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985论文网
主要服务:硕士论文、论文发表、论文修改服务

现代建筑设计中传统人居环境理念的运用

来源:985论文网 添加时间:2019-12-27 09:18

摘    要: 传统人居环境中的生态策略包含了许多与特定的传统生活模式相契合的生态理念,其中在建筑营造方面主要包括风水理论指导下的理想选址,总体权衡下的理想格局以及形制简单但使用功能、空间造型、文化意境及精神感悟中蕴含着一种动态的、彼此渗透转化的生态观念的庭院空间。深入挖掘传统建筑空间设计精髓,可以为进一步传承与发扬中国传统生态文化提供启发,也能为创造更生态绿色的现代建筑提供设计指导,该文以三峡文化科研中心方案为例,研究传统人居环境理念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设计手法,以期为相似项目作参考。

  关键词: 人居环境; 生态策略; 现代建筑设计;

  Abstract: The ecological strategy in the traditional living environment encompasses many ecological concepts that are compatible with specific traditional life patterns. Among them,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mainly includes the ideal location under the guidance of Feng Shui theory. The ideal pattern under the overall trade-off and the simple shape but the functions, spatial modeling, cultural artistic conception and spiritual perception contain a dynamic courtyard space that is infiltrated and transformed into ecological concepts. Digging deeply into the essence of traditional architectural space design can provide inspiration for further inheriting and carrying forward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ecological culture, and can also provide design guidance for creating more ecological and green modern buildings. Taking the Three Gorges Cultural Research Center as an example we study the traditional living environment concept in modern architectural design,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similar projects.

  Keyword: Living environment; Ecological strategy; Modern architectural design;

  现代居住办公环境大多建立在一种奢侈的消费基础上:恒温、恒湿的中央空调与大量的人工照明系统蚕食着自然界有限的资源,也让人们被迫习惯于这种毫无生气的、隔绝于自然界之外的、无益于人们身心健康的室内环境。随着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伴随着环境的恶化,人与自然和谐的传统人居环境理念再次引起人们的重视。崇尚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设计原则也逐渐被人们所认可。

  1、 传统人居环境中的生态策略

  1.1、 风水思想指导下的理想选址和总体权衡下的理想格局

  (1)风水思想指导下的理想选址

  在“天人合一”哲学观的影响之下,古代建筑布局中最佳风水模式是“负阴抱阳、背山面水”(图1),现代科学分析为:基址背后的山峦屏障遮挡冬季北来的寒风;东西面低岭岗阜缓坡避免淹涝之灾和保持水土、绿化植被;南面有流水经过可以接纳夏季南向的凉风,又能解决生活饮水和灌溉问题,有利于舟楫之便,还可以作为主要排水通道;南面向阳,明堂开阔,具有充足的日照,这样形成了良好的人居环境。总的来说,传统的“相地”是在对地形、地貌、植被、水文、小气候等进行全面勘察,综合考量的结果。

  图1 风水视角下选址分析

  图2 唐乾陵

  (2)总体权衡下的理想格局

  a借助自然环境,因地制宜。即在良好的选址之上,随地势高下、基址广狭以及河流、山川、道路的形式来布置建筑,最大化地利用环境,融入自然。唐乾陵依梁山而建,梁山前有双峰对峙,高度则低于梁山,利用双峰作为墓前双阙,使整个陵区显得崇高、宏伟,是借助于自然的优秀实例(图2)。

  b空间序列意境深远。沿着一条设定的路线,和谐均衡地布置一连串不同的建筑和院落,烘托出不同的场景氛围,使人们在经过这些院落和建筑物的感染之后,最终能够达到某种精神境界,这是中国古代建筑群布局所特有的艺术手法。以北京天坛为例,从西侧入口经过1km的甬道穿过柏树林达到主轴线,营造安逸肃穆的环境氛围;在这条主轴线上,自南向北到达祈年门时,由于两侧地面下降,突出了祈年殿的高度,再加之祈年殿坐落于三层台基之上,使其高出周围的柏树林,成为区域内最接近上天的位置。而人群在经过一系列的环境渲染之后,在此处便达到了情感高潮,凸显祭天的神圣崇高(图3);同时祈年门和祈年殿之间的距离控制得当,尺寸比例适宜,运用框景手法,获得优越的视觉感受,是古代建筑群的杰作代表。

图3 天坛

  图4 北京四合院

  1.2、 改善人居环境生态空间——院落

  院落是中国传统建筑的灵魂,它能营造出宁静、安全、洁净的人居环境,也是采光、通风、排水以及室外活动和种植花木美化环境的理想解决办法。不同地区的庭院,尺度和功能则各不相同:北方的住宅有开阔的前院,以求冬季有充足的阳光;南方庭院称之为“天井”,较小的尺寸不仅能减少夏季暴晒之苦,也能起到拔风,加快空气流动的效果;而受地形限制的山地院落或者景观院落,则常呈现出自由灵活的布局。

  (1)功能分区井然有序

  以北京四合院为例(图4),前院较浅,是室内外的过度区域,主要布置客房门房等,中院是家庭的主要活动场所,与外院之间用垂花门分隔内外;后院是生活辅助功能区域,主要功能为厨房,杂役房等。

  (2)调节室内微气候,提高舒适度,降低建筑能耗

  a自然采光。院落最大的作用是让建筑自然采光,传统建筑因受地理、气候、观念及安全要求等因素的影响,外墙多为高墙小窗,建筑采光条件差,院落可以改善室内光环境。这对于提高高密度建筑的舒适度以及增加采光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图5 内天井景观

  b自然通风。建筑自然通风是利用风压或热压所造成的空气流动。通过空间尺度的变化造成空气密度的变化,从而产生空气压力差,形成相邻部分的空气交换。相邻空间构成因素的不同是造成空气压力差的主要原因。如厅堂是开敞的室内空间,天井是狭窄的外部空间,从厢房、厅堂到天井,窄小的天井空间会加快空气的流速,俗话也谓之“拔风”,从而造成自然通风效果。此外,狭长的天井空间基本上没有直接照射的阳光,形成了一个宅居内部的凉爽空间,也促成了冷热空气的流动。

  c景观空间。院落空间与室内空间通过连廊既能紧密联系又相对独立,形成丰富的空间层次。院内可种植花草,将自然环境引入建筑内部,营造诗情画意的生活场景,同时巧于因借的视域扩展,也可丰富内部空间(图5)。

  d四水归堂。古建筑的坡屋面一般皆向庭院内坡,屋顶四面留下的水通过地下蓄水池先聚集起来(图6),一方面可设太平缸蓄水,成为就近灭火的主要水源,同时可灌溉景观;另一方面蓄水经明沟引出房屋汇入村落排水网络,这不仅是民居聚落的排水系统,也是宅居内通过天井地下的蓄水池调节冬天和夏天宅内小气候的渠道。

  2、 传统人居环境中的生态策略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以三峡文化科研中心为例

  2.1 、依山伴水的项目选址及因地制宜的总体规划

  建筑与环境完美契合的最直观表述是“依山而建,临水而居”。项目山地景观资源丰富,充分利用其独有的个性,顺应地形依山而建,是实现建筑与自然融合的最佳选择。

  图6“四水归堂”

  (1)选址及基地处理

  项目选址位于宜昌市三峡风景区内,是长江三峡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风光独特,环境优美。基址东西北三面环山,南侧与白马洞隔路相望,可俯瞰长江以及葛洲坝船闸景区,视野开阔,是典型的“负阴抱阳”、藏风聚气的“太师椅”宝地。在规划过程中首先对地形及山地高程进行分析,获得可建用地(图7);其次对山体进行修正,强化其风水优势;同时从东南侧开始,以半围合的姿态分台地逐级上升,取“步步高升”之意;另外将主要的景观通廊向东南侧打开,最大化地利用地形优势,寓意“紫气东来”,为项目注入活力。

  (2)建筑规划布局

  项目布局兼具古代建筑的院落意境以及现代化的景观布局:沿着中央景观线路,自由灵活地串联着九个特色鲜明的主题院落(图8),烘托不同的环境氛围,“院院相连、景景不同”,引人入胜。车行道路走向依山就势,与等高线成平行或者斜交关系,尽可能地避免垂直相交,减少对原始地形的破坏;同时车行道路从外围将各个主题院落联系起来,保证内部空间的宁静。静态交通以院落为单位,将静态交通和景观融为一体,实现各个院落之间相互呼应:通过高低架空木栈道与家家户户相连,既尊重了原始地形,也增强了趣味性(图9)。

  (3)单体建筑与环境

  基地现状高差大,如何处理好单体建筑的接地关系也是构建良好人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本项目中一方面尽量减少建筑的接地面积,通过底层架空、悬挑等方式尽量保存山体环境中的自然植被和水体,发挥控制水温、调节小气候的作用,实现利用现有植被美化新建建筑的目标(图11)。另一方面利用山地建筑可以不定基面的特性,通过上坡式、下坡式的方式低调地走入原生环境中,既能更加灵活地组织功能流线,也能更好地和地段环境协调、与整体山势融合。

  2.2、 庭院空间的运用

  本项目的所有单体建筑均采用庭院式布局(图12),不仅能满足遮阳避雨、通风采光的基本要求以及实践生态健康的理念,还能为人们营造一个放下手机、走出房间的交往环境,一个思想、精神交流的场所。这样的功能,在当今钢筋混凝土丛林、人际淡薄这样一个时代,更显珍贵。

  图7 地形分析

  图8 组团院落分析

  (1)良好的采光和通风

  多数单体建筑都是一侧或者两侧靠山,采光面较小,引入庭院空间可以将光线引入建筑内部,更好地实现自然采光,提高舒适度的同时降低建筑能耗。另外结合夏季主导风向将庭院布置在东南,为夏季穿堂风创造了基础条件,促进建筑内部空气流通,创造更加健康的生活工作环境。

图9 项目鸟瞰图

  图1 0 中心水景区透视图  

  (2)景观庭院实现室内外空间的转化

  在庭院这一方寸之地内,通过天井、漏窗、门廊与外界自然进行交流,构成风花雪月、四季物候的无限意境空间(图13)。其自然化的表象导致传统空间意识的模糊,产生既可内向聚合又可外延敞开的双重属性。这种亦此亦彼、非此非彼、虚实相生的空间特质成为建筑空间与自然空间的中介区域,各边界空间通过该中间环节形成相互渗透、依存且又彼此过渡的交融状态,呈现出种种室内外化的复合空间,体现出空间与空间之间交叠的、非明朗的、流动与变化的模糊美。本项目结合高差特性将单体建筑的庭院空间打造成为形状自由、高低起伏的前后花园,真正实现了花园式居住办公的概念,满足人们亲近自然的心理需求;同时通过玻璃等现代元素的使用,将外部景观映入室内,清新、舒适和自然(图14)。如是通过庭院这一过渡空间,将外部环境和室内环境联系起来,空间层次丰富。

  图1 1 建筑内院效果图

  (3)雨水收集和再利用

  运用传统庭院空间节水、排水的思想,结合现代的技术手段,将建筑屋顶及路面的雨水收集排入绿地系统,降低基本管网的排水压力,同时经过雨水花园净化水质:屋顶雨水经过集水口流入下水道,通过地下导水管引入雨水花园,雨水花园消解、下渗部分雨水,多余的雨水经溢流口流入市政雨水管道;路旁结合盲管的设计引导道路雨水收集,形成完整的雨水收集系统。

  结语

  传统人居环境中的生态策略包涵了许多与特定的生活模式相契合的生态理念,其中在建筑营造方面主要包括风水指导下的理想选址,总体权衡下的理想格局以及形制简单但使用功能、空间造型、文化意境及精神感悟中蕴含着一种动态的、彼此渗透转化的生态观念的庭院空间,三者都体现出了崇尚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从古代人居环境中挖掘出的建筑生态设计精髓,为进一步传承与发展传统生态理念提供启发,也为创造绿色生态的现代建筑空间指明方向。

  图1 2 建筑院院相接

  资料来源:

  图2~4:根据网络图片改绘;

  其余图片均为作者自摄或自绘。

  图1 3 单体效果图

  参考文献

  [1]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王树声.“天人合一”思想与中国古代人居环境建设[J].西北大学学报,2009(5):915-920.
  [3]任云英.中国古代人居环境思想解读[A]//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民居建筑专业委员会.第十五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论文集[C]. 2007.
  [4]刘沛林.诗意栖居:中国传统人居思想及其现代启示[J].社会科学战线,2016(10):25-33.
  [5]王军,朱瑾.中国古代的自然观与传统建筑的“绿色”理念[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2009(4):54-58.
  [6]王树声.黄河沿岸晋陕历史城市人居环境营造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
  [7] 赵敬源.陕西关中庭院式民居夏季热环境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0.
  [8]王深法.风水与人居环境[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广府祠堂的立面形制及其功能转变
重要提示:转载本站信息须注明来源:985论文网,具体权责及声明请参阅网站声明。
阅读提示:请自行判断信息的真实性及观点的正误,本站概不负责。
jQuery右侧可隐藏在线QQ客服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