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985论文网
主要服务:硕士论文、论文发表、论文修改服务

浅析发展经济学家对农业发展思想的对比研究

来源:985论文网 添加时间:2019-12-30 15:10

摘要:农业是发展经济学的中心议题之一。发展经济学自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兴起, 许多发展经济学家对农业发展的相关问题展开了较为深入的讨论, 其研究的重点问题有: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应该如何处理农业和工业的关系;农业能不能成为推动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源泉等。其中影响较大的经济学家有刘易斯、舒尔茨、缪尔达尔等。本文从农业发展的角度对这些发展经济学家的农业经济思想做了总体梳理, 以期从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农业发展; 二元经济; 发展经济学;

  农业是发展经济学的中心议题之一。而发展经济学家们争论和研究的重点是: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应该如何处理农业、工业两方面的关系, 在国家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农业是否能够发挥推动性的作用, 等。发展经济学从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兴起, 不同的发展经济学家都从不同角度对于农业以及农业和工业的关系作了阐述, 其中影响比较大的有刘易斯、舒尔茨、缪尔达尔等, 本文试图从农业经济的角度对这些发展经济学家的经济思想做一个梳理, 并进行比较分析。

  一、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

  刘易斯于1954年提出了二元经济结构模型, 随后, 他又陆续发表了《劳动力的无限供给:进一步说明》 (1958) 、《欠发达地区的就业政策》 (1958) 、《发展中国家的失业》 (1967) 、《对无限的劳动力的反思》 (1972) 、《再论二元经济》 (1979) 等论文, 对二元经济理论做出了进一步的阐述。

  刘易斯采用的是古典经济学的方法, 他指出,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一般具有二元性的结构特点, 经济部门可以分为两部分, 一是传统的农业部门, 二是现代的工业部门。在农业部门和工业部门的二元结构之间, 刘易斯的主要观点是支持工业部门的快速发展, 而农业部门在经济中的作用就是以低廉的粮食和劳动力支持工业, 用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到工业的方式实现现代化。

  刘易斯认为, 在二元经济结构中, 发展中国家的农业中存在着大量“剩余”劳动力, 为了更快速推动资本积累的进程, 其主张运用国民收入向利润倾斜的方式对工业部门进行帮扶, 也就是收入分配向工业部门倾斜, 这种倾斜会加速经济中的“剩余”劳动力从传统农业部门向现代工业部门输送, 从而加快二元经济的增长速度。但如果现代工业部门过多地吸收了传统农业部门的劳动力, 久而久之农业部门的劳动力自身就会短缺, 生产要素会不均等, 劳动力供给会不足, 从而出现“刘易斯拐点”, 工资差别会因为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逐渐消失, 不同部门之间的劳动力转移自然也会停止。

  刘易斯认为, 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 若要提升工业收入, 首先就需要提升农业生产率或者提升出口价格, 提高农产品出口产量。“增加农民的收入就拓宽了制造业产品的市场, 转而刺激了工业化”。

  二、舒尔茨的改造传统农业思想

  舒尔茨是美国芝加哥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也是发展经济学的一个重要人物, 他对发展经济学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农业经济方面。他的农业经济著作主要有:《重新调整农业政策》 (1943) 、《农业的经济组织》 (1953) 、《改造传统农业》 (1964) 、《经济增长与农业》 (1968) 等。

  和刘易斯不同, 在农业和工业的关系中, 舒尔茨更重视的是农业自身的发展, 他表示对于一些贫困国家而言, 经济增长同样离不开农业的发展。舒尔茨表示, 传统农业的生产要素配置具有一定的有效性。对于不发达国家来说, 要使农业从根本上带动经济增长, 首先就要使传统农业发生改变, 使其具有现代化的特点, 这就需要引进新的生产要素, 其中最关键的是对农民进行人力资本投资。

  要使农业真正成为经济增长的源泉, 就必须对传统农业施以改造措施, 使其富有现代化特色。因为资本收益率较为低下, 故在传统农业中的投资比较有限, 无论是政府、国外资本或是农民本身都不愿将投资成本投入到农业发展中去, 由此而来, 传统农业就陷入了长期的停滞。而要打破这种状况, 使传统农业逐渐向着现代农业转型, 首先就要引入当代农业生产的先进要素, 控制农业收入流价格, 使农业推动整体经济增长。

  针对此类问题, 舒尔茨表示, 在农业经济增长和发展的过程中, 应该注重人力资本的投资。为了使农产品的种类更加丰富, 数量更加可观, 现代农业生产要求农民们同时掌握与农业相关的知识, 并定期参与培训。应该通过激励和奖励的方式来帮助农民进行观念改造, 由此, 针对于农民的投资尤为重要。

  只有向农民投资, 对农民进行有意识的教育和培训, 才能够从整体上提高农民素养和健康水平, 才能使农民获得必要的新技能和新知识, 提高农民使用新的投入品的能力和效率, 对农民的这种人力资本投资是报酬递增的, 它能够真正地实现农业生产的增长, 从而推动整体经济的现代化。

  三、缪尔达尔的传统农业国现代化思想

  缪尔达尔, 瑞典经济学家, 斯德哥尔摩学派的创始人之一, 当代新制度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缪尔达尔在他的代表性著作《亚洲的戏剧:对一些国家贫困问题的研究》 (1968) 中考察了南亚的农业发展和社会状况, 对不发达国家如何实现经济发展进行了研究, 他认为经济发展的成败取决于农业部门。

  缪尔达尔认为, 传统农业是一种贫困和低劳动生产率的恶性循环, 是在高比率的人与土地投入比下的粗放式土地经营, 这种结合导致了低下的收入水平, 亩产量低, 大部分的劳动力被束缚在这个低产量的农业生产上。要打破这种恶性循环, 实现经济发展的措施主要有两个, 一是使农业技术合理化和降低传统农业的相对重要性, 二是实现工业化, 迅速发展工业。农业和工业化的发展关系, 首先是发展农业摆脱贫困, 提高对农业劳动力的使用, 然后才是发展工业化。也就是不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成败首先取决于农业部门。

  缪尔达尔认为, 工业化吸收大量劳动力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在短期内南亚不可能期望通过工业化马上解决全部劳动力的就业问题。现代工业, 即使它以很高的速度增长, 也不能吸收今后几十年中劳动力自然增长的极小部分。只有增加农业, 包括乡村中家庭企业在内的绝大部分制造业的劳动力使用和提高劳动生产力, 否则, 经济可能会出现停滞状态。贫困国家要正视现实, 先做好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工作, 进行农村土地改革, 控制人口的数量, 进行人力资本投资, 通过对人的教育和健康的投入改善劳动力的质量, 同时进行政治改革, 把软政府改革成硬政府, 实现现代化, 才能真正摆脱贫困。

  四、主要发展经济学家农业发展思想的比较分析

  刘易斯、舒尔茨、缪尔达尔这三位发展经济学家从不同角度对农业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以及农业发展和工业发展的关系做出了阐述。总体看, 三位经济学家的理论有很多基本共识, 同时又由于理论分析各有侧重, 导致一些结论看起来是冲突的。不过, 笔者认为, 如果放眼从传统到现代的整个经济发展过程, 三位经济学家都重点分析了这一过程的某个阶段和不同侧面, 正好使他们的思想具有了某种互补性, 三位经济学家的理论可以在经济发展从传统到现代的整个链条中, 很好地整合并统一起来。

  三位经济学家一致认为, 国民经济发展中存在着农业和工业的二元结构, 并在此基础上来探讨国民经济发展和现代化问题。他们的核心分歧在于, 是应该优先发展工业, 还是农业?这是关于经济发展路径的问题。

  刘易斯认为, 农业应该支持工业, 通过工业化来发展经济, 对于农业则是通过提高农业生产率和扩大农产品出口来增加农业收入;缪尔达尔认为, 首先要发展农业, 增加农业部门的劳动力投入, 改进农业技术, 进行农村土地改革和政治改革, 才能实现现代化;舒尔茨认为, 需要投入新的现代农业生产要素, 向农民进行人力资本投资, 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 赋予其现代化特色, 为经济增长做出贡献。三位经济学家的观点确实鲜明, 但是很明显, 他们的分析在国民经济发展从传统到现代的时间序列上是不同的, 也就是说, 每个经济学家侧重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刘易斯认为农业应该支持工业, 通过工业化来发展经济, 是侧重于整体的从传统到现代的整个经济发展视野;缪尔达尔则侧重于早期工业化之初, 在国民经济的发展进程中, 农业的发展是现代化的必经之路;舒尔茨表示, 农业的内涵扩大再生产尤其是农民人力资本的投入可以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动能。

  刘易斯认为, 发展中国家经济要增长必须要发展工业, 实现工业化才能推动经济的增长, 农业处于次要地位、从属地位;缪尔达尔认为, 发展中国家虽然最终的发展需要实现工业化, 但在发展的初期阶段经济发展的成败取决于农业部门;舒尔茨认为, 传统农业在资源配置上也可以是合理的有效率的, 把传统农业改造为现代农业, 农业也能对经济增长做出重大贡献。显然, 缪尔达尔的观点对刘易斯的观点有所批判和发展, 但是他强调的是初期要更重视农业的地位, 也并不是对刘易斯观点的截然否定, 舒尔茨所强调的传统农业也可以对经济增长做出更大贡献, 实际是对缪尔达尔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理论支持。

  在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上, 三位经济学家的观点看起来也存在较大分歧。刘易斯认为, 发展中国家的农业中存在着大量剩余劳动力, 需要把这些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工业中去支持工业的发展;缪尔达尔的观点是农业中存在剩余劳动力, 但工业部门的发展并不能立即吸收大量劳动力, 劳动力的吸收主要靠的还是农业部门自身;舒尔茨的观点是农业边际生产率并不等于零, 农业生产和农业资源配置可以是有效率的。关于这个问题, 笔者分析认为, 刘易斯是从一个相对静止的层面看待农业的边际生产率, 而舒尔茨是从发展的角度分析的, 就是说, 如果改进生产, 提升农业劳动力的知识和技能, 农业生产效率会有很大的提高, 边际生产率肯定不是零。

  综合以上论述, 从劳动力和生产效率的角度, 我们可以在整合这三位经济学家理论的基础上, 进一步延伸出如下命题:发展中国家存在明显的农业和工业的二元结构, 经济现代化的过程就是劳动力不断从农业向工业转移的过程 (三位经济学家的共识) 。早期的工业化过程需要农业部门自身的良好发展来奠定基础, 因为工业部门的发展并不能立即吸收大量劳动力 (缪尔达尔) , 农业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随劳动力水平尤其是农业科技水平的提升而提升, 因此通过向农民投资知识和技能, 也能促进经济增长 (舒尔茨) 。但是总体来说, 工业部门的边际生产率要比农业的高, 劳动力仍会持续向工业部门流动, 直到刘易斯拐点 (刘易斯) , 这一过程农业、工业生产可以相辅相成, 进而共同达到现代化。

  经过以上的比较分析, 我们可以看出, 三位发展经济学家的农业发展思想尽管貌似存在一些冲突, 但是具有互补性, 可以在经济发展从传统到现代的整个链条中整合并统一起来。这些农业发展思想对于中国目前农业的发展和“三农”问题的解决, 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有益的启示作用。

  参考文献
  [1]W.Arthur Lewis.The theory of economic growth[M].London:George Allen and Unwin.1955.
  [2]W.Arthur Lewis.Some aspect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M].London:George Allen&Unwin.1969.
  [3]Theodore W.Schultz.Transforming traditional agriculture[M].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64.
  [4]Theodore W.Schultz.Economic growth and agriculture[M].New York:Mac Graw-Hill.1968.
  [5]冈纳·缪尔达尔.亚洲的戏剧:对一些国家贫困问题的研究[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 1992.

重要提示:转载本站信息须注明来源:985论文网,具体权责及声明请参阅网站声明。
阅读提示:请自行判断信息的真实性及观点的正误,本站概不负责。
jQuery右侧可隐藏在线QQ客服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