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985论文网
主要服务:硕士论文、论文发表、论文修改服务

发展经济学论文:浅析我国经济发展方式

来源:985论文网 添加时间:2020-04-15 14:41
摘è|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而且,明确了经济发展方式三个转变: 第一,促进经济增长从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第二,从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第三,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十八大报告指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在于加快和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而经济体制改革核心问题就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处理好国家与市场的关系,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判断,指明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方向与路径 ( 张卓元,2012)。因此,十三五规划主线就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 杨伟民,2011)。本文先从理论上廓清经济发展方式及转变的内涵、逻辑、机理,再分析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一、经济发展方式内涵
  
  经济发展方式指一定时期内一国或地区实现经济发展的途径、手段、方法,表现为各种要素及要素的组合方式。要素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构成经济发展的两个引擎。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都必须以市场为基础,政府则以法律、规划、政策引导市场、企业。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包括: 第一,依靠经济结构调整,实现结构优化。结构优化意味着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第二,依靠科技进步、管理创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长方式转变意味着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因此,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表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1]十七大报告关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内容,第一点需求结构,第二点产业结构都是经济结构优化问题,属于资源配置问题。第三点要素投入属于资源利用问题。因此,经济发展方式核心就是效率,从低效到高效的过程意味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高效率,表明经济发展方式有了数的改进,到了一定程度,就意味着发展方式发生质的转变。
  
  具体地说,资源配置效率和资源利用效率指全要素生产率 (Total Factors Productivity)TFP(Lau andYotopoulos,1971;Barro,1999)。TFP常被视作观察一国 ( 地区或产业) 效率的指标。国民产出中,全要素生产率TFP贡献率可衡量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程度。经济增长中,当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率小于劳动要素和资本要素二者的贡献率之和时,说明实现经济增长较多地依靠要素投入,表现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 当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率大于劳动要素和资本要素投入二者的贡献率之和时,说明实现经济发展更多地依靠要素效率,表现集约型经济发展方式 (Gross-man,1991)。经济发展方式也可细分资源驱动、劳动驱动、资本驱动、技术驱动等四个阶段,每一阶段转变都表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 蔡昉,2008)。因此,全要素生产率决定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基本特征就是资本、劳动、土地等要素投入贡献率逐渐减少,同时,全要素生产率贡献率逐渐增加的过程。
  
  1978 - 2008年,我国经济年均增长9. 8%,却累积了结构扭曲等发展问题。需求结构中,消费、投资、出口不协调,消费率偏低、投资率偏高、需求片面依赖国际市场等。产业结构中,农业、工业、服务业发展不合理,农业基础偏弱、工业素质较低、服务业发展滞后等。增长方式上,经济增长主要表现在要素投 入 增 加,全 要 素TFP贡 献 率 很 低 (Perkins、Pwaski,2009)。关于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率,我国学者研究结论不一。蔡昉 (2009) 测算我国全要素生产率不超过28% .[2]学界一般认同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属于粗放型或传统型,表现了“三高一低”基本特征,即高能耗、高物耗、高排放、低效率,或者“三高五低”基本特征 ( 刘树成,2012) ,即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低劳动成本、低资源成本、低环境成本、低技术含量、低价格竞争。因此,在我国,产业间及产业内,存在资源配置低效问题; 企业内,存在资源利用低效问题,因此,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迫切需要转变。
  
  二、经济发展方式分析框架
  
  按照制度经济学逻辑: 制度---行为---绩效,制度影响行为,而行为影响绩效。因此,制度至关重要。制度就是社会的博弈规则,即约束与激励个人或团体的行为的规则 (North,1981)。为了说明经济发展方式,对以上模型做一个变形,变成模型: 经济体制---发展方式---经济发展①。模型如图1.该模型中,政府选择经济体制,经济体制影响产业及企业行为,市场中产业及企业行为集合形成某一经济发展方式,或粗放型、或集约型、或介于二者间,最终影响经济发展。模型中,经济发展也会影响环境,一定程度上,环境影响制度。( 经济) 环境指自然资源、资本存量、技术、初始偏好、随机事件、人口数量与质量等。政府选择制度,制度也约束政府。政府会直接影响发展方式 ( 国企、审批等)。科斯定理能够进一步说明该模型,即经济体制如何影响经济发展。不同制度下,市场交易成本不同,产业及企业的行为就不同,从而会影 响 市 场配置 资源和企业 利 用资源( 经济发展方式) ,最终影响经济发展 ( 效率) 或者社会福利。科斯定理告诉我们,应该选择能够保证交易成本最小化的经济体制,形成集约型经济发展方式,从而获得社会福利最大化。
  
  经济发展方式模型
  
  基于这个制度经济学分析框架,比较两种经济体制如何影响产业及企业行为,以及形成什么类型的经济发展方式,从而最终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福利。
  
  第一,假设国家选择计划经济制度。计划体制运用行政性计划配置资源依赖于于完全信息和单一利益假定。计划体制并不具备这两个条件。计划体制表现了纵向联系机制,中央计划机关获得完全信息的信息成本相对较高。同时,计划体制中的各个经济主体利益不同。为了完成中央计划,政府对企业的监督成本和激励成本也非常高 ( 吴敬琏,2003)。信息成本、监督成本、激励成本等交易成本相对较高,降低了计划配置资源的效率。同时,计划体制中,不存在市场,企业便无市场竞争,只需按照计划完成生产任务即可,因此,企业不是本来意义上的企业。[3]而且,企业面临Kornal界定的预算软约束 (soft budget con-straint)。[4]最终降低了企业利用资源的效率。因此,计划体制中,交易成本相对较高,必然导致资源配置效率和资源利用效率二者都相对较低,必然形成粗放式发展方式。例如,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苏联曾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每一个五年计划都强调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计划体制却始终未作根本性改变,只是在技术上改进和完善,直到苏联解体,经济增长方式也未发生实质性转变 ( 吴敬琏,2003)。因此,市场制度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形成非常重要。

第二,假设国家选择市场经济制度。市场体制表现了横向联系机制,市场竞争形成市场价格,市场价格包含了资源稀缺程度的相关信息,信息成本相对较小 ( 吴敬琏,2003)。依据市场价格信号提供的全息信息,企业从事生产活动,导致资源配置效率相对较高。同时,企业激烈竞争,优胜劣汰,遵从达尔文主义,市场对企业形成预算硬约束,企业的监督成本和激励成本相对较低,从而资源利用效率相对较高。依据Coase定理,完善市场制度,目的在于减少市场交易成本,促进劳动、土地、资本等在产业间配置资源和企业内利用资源,提高全要素效率,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最终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因此,选择市场制度,资源配置效率和资源利用效率相对较高,必然形成集约式发展方式。
  
  需要 说 明,该 市 场 经 济 体 制 指 自 由 市 场 模 式( 欧美模式)。一定程度上,政府干预经济时,便形成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体制 ( 东亚模式)。该市场模式中,政府权威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表现出重商主义 (mercantilism) 色 彩 ( 吴 敬 琏,2003)。斯 密《国富论》深刻地批判了重商主义理论与政策。政府行政干预市场经济,例如,行政审批、竞争性国有企业、行政垄断等形式,会扭曲市场经济体制,阻碍市场配置资源和企业利用资源。因此,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体制可能会形成粗放型发展方式,这取决于政府干预市场的程度。
  
  从计划制度向市场制度转型中,我国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特征比较突出。例如,政府追求GDP增长、扩大投资规模、土地批租、重化工业化,造成投资消费失衡、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同时,公共服务不到位,甚至缺位。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体制,表明政府权力干预经济。市场经济中,政府职能包括宏观调控、市场监管 ( 规制)、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四项。政府并无干预 ( 微观) 经济职能。政府的目的应在于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同时,保障市场经济体制良好地运行。North(1981) 认为,一国经济发展和繁荣离不开国家,然而,国家也会造成经济衰退 (North悖论)。跳出“North悖论”,就需要将政府塑造成Olson(2000)“强化市场型政府”(market - augmenting government) ,也就是自由市场模式 ( 制度) ,即一个政府应该创造和保护个人财产权利,并且执行契约,同时,政府应该受到制度约束,不得侵犯个人财产权利。因此,市场经济不能没有政府,如果没有政府提供产权保护以及公共服务,个人财产权利将难以保障,市场便无法建立及运行,社会将陷入“霍布斯丛林”状态。然而,政府又不能成为巨人“利维坦”,干预市场,或者直接介入市场,作为市场主体 ( 国有企业) 参与竞争。
  
  以上论证了计划经济体制必然形成粗放式经济发展方式,市场经济体制则会形成集约式经济发展方式,政府主导的市场经济体制则可能会形成粗放式经济发展方式。苏东和我国经济改革实践也证明了以上论证。因此,我们应该选择自由市场模式或强化市场型政府的市场经济体制,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三、完善市场制度,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1992年,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具体化,提出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50条)。经过10年经济体制转型,“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然而,还存在一些转型问题。因此,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要求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又经过10年体制完善,依然存在一些转型问题。因此,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全面深化改革,保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完善市场制度涉及到方方面面,应当抓住市场制度的主要方面。市场经济体制发挥作用所必需进行的改革,应该放在优先地位 ( 吴敬琏,2014) ,即侧重于市场体制“最小一揽子”改革 ( 集中于那些最重要和关联度最高的市场改革项目)。转型中,完善市场制度必须按照Kornai强调的A战略 ( 私有部门有机发展战略the strategy of organic development) ,去创造保护私有产权、市场准入等有利条件,硬化企业预算约束,促进私有经济发展,培育市场。
  
  市场经济核心在于竞争机制,而市场垄断会抑制竞争。因此,完善市场制度,必须从制度上解决垄断问题。制度需要保证市场开放,构建竞争性市场,推进资源配置,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转型期,市场依然面临垄断问题。垄断划分三种类型: 行政垄断、市场垄断、自然垄断。相比西方国家,我国市场垄断具有一些特点 ( 季晓楠,2012) : 第一,垄断行业较广和较多; 第二,行政垄断相对较多; 第三,垄断多数集中于国家安全、国计民生行业及领域; 第四,行政垄断、市场垄断、自然垄断三者相结合; 第五,国企占据多数垄断行业。
  
  完善市场制度,关键在于破除行政垄断、市场垄断、自然垄断、地方保护。
  
  ( 一) 破除行政垄断藩篱
  
  转型国家中,行政性垄断现象比较普遍,体现了政府普遍干预市场的行为。行政垄断指政府授予企业生产某一产品或提供某一服务的排他性或独占性权利。通常,政府部门或者行业监管部门假借维护国家利益之名,授权某些国有企业,限制市场竞争。行政垄断中,一些垄断企业和一些行政部门结成了紧密的利益共同体 ( 共谋)。垄断企业依靠寻租获得行政性垄断地位,从而获得超额垄断利润 ( 垄断租金) ,而行政部门则依靠制度性进入壁垒和特惠政策去“设租”与“寻租”,分享超额垄断利益。
  
  行政性垄断本质就是利用公权力去限制、排斥竞争,结果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例如,实证分析表明,电信、电力、铁路、石油四个行业,无论微观上、行业上,或者宏观上,都造成很大效率损失。而且,损失 占 生 产 总 值 的 份 额 不 断 增 长 ( 于 良 春,2010)。[5]因此,政府必须打破行政性垄断,从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行政垄断涉及到政府与市场边界问题。在竞争性领域,行政垄断意味着政府越界。《行政许可法》可界定政府与市场边界。现行《行政许可法》规定,行政许可设定主体包括: 全国人大及常委会、国务院、省级人大及常委会、省级政府、较大市人大及常委会。实践中,多数行政性垄断源自行政机关规范性文件,属于行政部门自我授权 ( 天则所,2012)。例如,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经贸委等5部门1999年第38号文件规定,授予中石化、中石油专营成品油批发业务。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经贸委等5部门2001年第72号文件又规定,授予中石化、中石油专营石油产品零售业务。现行《行政许可法》设立行政许可的主体较多,即便按照现行《行政许可法》,部门文件也无权授予某些企业垄断经营权。
  
  破除行政性垄断措施: 第一,全国人大常委会,依照现行宪法,清理、审查、撤销涉嫌违宪设立行政性垄断的立法 ( 天则所,2012)。第二,国务院清理、撤销行政部门设立行政性垄断的行政文件。第三,修改《反垄断法》某些条款。《反垄断法》对地方性行政垄断行为界定、处罚比较严格,对行业性行政垄断规定却比较模糊 ( 张昕竹,2008)。 《反垄断法》第7条规定属于除外条款,豁免行政性垄断。①建议修改或删除第7条规定。第四,行政许可设定主体太多造成行政许可太多、太滥,干扰市场经济正常运行,而且,还滋生政府腐败、政府寻租等现象。为了减少行政许可,可将行政许可设定主体层级调高至全国人大及常委会、国务院。
重要提示:转载本站信息须注明来源:985论文网,具体权责及声明请参阅网站声明。
阅读提示:请自行判断信息的真实性及观点的正误,本站概不负责。
jQuery右侧可隐藏在线QQ客服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