒芜。家庭教育的形成土壤已经被清理干净,“教育”已经完全抛给了学校,不能取代家庭教育。
3.2家庭教育情感支持弱化,言传身教缺失
其次,隔代直系家庭快速增长,家庭教育情感支持弱化,言传身教缺失。在现代化的进程中,西方民主、自由和人权的思想传播开来,人们怀疑甚至批评了原有的家庭制度、婚姻关系和伦理道德,维护家庭稳定的伦理秩序崩溃了。与此同时,离婚率上升,家庭稳定下降。不稳定破碎家庭中的孩子缺乏完整的父爱和母爱,造成的伤害尤为突出。改革开放和城乡二元结构导致人口大规模流动,家庭成员在空间上分离,导致大量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特别是在农村城市化进程中,家长的经济基础薄弱,条件尚不成熟。许多“拖延”现象,如许多直系亲属,都是通过把孩子托付给父母或住在亲戚朋友家里而形成的。2018年,全国妇联发布了《农村留守儿童和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显示农村留守儿童人数为6102.55万,占农村儿童总数的37.7%,占全国儿童总数的21.88/5,其中12-17岁留守儿童的比例为29.62%。父爱是父母对孩子自然无私的奉献。它是维系生命的最伟大、最深刻、最古老、最原始的力量,任何其他的爱都无法取代它。儿童总是以父母为榜样,以情感和需求为识别对象,通过同化逐渐形成自己的行为、道德信仰和价值判断。留守儿童与父母的分离导致了情感支持的丧失,家庭中的陪伴和教学不分昼夜,情感错位或情感荒漠化。现实中,下一代的直系亲属要么过于溺爱,导致儿童心理脆弱,抵御风险和压力的能力减弱,情绪行为异常,缺乏社会主动性、积极性和参与性,遇事退缩,情感淡漠等问题;或者他们忽视纪律和放纵太多,这导致孩子过分关注他人的关切、逃学、早恋、不服从控制、沉迷于互联网、打架等。
3.3经济理性和功利化倾向导致家庭教育理念扭曲
最后,经济理性和功利主义倾向导致家庭教育观念的扭曲,影响儿童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经济理性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第一,用成本和收益的比较来确定行为的选择。第二,它不会使一方的利益恶化,也不会增加另一方的利益,即帕累托改进。第三,用经济理性来解决问题。在此影响下,家庭教育具有明显的功利性、目的性和短期性,但其自私性和奉献性被淡化。家庭教育是建立在父母与子女之间无私奉献的基础上的,不能用投入、产出、成本和收入来衡量。经济理性冲淡了家庭伦理的基础。家庭不是一个市场,也不能靠市场秩序来维持,而只能通过血缘关系来维系。家庭是培育基于血缘和亲缘关系的爱、奉献、互惠和利他等美德的沃土。在市场层面上对利益的追求有着与家庭完全不同的逻辑路径。将两者混为一谈会带来一系列问题,甚至导致灾难性的后果。当前的子女、养老纠纷、房地产纠纷等问题,只注重个人权利,忽视他人权利,强调横向夫妻感情和淡淡的纵向亲属关系等,都与家庭教育观念的扭曲有关,给社会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4.构建适应新时代发展的家庭教育新模式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是国家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应适应家庭结构的变化,时代发展的需要和社会环境的多元影响,建立适应这一需求的家庭教育保障体系,法律体系和文化价值体系的新模式,从根本上解决儿童教育面临的困难。
4.1建立家庭教育保障体系
首先,充分发挥全社会的力量,促进和保护家庭在儿童性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在儿童个性、兴趣和行为习惯的发展中,家庭是主体,父母是核心。教育工作者和教师应利用自身的功能优势和专业知识,通过家庭合作、家庭学校等形式,帮助家长在子女的未来发展基础、平等和发展中发挥作用。他们必须认识到,孩子自身的发展需要一个完整有序的家庭养育环境。其次,各级党委、政府要发挥作用,重视家庭教育。政府通过制定相关政策,促进家庭教育的制度化、规范化,确保家庭原有的形成性教育功能。各级党委、政府要从战略高度高度重视家庭教育,在经费投入和规范运作上要有制度保障,落实好家庭教育工作。比如,宣传相关政策和指导思想;强化权利和责任,准确落实;成立专业组织,培养专业队伍。政府要积极发挥对家庭教育相关法律规定实施、监督和评估的主导作用,充分协调和动员教育、卫生、体育、民政、司法等部门力量,自上而下构建家庭教育管理体制合力,把家庭教育纳入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体系,从根本上扭转新时期家庭教育面临的困难。最后,在现代社会治理中,非政府组织和社会组织作为一支新生力量,具有巨大的潜力和活力。充分发挥各类民间组织、社会组织和爱心人士在家庭教育中的支持作用,推动解决现代化进程中引发的家庭教育问题,形成新时期解决家庭教育问题的新力量。
4.2完善家庭教育法规体系
家庭结构变化中的城乡二元结构导致人口大规模流动,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数量急剧增加,家庭稳定性下降,家庭教育稳定的情感支持环境存在缺陷和不完善。传统的社会舆论和道德意识、自我意识和自律不能完全解决,需要通过法律法规等制度建设加以规范、疏导和治愈。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先后颁布了许多与家庭教育有关的法律法规,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与家庭暴力、未成年人教育和未成年人保护有关的法律法规。《人类犯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中国儿童发展纲要》、《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2)》等。
上述法律法规的颁布和实施体现了中国政府对家庭教育的高度重视,顶层设计不断完善。但是,从具体的实施结果来看,它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主要是由于三个方面:第一,缺乏专门针对国家一级家庭教育的立法。其次,教育部、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和民政部门缺乏一个真正有效的家庭教育监督和评估机制。第三,我国地方各级教育部门、妇联和民政部门采取了各种措施,缺乏强大的约束力和执行力,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未能形成达到目的和最终目的的闭环状态。因此,地方政府、教育、妇联、团委、计划生育、卫生等部门必须共同制定量化评估机制,注重过程管理,加强对家庭教育的监督和监管。地方各级政府要积极主动地在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教育中发挥主导作用。
4.3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家庭教育文化体系
在现代化进程中,必须从文化价值的深层次上转变家庭教育观念。一方面,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挖掘传统家庭教育资源,加强文化传承,增强文化自信。目前,学术界对家庭教育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家庭教育的整体研究上,关注家庭教育的方法和模式等问题。对家庭教育问题的文化观念和价值取向的深入研究还不够深入。因此,有必要加强对家庭教育文化的研究,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以优秀的中国传统家庭教育文化和成功的西方教育理念为两翼,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时期家庭教育文化体系。另一方面,为了调动社会的多种力量,为家庭教育营造一个全方位、立体化的文化环境,解决经济理性、功利主义对家庭教育观念的影响,必须从文化意识和意识形态的根源上改变家长的认识。全社会要共同行动、共同参与、共同建设,为家庭教育营造良好氛围。如依托城乡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城乡社区教育机构、儿童之家、青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等,建立家长学校或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建立社区图书馆和活动室等。配备专职辅导员和志愿者,开展社区教育活动,补充家庭教育不足。对于家庭教育的缺失,社区应及时帮助家庭教育,改变家长忙于工作、只关心孩子成绩的错误观念,改变市场理性异化的家庭教育观念。
 
结语
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这对儿童个性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不同家庭结构的教育的利弊。在充分发挥其教育优势的同时,要认真克服各种负面影响,提高儿童的家庭教育水平,使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致谢词
 
非常感谢对我本次论文指导的各位老师,在您的细心引导下,我终于完成了毕业论文设计。您是我学习上的导师,同时也是我生活中的良师。感谢学校的所有老师,让我受益匪浅,并终身受用。希望借此机会向各位老师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参考文献:
[1]吕吉,刘亮.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结构与功能的变化及其影响[J].中国特殊教育,2011(10):61-64.
[2]杨阳.家庭结构对儿童心理弹性肜响及其教育启示[J].新西部:中旬•理论,2013(4):130-131.
[3]安丽娅.不同家庭结构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华少年,2017.
[4]刘航,刘秀丽,郭莹莹.家庭环境对儿童情绪调节的影响:因素、机制与启示[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299(03):153-160.
[5]王成刚.家庭结构与功能的变革对儿童发展与教育的影响[J].保定学院学报,2009(06):93-96.
[6]王令坤.家庭结构对家庭教育的影响[J].吉林教育,2018(8):33-33.
[7]黄师菊,秦秀群,邹园园,et al.家庭结构化教育对孤独症儿童母亲焦虑、抑郁的影响[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3(06):80-82.
[8]闫淑霞.创造和谐家庭环境促进儿童健康成长——浅析家庭结构环境对儿童健康成长的影响[J].长江丛刊,2018(17).
[9] [美]简.尼尔森、谢丽尔.欧文、罗丝琳.安.达菲;3—6岁孩子的正面教育;2015年2月第1版
[10]试析家庭因素对儿童个性形成的影响;《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报》;2011.11(4):64-66
 
重要提示:转载本站信息须注明来源:985论文网,具体权责及声明请参阅网站声明。
阅读提示:请自行判断信息的真实性及观点的正误,本站概不负责。
jQuery右侧可隐藏在线QQ客服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