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985论文网
主要服务:硕士论文、论文发表、论文修改服务

民族学论文:东北地区少数民族的抗战活动及功勋

来源:985论文网 添加时间:2021-04-08 11:02

  摘    要: 14年的抗日战争是我国战争史上的重大事件。东北地区少数民族群众与全中国人民一起响应“全民族实行抗战”的革命号召,积极加入抗日战争之中,在东北地区坚持游击战争,消灭敌军有生力量,牵制日军兵力,为中华大地的全面抗战作出巨大历史贡献。本文通过对东北地区各少数民族在抗日战争中开展游击战争的论述和分析,阐述东北地区少数民族在抗日战争历史上的作用和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抗战将领的光荣事迹,深入了解东北地区少数民族在抗日战争中的贡献。

  关键词: 抗日战争; 东北地区; 少数民族; 历史贡献;

  全民族的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在20世纪上半叶进行的一场扞卫民族主权、保家卫国的反侵略战争。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的土地上烧杀抢掠、奸淫妇女,无恶不作,在日军惨无人道的铁蹄下,中华民族到了最危急的时刻。全国军民团结一致、愤然抵抗。其中少数民族投入抗日战争,也是全民族抗日战争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共产党呼吁“全民族实行抗战”的伟大举措下,各少数民族人民以高度的爱国热情,同中华各民族人民一起,在全国各地开展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活动,与日本侵略者进行英勇不屈的斗争,为我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尤其是在东北地区,英勇善战、嫉恶如仇是这里的少数民族的特性,在全民族抗日战争期间,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在抗日活动中发挥巨大作用,为全国各民族团结抗战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也为抗战的正面战场牵制了敌军的战斗力。中国人民所表现出的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无坚不摧、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是全民族抗日战争能够取得胜利的根本保障和制胜法宝。

  一、东北地区少数民族在抗战中的反帝救国活动

  长达14年的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同仇敌忾、团结一致、抗击日本侵略者,并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在抗日战争期间,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与全国同胞一道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抗日救国运动,投身抗日战争的艰苦奋战中,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独特贡献。东北地区情况极其特殊,是受到日本侵略者蹂躏和镇压时间最长、最疯狂的地区,在这种艰苦的境地下,东北地区少数民族的抗战烽火,不仅没有被熄灭,而且这种爱国抗战的烈火,熊熊燃烧在整个白山黑水之间。
 

东北地区少数民族的抗战活动及功勋
 

  (一)全面抗战方针确立前,东北地区少数民族的抗战活动

  1928年6月,日本关东军制造皇姑屯事件,炸毁张作霖乘坐的列车。一时间东北地区出现了群龙无首的局面。1931年7月,日本假借吉林省万宝山村朝鲜侨民土地转租事件寻衅滋事,制造流血事件,挑拨中朝两国的关系,引发民族之间的冲突,进一步为发动侵占东北三省的战争制造舆论[1]。中国共产党针对日本在万宝山事件中离间、挑拨中朝两国人民关系的阴谋,于1931年7月7日发表《中国共产党为日本帝国主义在万宝山屠杀中国民众宣言》,阐明事件真相,提出该事件的“负责者不是朝鲜族农民,而是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官僚及旧军阀的残余势力。“朝鲜的工农民众,同样的受到日本帝国主义,同样受到中国军阀官僚的剥削。”[2]

  1931年,日本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蓄意发动侵华战争。九一八事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东方战场的序幕,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开始的标志。随着日本侵略者野心的不断膨胀,战火波及到全中国,中国人民的抗日斗志空间高涨。全民族的抗战在全国各地风起云涌。中共满洲省委根据《八一宣言》的内容,在东北地区联合各少数民族和一切抗日爱国力量,于1936年1月组建东北抗日联军。东北抗日联军先后建立11个军,其中有汉、满、白、朝鲜、赫哲、达斡尔、锡伯族、蒙古、鄂伦春、鄂温克等近10个民族的成员,充分展现出各民族团结抗战的特点。

  东北地区接壤朝鲜和俄罗斯,土地资源富饶,一直被日本所觊觎。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在东北地区建立伪满洲国,成立伪满政府,强行将东北地区优渥的资源运回日本,强化日本的殖民文化教育。东北地区各族人民在精神和肉体上都承受着巨大的折磨。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东北地区少数民族的抵抗和全国人民的抗日运动汇聚成巨大的洪流,让侵略者淹没在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首先揭竿而起、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是生活在东北地区的朝鲜族人民。在抗联的11个军中,皆有朝鲜族战士。在其中的9个军中由朝鲜族战士担任高级军事指挥员,其中军级将领4名、师级将领8名。抗联第一军和第七军的朝鲜族战士过半[3]。此外,抗联第三军、第六军和第十一军都有鄂伦春族战士。还有赫哲族的抗日力量在饶河、同江一带,有群众自发建立的抗日组织“黑枪会”,在东北地区很多投门无路的有志之士都加入了这个组织,为抗日贡献着力量。在抗联的各个军中,也都有满族指战员奋战在抗日的最前线。在东北地区还有很多其他的少数民族同胞也都积极加入到抗日救国的热潮中,为抗联战士运送物资、帮助掩护伤员、侦察敌情、协助抗联战士撤退、转移、渡江,等等。

  (二)全面抗战后东北地区少数民族的抗战活动

  1935年8月1日,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在《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中呼吁停止内战,集中全国人力、物力、财力和武力共同抗日。号召组织全中国统一的国防政府,并实行抗日救国。中国共产党多次提出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唯一的出路。随着全面抗日战线的逐渐明确,国民党军队与共产党军队将以往的恩怨暂时放下,在1937年8月中旬,蒋介石将陕北的中央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其中第三条宣言:“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实行民权政治,以期全国政权之统一。”第四条宣言:“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统辖,并待命出动,担任抗日前线之职责。”[4]表明国民党方面正式承认了共产党的合法地位,确立了国共第二次合作,更加坚定了全国保卫国家主权,抗战到底的信念。

  自国家开展全面抗战以来,更加坚定了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抗日救国的信心。但抗日环境异常艰难,到1938年,日本在东北地区已设警察署达133个、分驻所650个、派出所1630个[5]。日本在东北实行严密监控,建立“集团部落”,通过“归屯并户”,大力镇压抗日武装队伍。东北地区少数民族坚持“坚壁清野,敌来我退,敌走我追,敌驻我扰,敌少我攻”原则,利用民众和地形等方面有利条件,沉重打击在东北地区的日军,使日军为了实施“治安肃正”计划,不断增兵东北地区,减轻了正面战场的压力,遏制了日军的“北进”计划。

  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毛泽东指出:“东三省的游击战争,在全国抗战未起以前当然不发生配合问题,但在抗战起来以后,配合的意义就明显表现出来了。那里的游击队打死一个敌兵,多消耗一个敌弹,多钳制一个敌兵使之不能入关南下,就算对整个抗战增加了一分力量。至其给予整个敌军敌国以精神上的不利影响,给予整个我军和人民以精神上的良好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6]

  二、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抗战将领对抗战的卓越贡献

  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间的少数民族同胞在日本帝国主义的压迫下,毅然投身于抗战之中。他们与所有爱国志士一道,前赴后继、舍生取义,在中华民族抗战史上留下了令后人敬佩的抗联精神。

  (一)抗战将领对抗战的贡献

  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在抗战期间表现英勇,在黑山白水间进行着抗日游击战,不断骚扰敌后方,牵制着敌方的主要兵力,为全面抗战贡献了不可或缺的力量。其中有无数优秀的少数民族将领为我国抗战事业浴血奋战。

  朝鲜族抗战将领李红光出生于朝鲜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在日本帝国主义非人的奴役和压迫下,李红光一家人于1925年举家迁到中国吉林省磐石县,以为可以摆脱日本帝国主义的“魔爪”,想不到日本对中国也开始了全面的侵略。李红光的幼年在朝鲜的水深火热中度过,亲眼目睹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恶劣行径,更加坚定了他反抗日本侵略的信念。1927年,李红光加入朝鲜共产党领导的农民同盟;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怀着满腔热血,义无反顾地投入到抗战热潮中,宣传抗日主张,动员人民大众一致抗战。1933年9月18日,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独立师正式成立,党组织任命杨靖宇为师长兼政委,任命李红光为师参谋长。李红光与杨靖宇一起,与日本军队和日伪军警展开游击战争,结合东北地区情况,开辟更广大的游击区,联合更多劳苦大众,带领抗日战士们在白山黑水之间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抗日活动。1935年5月11日,李红光率部在桓仁县老爷庙岭与敌人激战时不幸中弹牺牲,壮烈殉国,年仅25岁[7]。1934年12月,杨靖宇在给满洲省委的报告上写道:李红光同志政治上坚定,军事上有计划和独立领导能力,工作上积极……由杨靖宇对李红光的肯定可见,李红光在东北抗日斗争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像李红光这样优秀的朝鲜族抗日将领和战士不胜枚举,他们深受日本帝国主义的奴役和压迫,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仇恨更加激发了他们抗日的热情和追求人民解放的迫切愿望。

  东北地区是满族的发祥地。生活在东北地区的满族人民在战争爆发后,坚决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三省、建立伪满洲国,毅然决然加入全国抗战热潮中。其中不乏诸多优秀的满族抗日青年。在每一支抗联军队中,都有满族指战员的身影。赵尚志是东北抗日联军着名的满族将领、抗日民族英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1925-1926年,他接受爱国、反帝和共产主义思想,走上革命道路。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他即投身到抗日斗争中来。他是我党直接创建的人民抗日武装——珠河反日游击队、东北反日游击队哈东大队、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的主要领导人,并任北满抗日联军的总司令。他指挥抗日队伍在松花江流域、小兴安岭山麓纵横驰骋,给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击,使得日军丢魂丧胆、深受群众拥护爱戴。1942年2月,赵尚志在鹤岗梧桐河地区与敌人作战中壮烈牺牲[8]。为了中华民族的生存、解放,他英勇无畏地与敌人奋战了一生,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以赵尚志为代表的满族将领和抗联战士还有很多,他们都为伟大的民族解放事业奉献了青春乃至生命。

  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英雄儿女,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压迫,奋起反抗,保卫北疆,甘愿为祖国和人民奉献生命,这是中华民族不畏列强的民族气节和高尚爱国情操的体现。汉族人民离不开少数民族人民,少数民族人民离不开汉族人民,各个少数民族之间是一个团结整体,这也是中华各民族大家庭不畏艰难,共渡危难和制胜之法宝。

  (二)文艺抗战代表对抗战的贡献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不仅侵占了东北三省的土地,还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不断侵蚀东北。建立伪满洲国,将东北变成了日本的经济附庸,对东北经济进行疯狂掠夺,大搞屯田并户和保甲连坐制度,实行“以华治华”政策,利用汉奸和伪满警察控制管理东北地区。日本帝国主义在东北地区灌输奴化思想,歪曲篡改历史,宣传“满洲”是同日本关系密切的独立国家,企图将东北地区分化出中国,进而达成他们独占东北地区的狼子野心。伪满洲国时期由日方编着的历史课本就是日本帝国主义进行奴化教育的重要载体。在抗日战场上抛头颅、洒热血的同时,也有无数有志青年用文艺武器反抗日本侵略和殖民统治。

  满族爱国人士金剑啸是着名的小说家、画家、剧作家兼导演。哈尔滨沦陷后,金剑啸通过组织创办“星星剧团”、发表诗歌、长篇小说等,号召人民群众起来反抗日本的殖民统治。他在担任《国际协报》的副刊编辑后,在进步作家罗烽、萧军、萧红、舒群等人支持下,创办大型副刊《文艺》。通过《文艺》发表短篇小说《夏娃的四个儿子》《云姑的母亲》,以及剧本《母与子》《黄昏》,诗歌《白云飞了》《洪流》等,这些作品采取暗喻隐晦的笔法,披露日伪统治下人民大众的苦难生活,启发民众奋发抗争,抵制日本帝国主义侵略[9]。继而组织业余剧团“白光剧社”,公开演出革命话剧。1936年回到哈尔滨,任《大北新报画刊》主编。画刊发表了大量的诗歌、文章、照片和漫画等。6月13日下午,金剑啸在编辑部被日本驻哈尔滨总领事馆特务逮捕。1936年8月15日英勇就义,时年仅26岁[9]。

  锡伯族的关鹤童是优秀的中国共产党员、着名的文艺工作者。1920年,关鹤童出生于吉林省延吉县。因其父亲早年参加抗日运动,被日方追捕,全家流亡到了北平[10]。自小深刻感受到日本帝国主义剥削和压迫的关鹤童很早就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关鹤童是“安(安波)、马(马克)、关(关鹤童)、刘(刘炽)、张(张鲁)五人团”中的一员,他们深入到人民的生活中,对劳苦大众的生活有着深刻的体会,整理了大量资料,搜集了许多民歌,为发掘和开展我国民族音乐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财富。关鹤童参加创作的《黄河几道弯》《运盐小调》等曾在部队和西北民间流行,为群众喜闻乐见。

  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还有许许多多优秀的少数民族同胞为祖国统一、民族解放大义,运用自己的文艺武器反抗日本侵略和殖民统治。在前线,少数民族的抗日战士们奋勇杀敌;在敌后方,少数民族的抗日力量坚持游击战争,牵制日军的兵力,使其无法全力支援正面战场,这种游击战的策略使日军方面顾此失彼。中华女儿汇成一股劲儿,团结一心,共同抵御外侮,将侵略者驱逐出国土,全面赢得抗战的胜利。

  三、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抗战的历史贡献

  少数民族同胞的抗日活动,是全民族抗战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国少数民族对抗日战争作出了重大的贡献,统一了民族战线,瓦解了日本帝国主义制造民族分裂,妄图吞并中国、称霸亚洲的幻想,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中国的贡献。

  (一)促进全民族觉醒一同抗战

  少数民族人民在东北地区的抗战为抗日战争明示斗争方式,提高抗战胜利信心。东北气候环境很严酷,春夏秋可以进行游击战,冬天却太过严酷,山区气温经常零下40摄氏度,时间长到三五个月,这样的气候,绝对不适合人类野外生存。这就决定了,仅依靠根据地的游猎民族式的抢掠敌方物资然后隐身山林也无法生存和斗争,毕竟几万人三到五个月超低温下的吃穿用不是靠抢掠敌方物资就能度过的。这就必然要团结东北地区的农民。东北地区抗战将士用自己所有的东西换取农民的粮食与日用品,从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紧紧依靠人民大众。东北地区战士的优良作风感染着东北地区人民,再加上,东北战士与人民大众接触时,宣传抗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人民大众的爱国热情苏醒,意识到只有国家的独立、民族的统一,才能保证人民大众安稳的衣食住行。东北地区广大民众也开始加入抗日游击队,保卫国家。一些不能参战的东北地区人民也尽自己所能帮助抗日将士们,送粮送衣,帮助战士们隐藏行动踪迹。东北地区民族战士在冰川冰山中坚忍不拔、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感染着东北地区的人民大众,也激发着全中国、全民族人民大众的爱国主义情操,使民众知道,即使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我们只有坚持抗战,才有机会赢得胜利的曙光。

  (二)壮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团结在一个大家庭之内,在民族危急之时,一致对抗列强是赢得全民族胜利的法宝。在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对中国的狼子野心已经昭然若揭,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险境地,各少数民族在抗日斗争运动中逐渐增进了对其他民族的了解,加强了民族之间的联系,减少了民族之间的隔阂。少数民族人民在抗战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到国家存亡对于各个民族命运的重要意义,只有全民族消除对其他民族的芥蒂,同舟共济、共同御侮,才能更加有效地打击侵略者,实现全民族的彻底解放。少数民族同胞深明大义,在民族生存和国家命运重大问题上,以大局为重,保持清醒头脑,积极参加到全民族抗战之中。

  1937年8月,党中央向东北各民族发出号召:“在民族自决、民族独立、共同抗日的口号之下,组织与武装全体韩民、蒙民、回民参加抗战。”[11]126东北各民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与全中国人民联合在一起,表现出空前的民族凝聚力。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是全国各民族人民利益的代表。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各族人民加入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积极响应全民抗战的方针与政策,各少数民族都投身于抗日战争洪流中,汇集成一股强大的民族力量,成为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

  在抗日战争期间,东北地区少数民族在白山黑水间,总共进行上百次战斗和游击活动,除了直接参加到抗日战斗、建立抗日根据地以外,还在东北地区积极宣传抗日救亡思想、组织抗日救亡团体,在敌后方组织募捐、慰问活动等。东北地区少数民族男女老少加入抗战队伍,壮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中华民族全面抗战注入了血液。东北地区各族人民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面前,不惧强暴、愤然反抗,铸成了东北抗联精神,同时也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三)瓦解日本帝国主义制造民族分裂、妄图吞并中国、称霸亚洲的幻想

  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实施全面侵略中国的第一步。日军占领东北地区之后,采取“以华治华”“分而治之”的侵华政策,建立伪满洲国,又阴谋策划“蒙古自治”,还妄想建立“回回国”。日本帝国主义在长春成立了傀儡政府——伪满洲国,企图在政治、经济、文化上东北地区人民殖民化。为了达到占领东北地区、进而吞并中国的最终目标,日本展开了“国策移民”政策,计划20年内从日本向东北移民100万户、500万日本人,在种族上殖民东北地区人民。日本对我国东北地区的经济资源也进行了严厉的管控和疯狂的掠夺。主要的是东北地区盛产的煤、铁、木材等日本本土紧缺的战略资源。日本帝国主义并不是想真正发展东北地区,而是对殖民地物质资源的掠夺,以填补本国国土的空缺。东北地区人民的生活陷入极端贫困和痛苦之中。日本在东北地区的14年统治中,始终贯穿着“奴化思想教育”。为了奴化和殖民东北地区,日本要求青少年学生每天都要背诵充斥着奴化教育内容的“建国精神”“回銮训民诏书”等。授课内容也是日化的“修身”“国民道德”“日语”“实业”等,还向青少年灌输“中日亲善”“日满不可分”“民族协和”“建国精神”等奴化思想,给东北地区民众戴上沉重的精神镣铐。国家面临生死存亡之际,东北地区少数民族群众摒弃民族间的隔阂和矛盾,揭竿而起,毅然加入了全面抗战的国家队伍中。国家的主要矛盾已经从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上升为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之间的民族矛盾了,东北地区少数民族认清日本帝国主义的阴谋,清楚地知道“在凶恶的敌人面前,各民族内部必须团结起来并获得其他民族人民的支援,如果孤军奋战,则势单力薄,难以取胜”[11]6。东北地区少数民族在抗日战争中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可歌可泣、顽强奋战的战斗篇章。

  (四)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巨大贡献

  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亚洲的重要战场,东北地区是全国抗日战场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东北地区少数民族群众在面对生死存亡之际,坚决跟随中国共产党领导,转战于白山黑水之间,坚持抗战,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进行不懈抗争。东北地区少数民族群众与全国各民族并肩战斗,为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赶出中国奉献了他们的青春和生命。东北抗日战场在抗日战争中时间之长久、参加抗战人数之多、地域之广、斗争之艰苦,都是有目共睹的。特别是东北抗日联军艰苦卓绝的斗争事迹,激发了全国人民抗战热情,沉重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妄想吞并中国、称霸亚洲的野心,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非凡贡献。

  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北地区,目的之一是要妄想吞并中国,进而称霸亚洲;目的之二就是以东北地区为根据地,“北上”进攻苏联。1941年6月,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发动苏德战争,日本作为德国的同盟国,企图以东北地区和内蒙古地区为其后方基地,骚扰苏联,以减轻在前线苏联对德国的军事进攻。但是苏联已经做好了对日作战的准备,再加上东北抗联队伍不断开展抗日游击活动,牵制住了日本帝国主义大量的兵力,在1938年7月和1939年5月的张鼓峰和诺门罕战役中,抗联一路军主力在延边地区进攻日军,仅在1939年6月至9月间,就袭击日军109次,交战袭击总计138次[12]。共产国际曾评价道,中国东北地区的游击战争在苏德战争中起到了重大的作用,致使日本法西斯军阀至今不敢发动反苏的反革命战争。日本帝国主义在东北地区统治长达14年之久,东北地区少数民族群众从不曾间断进行着各种形式的抗日游击活动,为中国抗战、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贡献了重要的力量。东北抗日联军的将士们用献血和生命铸就了伟大的抗联精神:忠贞报国、勇赴国难的爱国主义精神;勇敢顽强、前赴后继的英勇战斗精神;坚贞不屈、勇于献身的不畏牺牲精神;不畏艰苦、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的精神;休戚与共、团结御侮的国际主义精神。这些抗联的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生动体现,凝聚着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坚强意志,它同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其他中国革命精神共同铸就了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永远值得后人学习、传承和弘扬。

  参考文献

  [1]张劲松.从河本大作的密信,剖析“皇姑屯事件”之阴谋[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4).
  [2]中共中央统战部.民族问题文献汇编(1921.7—1949.9)[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155.
  [3]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编写组.中国少数民族[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50.
  [4] 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Z].1937:22.
  [5]中国少数民族革命史编写组.中国少数民族革命史(1840—1949)[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0:631.
  [6] 毛泽东.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J].汉口:新华日报馆,1938:5
  [7]张磊.论朝鲜族同胞在东北人民抗战中的历史功绩[J].世纪桥,2017,(4):19-21.
  [8]赵俊清.赵尚志传[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8,(4):1.
  [9]王希亮.少数民族与抗日战争[M].北京:团结出版社,2015:71.
  [10] 郑喜淑,王慧.少数民族在中国革命中的贡献[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6.
  [11]陈国裕,祁若雄.少数民族与抗日战争[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
  [12]吉林省档案馆.东北抗日运动概况[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87.

重要提示:转载本站信息须注明来源:985论文网,具体权责及声明请参阅网站声明。
阅读提示:请自行判断信息的真实性及观点的正误,本站概不负责。
jQuery右侧可隐藏在线QQ客服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