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985论文网
主要服务:硕士论文、论文发表、论文修改服务

汉语言论文开题报告范文-汉语中的社交礼貌用语问题及文化分析

来源:985论文网 添加时间:2020-07-16 12:07
论文题目 汉语中的社交礼貌用语策略及文化分析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礼貌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维系人际和谐的工具和手段。使用礼貌用语是不同的社会群体共有的普遍现象。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大国,向来就有“礼仪之邦”的美誉。中国人也以其彬彬有礼的风貌而著称于世。汉语礼貌用语作为我国礼仪文明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将其作为汉语中的社交礼貌用语的内容,有利于弘扬我国的传统美德。
    尤其是目前,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世界各国留学生来到中国学习汉语,这些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世界各国留学生不可避免地要用汉语与中国人进行频繁地跨文化交际。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要具备两项基本的表达能清楚并且有礼貌。礼貌用语是交际中的润滑剂,也是协调人际关系的捷径。在跨文化交际中,能正确得体地运用礼貌用语保证思想感情交流的顺利进行。
研究目标、内容和拟解决的问题
社交礼貌用语作为一种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汉语礼貌用语是汉语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语言现象,它承载着中国古今丰厚的文化内容,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随着汉语热的不断兴起,汉语中的社交礼貌用语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更好地弘扬中国文化、让世界各国人民更好地了解中国,成了汉语中的社交礼貌用语的重中之重。系统地研究汉语礼貌用语,探讨在汉语中的社交礼貌用语策略及文化无疑是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途径。
拟采用的研究方法和步骤
研究思路与思路:
研究汉语礼貌用语的文化背景及其新发展,需要对人们在使用汉语礼貌用语时产生的问题进行分析,而后以礼貌原则为指导,总结汉语中的社交礼貌用语策略。本文主要采用以下几种研究方法:分类分析法、实证法、比较法等。
 
难点:
本文难点在于分析人们日常因为文化差异,造成的使用汉语社交礼貌用语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熊经浴. 现代文明礼貌用语手册[M]. 金盾出版社, 2012.
[2]郑桂芬. 生活中的惯用语.[M].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2014.
[3]海波. 汉语礼貌表达方式的性别语言差异性调查与研究[D]. 上海师范大学, 2015.
[4]华云龙. 在社交礼仪中注意体态语[J]. 关爱明天, 2014(7).
[5]李晶. 社交称谓语的礼貌功能[J]. 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 2015(5):74-76.
[6]陈凯丽. 礼仪方面的社交语用失误对策[J]. 青年时代, 2015(10):110-110.
[7]王俊. 从社交指示语的应用看礼貌的相对性[J]. 科技视界, 2014(21):50-50.
[8]曾兰燕. 日常交往中汉语礼貌用语的应用研究[J]. 现代商贸工业, 2017(24):174-175.
[9]姜丽丽. 古今汉语称谓语的礼貌表达及社会文化内涵[J]. 青年与社会, 2014(19):285-286.
[10]张宇. 从礼貌的角度谈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研究[J]. 山海经, 2016(8).
[11]蒋诗颖, 孙飞凤. 汉语语境下不礼貌交际的人际关系管理理论解读[J]. 黑河学院学报, 2017, 8(2):199-200.
[12]崔有为, 张砾. 南疆高校维吾尔族大学生汉语礼貌用语语用能力调查研究——以塔里木大学为例[J].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5(5):10-11.
[13]周锦良. 汉语交际中叠连式不礼貌话语浅议[J].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4, 33(1):59-61.
[14]解芳, 杨婷婷. 礼貌原则视角下的汉语缓和语研究[J].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5, 32(12):20-22.
[15]程素娟. 浅谈交际语言中的用语文化[J].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5(2):52.
 
预期的论文进展
1.准备积累阶段(2019年07月——2019年08月):初拟毕业设计框架,结合选题方向进行文献梳理、资料收集,并进行有关信息的阅读和积累,撰写开题报告;
2.整理分析阶段(2019年09月——2019年12月):进一步完善理论设计框架,整理活动设计和说课设计;
3.毕业设计初稿阶段(2020年01月——2020年02月):完成理论设计、活动设计、说课设计初稿; 
4.毕业设计定稿阶段(2020年03月——2020年04月):修改毕业设计初稿并定稿,录制好说课、上课视频;
5.毕业设计答辩阶段(2020年05月01日——2020年05月30日):熟悉设计内容,准备答辩。

摘  要
 
礼貌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礼貌与社交礼貌用语在我国汉语用语中源远流长。然而,笔者对国内外社交礼貌用语参考文献余资料的分析发现:很多学者大多局限于礼貌理论和原则的研究,缺乏对社交礼貌的文化以及用语策略研究,尤其是对我国汉语中社交礼貌体系的分析。就国人和外国人的汉语使用而言,有必要对汉语中的社交礼貌语言进行系统化的分析与整理。因此,本文一共分为四个主要部分去分析研究该课题,第一部分为汉语社交社交礼貌用语,对汉语社交社交礼貌用语的概念界定以及汉语社交礼貌用语的分类,通过整理分析相关文献资料,进行系统的整理解读;第二部分为汉语社交社交礼貌用语产生的文化背景及其新发展,对汉语社交社交礼貌用语产生的文化背景进行分析,以及对近年来汉语社交礼貌用语的新发展进行总结概括;第三部分为汉语中的社交社交礼貌用语策略,首先对国人以及外国人使用汉语社交社交礼貌用语的问题分析,然后剖析使用汉语社交社交礼貌用语的问题成因,最后提出几点预防和消除汉语社交社交礼貌用语问题策略。第四部分为总结,对全文进行一个概括性总结。
 
关键词:汉语 社交礼貌用语 文化背景 用语策略
 
Strategies and Cultural Analysis of Social Politeness in Chinese
 
Abstract
 
Politeness is a common social phenomenon. Politeness and social politeness have a long history in Chinese language. However, the author finds that many scholars are confined to the study of politeness theory and principles, and lack of the study of social politeness culture and language strategies, especially the analysis of social politeness system in Chinese. As far as the use of Chinese by foreigners and foreigners is concerned, it is necessary to systematically analyze and sort out the social politeness language in Chinese. Therefore,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four main parts to analyze and study the topic. The first part is Chinese social politeness terms, the definition of Chinese social politeness terms and the classification of Chinese social politeness terms. Through collating and analyzing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the second part is Chinese. The cultural background and new development of social politeness language in Chinese are analyzed, and the new development of Chinese social politeness language in recent years is summarized. The third part is the strategy of social politeness language in Chinese, first of all, Chinese and foreign.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problem of using Chinese social politeness terms, then analyses the causes of the problem, and finally puts forward some strategies to prevent and eliminate the problem of Chinese social politeness terms. The fourth part is a summary of the whole paper.
 
Key words: Chinese Social politeness terms Cultural background Language strategies
 
目  录
 
摘  要 I
Abstract II
前  言 1
一、汉语社交社交礼貌用语 1
(一)汉语社交社交礼貌用语的概念界定 1
(二)汉语社交礼貌用语的分类 2
1.称呼语 2
2.寒暄语 3
3.感谢语 4
4.致歉语 4
5.告别语 5
二、汉语中的社交社交礼貌用语问题、原因及策略 6
(一)使用汉语社交社交礼貌用语的问题分析 6
(二)使用汉语社交社交礼貌用语的问题成因 6
(三)预防和消除汉语社交社交礼貌用语问题策略 7
三、汉语社交社交礼貌用语产生的文化背景及其新发展 8
(一)汉语社交社交礼貌用语产生的文化背景 8
1.集体价值至上的文化观念 8
2.注重伦理观念 8
3.儒家文化的深远影响 9
(二)近年来汉语社交礼貌用语的新发展 9
四、结  语 10
参考文献 11
致    谢 12
 
前  言 
社交礼貌语言作为一种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国社交礼貌用语是中国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交际语言现象之一。它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中国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随着汉语的普及,礼貌用语在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为了更好地发展中国文化,更好地让世界了解中国,社交礼貌语言已成为对外外文化输出的重要组成部分。系统地研究汉语社交礼貌用语文化及其在汉语社交礼貌用语中的应用,无疑是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途径。 
尤其是目前,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世界各国国人与外国人进行社交,这些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世界外国人与国人不可避免地要用汉语与中国人进行频繁地跨文化交际。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要具备两项基本的表达能力:清楚并且有礼貌。社交礼貌用语是交际中的润滑剂,也是协调人际关系的捷径。在跨文化交际中,正确得体地运用社交礼貌用语,能保证思想感情交流的顺利进行。 
 
一、汉语社交社交礼貌用语
(一)汉语社交社交礼貌用语的概念界定
所谓礼貌,《现代汉语词典》对它的解释为:“言语动作谦虚恭敬的表现”。[1]研究汉语社交礼貌用语,我们首先需要对它的定义做一个明确的阐释。本文在引言中己经提到:截至目前我国学术界对于“社交礼貌用语”这一概念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统一的定义。由于学者们研究视角不同,见解往往会不同,因此对社交礼貌用语的定义也是各有看法。所以,本文综合考虑各家的定义,结合汉语社交礼貌用语研究的实际需要,对汉语社交礼貌用语提出以下几点认识[2]:
(1)社交礼貌用语作为一种日常用语,只有在交际中才能体现其使用价值。因此本文所讨论的社交礼貌用语一定是发生在社交的互动交流活动中。
(2)社交礼貌用语的产生具有深厚的文化背景。它是人们在长期交往中产生的,而后经过反复的加工,形成的具有种种套式的专门用语。
(3)社交礼貌用语必然要传达一定的礼貌信息,比如:称谓、感谢、致歉等等。
(4)社交礼貌用语具有时代性,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交礼貌用语也会有一定的发展和变化。
(二)汉语社交礼貌用语的分类
本文从人们使用汉语社交礼貌用语的具体语境出发,将其分为称呼语、寒暄语、感谢语、致歉语、告别语等五类进行分析。本文所讨论的是中国人在日常人际交往时使用频率较高且具有一定规约性的社交礼貌用语。关于称赞语、恭维语以及祝贺语等,虽然也含有一定的礼貌性,但它们并没有特别固定的套式或者套式并不复杂,而且主要表达各自的专门意义,比如称赞语与恭维语,面对交际对象和语境的不同,可以有不同的表达方法;而对于祝贺语,它的套式并不复杂,因此在本文中都暂且不讨论。
1.称呼语
称呼语,亦称谓。称谓形式是“人因亲属与其他方面的关系,以及身份、职业等方面的关系”,它不仅具有一般符号的指称功能,而且还包含着平等、异化、亲密等交际者之间的一些关系,反映了交际者的身份、年龄和职业,体现了说话人的思想、情感和态度[3]。礼貌称谓在汉语中是指尊重、谦虚和其他情感的称呼形式。 
在言语交际中,称呼语是用得最广泛,也是最频繁的词语。称呼语是日常交往中用来沟通人际关系的信号和桥梁,也最能反映出交际者双方间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地位。它对人际关系有强烈的反应。称谓的形式不仅提醒对方开始交际,而且使交际者纠正自己与交际对象的关系,使交际者与交际者能够和谐地进行交际。有学者在汉语礼貌的五项原则中提出了称呼原则:中国人把问候看作是礼貌,问候必须有适当的称呼。然而,汉语称谓语却极其丰富和复杂,汉语称呼语根据交际者双方间的社会关系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形式: 
(1)亲属类称呼 
如:叔叔,阿姨,爷爷,奶奶等。 
(2)非亲属类称呼 
(姓)+职务名称 
如:李部长,王经理,张厂长,班长,组长等。 
(姓)+职称 
如:张教授,李工程师等。 
(姓)+职业名称 
如:王老师,李大夫,张律师等。 
汉语中还对某些职业如司机、理发师、工人等统称为“师傅”(偏指男性)。 
(3)小+姓;老+姓 
中国人在人际交往时处处体现着尊老爱幼的美德,在称呼语中的表现就是“小”和“老”字。如“小李”、“老王”等。在许多情况下,“小”字常常表示可爱亲切,常用于年长或职位高的人对年幼或职位较低的人的称谓;而“老”字常常表示资深历练,有威望的意思。这两个词听起来既亲切可人又文雅有礼。 
(4)其他 
除了以上表达形式外,汉语非亲属类称呼语的表达还可以用敬词或中性词,比如:您、先生(阁下)、女士(夫人)、同志等;或者称呼人名:包括全名、姓、名等;或者借用亲属语:爷爷、奶奶、叔叔、阿姨等。 
汉语称呼语的选用需要符合汉语礼貌原则中的称呼准则。即用适切的称呼语主动跟对方打招呼。适切的称呼语的选用还需要考虑语用要素:比如职务的高低;彼此熟悉的程度;性别与年龄的因素;交际的场合等等。另外,“贬己尊人”的礼貌准则在汉语称呼语中被体现得淋漓尽致。中国人比较崇尚“长幼尊卑贵贱”。在家庭称谓中有“叔”、“伯”、“姨”等直接表示尊敬和辈分的称呼语。即使交际者双方没有血缘关系,但为了表达尊敬,我们往往会在称呼年长的人的时候加以“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哥哥”、“姐姐”等称谓。在社会交往中,更是根据交际对象职务、地位的不同而有着不同的称呼,比如上述称呼系统中的(姓)+职务/职称/职业等。在汉语的称呼系统中,也有直呼其名的称谓方式,但主要用于长辈对晚辈(上级对下级)或者同辈(同级)之间,以及正式的交际场合中。汉语的这种“贬己尊人”、体现“长幼尊卑贵贱”的称呼系统与西方不分尊卑、长幼而直呼其名的称谓方式有着很大的不同。 
2.寒暄语
寒暄语是交际者之间的会话活动。寒暄语的目的不是为双方提供特定的交际内容,而是通过少量的信息使双方的关系达到最大程度的和谐[4]。人们通常互相问候,尤其是在熟人之间,以表示他们的礼貌。不同的寒暄语可以在不同的语境中使用。
“你吃过吗?”是最常用的汉语寒暄语。它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家,人们把粮食作为一种自然的东西,食物问题一直是人们生存最突出的问题。如今,中国人经常用“你吃过东西了吗?”只要他们在吃饭的时候遇到他们认识的人?打个招呼。问:“你吃了吗?”没有人真正关心别人吃过东西,也没有人把它当作一个问题,所以答案可以是肯定的,也可以是否定的。没有人在乎答案的真实性或谬误。比如“你要去哪里”或者“天快冷了,多穿点衣服”等等。这是中国人寒暄和问候的一种方式,而不是问他去哪里、该做什么或如何警告他。 
在中国文化中,言语交.际的目.的是创.造一种.亲密感.。这样.,相互.认识的.人就可.以自由.地提问.,甚至.可以问.对方的.“隐私.”,而.交流者.也可以.毫无顾.忌地直.接提问.。比如对方的年龄、婚姻、收入、健康状况等。如,(对刚上班,走进办公室的新同事)“来了?你今年多大了?结过婚了没有?”这些与重视隐私的西方文化有着很大的不同。另外,汉语寒暄语多选用应景话,针对对方当时的情景状态,见什么说什么。比如,(对正在聊天的同学)“聊什么呢,这么神秘?”(对正在干活的邻居)“忙着呢?”等等。 
3.感谢语
感谢是帮助他人的一种承认,是一种促进人际关系的礼貌。换句话说,感谢是对他人帮助的感激或感恩[5]。感谢是日常交际中经常使用的一种礼貌的言语行为。中国的感谢可以分为直接和间接两种。
它含有特殊的词,如“多谢”和“谢谢”。这些词直接、明了地表达了感恩的意义。这是中国的直接感谢。然而,在中国文化中,越近的人,越不直接感谢。如果你用“谢谢”在你的家人上,这会让他们感到奇怪,好像他们之间有一段距离。
间接感谢语以其多变的形式和丰富的内涵在汉文化背景下有着广阔的使用空间。间接感.谢语按.照表达.感谢的.内容不.同,又.可以分.为称赞.式感谢.语、回.报式感.谢语、.歉疚式.感谢语.、关切.式感谢.语等。 
称赞式间接感谢语是用表扬、赞美等语言来表达对他人的感谢。如“你真是太好、太善良了,能帮我……”用称赞式的语言来强化感激之情。 
回报式感谢语是指对他人的帮助或好意行为承诺会给予一定的回报,以这种投桃报李式的承诺回报来表达对他人的感激之情[6]。比如“以后你有什么事情了,尽管来找我,我一定会竭尽全力……”这种感激之情到了极致,唯有回报。 
歉疚式.感谢语.是指用.略带歉.意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歉疚式.也是汉.语中表.达感激.的一种.重要的.语言形.式[7]。在人们的日常交际中,我们常常能听到类似“让您费心了”、“不好意思,给您添麻烦了”等话语,在略带.歉疚的.语气中.却传达.出了无.限的感.激之情.。 
关切式感谢语是指用关心的话语来表达谢意。比如“看你累得都出汗了,先别搬了,赶快喝点水”这种语言形式往往隐含着一种强烈的关怀,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舍不得”的含义,因此使用效果也是很强烈的,还可以瞬间拉近双方之间的距离,给人一种亲切感。 
4.致歉语
“当人们由于某种原因说出什么话或者做出什么事,或者该说的话没说,该做的事没做而冒犯了对方时,常常要向人道歉,以表示愿意承担责任和补救某种不当或无礼的言行”。在汉语文化中表达致歉的语言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直接道歉,明确表示歉意。 
比如“对不起”、“很抱歉”、“请你原谅”…… 
(2)解释说明原因并道歉。 
原因常常是表示自身不足或者无意之举。比如“我也是因为没有经验,对不起了”、“我不是故意的,不要生气啊” …… 
(3)承担责任,承认错误。 
比如“这件事情我负有最大的责任”、“都怪我了” …… 
(4)提够补偿。 
比如“没给你办成事,我请你吃饭吧。” 
(5)答应保证不再犯。 
比如“对不起,我以后不会再迟到了” …… 
致歉语是社交礼貌用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际交往中由于自己的问题,造成了别人的不快、损失甚至受伤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致歉语来向对方表达自己的歉意,以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然而需要说明的是,在汉语文化中,道歉语并不是那么频繁地被人们使用。例如在人前清嗓子、咳嗽、打喷嚏等人们就很少说对不起。另外,也很少出现长辈对晚辈、职位高的人向职位低的人致歉的情况。 
5.告别语
告别语就是用于在社交活动结束的时候,向对方表达自己将要离开,或双方将要分开时的社交礼貌用语[8]。 
中国人注重相互关切和贬己尊人的礼貌原则,这一原则在告别语中也深有体现。比如拜访人在告别时会说“你挺忙的,我就先不打扰了”、“你早点休息吧,我先告辞了”这一告别语充分彰显了说话人对别人的关心,同时也表明终止交谈或访问不是出于本人的意愿,而是因为其他的正当原因而不得已为之。 
有时,汉语告别语中也包.含着某.些道歉.语。如.“对不.起,打.扰您这.么长时.间”“.很抱歉.,浪费.您的时.间了。”这表达的都是为打扰了别人或占用了别人的时间而深表内疚,是中国人之间的相互关切之情。 
“慢走”是中国主人通常在客人离开时说的告别语,如果客人是朋友,客人也会礼貌地回答“请留步”,在临别之际,送行人往往还会加上一句“一路顺风”“请多保重”这样的告别语。这类的告别语充分体现了视朋友如亲人的一种叮咛,表达的也是相互关切之情。 
二、汉语中的社交社交礼貌用语问题、原因及策略
(一)使用汉语社交社交礼貌用语的问题分析
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日益增强,国际上逐渐掀起一阵汉语热,来华学习汉语的国人与外国人也日益增多。国人与外国人在中国学习汉语进行跨文化交际时,不可避.免地要.用到汉.语社交.礼貌用.语。但.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交礼貌.用语存.在着众.多的个.性差异.,因而.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具有.与汉语.不同文.化背景.的国人.与外国.人在其.母语文.化的影.响下,往往在使用社交礼貌用语时令对方认为自己是不礼貌的、或者误解了对方的礼貌,产生了语用问题,从而严重影响了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为了保证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我们有必要对国人与外国人在使用汉语社交礼貌用语来进行跨文化交际时产生的问题原因有一个清晰、全面而深刻的认识,从而有利于帮助国人与外国人在实践中更好地克服因社交礼貌用语的跨文化语用问题而给交际带来的消极影响。 
(二)使用汉语社交社交礼貌用语的问题成因
来华外国人与国人缺乏对汉语文化的了解,不掌握其文化的言语规则,对于跨文化言语行为的实现,其表现形式必然带有中介语的特殊痕迹,极易导致语用问题的产生,从而在交际中表现出不礼貌。国人与外国人使用汉语社交礼貌用语时产生的语用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受母语负迁移的影响 
由于中国人和外国人受母语文化习俗和民族心理因素的影响,他们的思维方式、美学和价值观与汉族文化有很大的不同,所以他们对客观世界的理解是不一样的。中国人和外国人在使用社交礼貌用语表达时,会无意识地将自己的文化习惯和模式运用到他们学习的语言上。这种文化干扰最终导致跨文化交际的中断和失败。中国人和外国人在使用汉语社交礼貌用语时的错误:大部分错误来自于母语或者本民族语言的干扰。 
比如来自西方的在华国人与外国人,在称呼老师、长辈或者领导时仍按照本国民族的文化习惯和文化模式而直呼其名。然而这在对讲究礼仪和规矩的中国人来讲是极不礼貌的行为。 
来自美国的国人与外国人用汉语与人打招呼时,常常会说:“你好吗?”她的一个简单的招呼语得到的确是一连串的回答,甚至还会有人站在那儿跟她聊一会儿,这使他感到很困惑。因为在英语中“你好吗?”是一句很普通的礼貌问候语,而在汉民族的言语习惯里并不把这句话当作问候语来接受,而是把它当作问候或者聊天的开头。 
(2)不了解中国文化和汉语社交礼貌用语的特点 
汉语作为.来华外.国人的.第二语.言,他.们在学.习和使.用汉语.时还缺.乏对中.国文化.的深入.了解。.国人与.外国人.更没有.对汉语.社交礼.貌用语.的特点.进行系.统的总.结,缺.乏辨别.语言的.能力。例如,中国人对一国人与外国人打招呼寒暄“你吃过了吗”,不了解中国文化和中国社会礼貌特点的国人和外国人,把它看作是一个真正的问题,不知道对方是否会邀请自己吃饭。在如实回答“不”之后,对方微笑着离开了。中国人和外国人把对方误认为是不礼貌的。就像这样的例子,中国人说:“你要去哪里?”外国人都不明白这个问题:我去哪里告诉你为什么?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表达礼貌的方式或习惯不尽相同,但人们总习惯于用自己的说话方式来解释对方的话语,这就很可能对对方的礼貌话语做出错误的推论。 
(三)预防和消除汉语社交社交礼貌用语问题策略
(1)了解汉语社交礼貌用语产生的文化背景和汉语社交礼貌用语的特点 
汉语社交礼貌用语的特点和表达习惯在本民族看来是理所当然的。而对国人与外国人而言,因为缺乏对汉语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对汉语社交礼貌用语系统的总结,往往在交际时出现语用失误,而使交际中断以致失败。汉语社交礼貌用语不是孤立存在的,它的产生和存在具有一定的文化背景。汉语社交礼貌用语经过几千年的积淀与发展也形成了它固有的、被约定俗成的特点。国人与外国人也只有了解了汉语社交礼貌用语产生的文化背景、总结汉语社交礼貌用语的特点,同时自觉并灵活地运用汉语社交礼貌用语的固有模式,才能从根本上减少并消除国人与外国人在使用汉语社交礼貌用语时的问题,从而保证跨文化交际的顺利成功。 
(2)要克服跨文化交际中语言负向迁移的影响
我们已了解语言迁移是由于“具有不同文化的国人与外国人在跨文化交际时对文化背景、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差异缺乏认识,常常理所当然地以本民族文化的规范为标准来衡量别人的言语行为的现象”。国人与外国人将其母语的语意或结构不恰当地迁移到目的语上的语言负迁移现象必然会造成交际的失败。国人与外国人应自觉对比其母语与汉语的不同,尤其是在社交礼貌用语的表达上,自觉克服因语言负迁移而带来的影响,尊重汉民族文化习惯、尽可能合乎汉语的礼貌原则[15]。 
(3)要入境随俗,符合汉民族文化习惯 
国人与外国人在使用汉语社交礼貌用语时,应尽可能遵守汉语的语用原则,尊重汉民族的文化习惯,“入门问禁,入国问俗”,避免语用失误。比如国人与外国人在见到中国老师或者长辈时,自觉按照汉语习惯称呼他们“王老师”、“李叔叔”;在与朋友寒暄打招呼时试着按照汉语的习惯“你去哪呢”“吃过了吧”;在朋友拜访告别时也试着道一句“慢走”……总之,国人与外国人应自觉摆脱自身的文化习惯和本民族的交往习俗,做到入乡随俗,尊重汉语的语用习惯,采用汉语的礼貌语用原则。国人与外国人要真正将汉语的文化习俗融会贯通到自己的语言当中,服从入乡随俗的社会制约,处处以汉语礼貌原则为准绳,少出现或不出现社交礼貌用语方面的失误。 
礼貌是一种社会现象,具有普遍性。我们已知道不同文化、民族之间礼貌的表达方式是不同的。各民族礼貌语言存在巨大差异。而这种文化差异又往往构成文化交际的障碍。因此,国人与外国人只有深入到汉语文化背景的深层中去,才能在跨文化交际中避免语用失误而建立起稳定、良好的人际关系。礼貌语在日常交际中是十分频繁的,我们应该巧妙恰当的运用它们,避免交际中的不愉快或尴尬。汉语社交礼貌用语的失误折射出我们现在对汉语社交礼貌用语中的问题和薄弱环节。
 
三、汉语社交社交礼貌用语产生的文化背景及其新发展
(一)汉语社交社交礼貌用语产生的文化背景
1.集体价值至上的文化观念
 汉民族文化注重群体的需要、目标与荣誉,倡导个体对集体的责任与义务,强调相互依赖、和谐融洽的亲密关系。也就是说汉民族强调集体价值至上的文化观念。汉文化以群体依存为特征,注重人的相互关切和自谦尊人,强调情.感交流.和相互.关心[9]。.它的一.个明显.特征是.强调人.际关系.和人的.社会性.的和谐.,强调.社会群.体对个.人的约.束,强.调群体.的作用.而不突.出个人.和个体.。这一.价值体.现在语.言的使.用上,中国人往往采取贬己尊人的表达方式以体现礼貌。正因如此,汉语称呼语常用亲属称谓来称呼非亲属的谈话者;寒暄语中也常以对方的隐私作为问候的内容,因为强调集体作用,故而人们感觉不到有什么可隐瞒之事;以婚姻、年龄、个人收入等作为话题,是关心他人和热情的表现,目的是连.接情感.和亲密.的人际.关系,.而在告.别中随.处可见.的对他.人的关.心是集.体价值.观至上.的文化.观念的影响。 
2.注重伦理观念
汉民族文化注重伦理观念。所谓伦,它指的是社会等级的秩序,也就是我们通常指的世世代代的辈分;理,便指这种等级次序所遵循的规律。在中国文化中,伦理观念支配下的礼貌准则和道德关系是“上下有义,贵贱有分,长幼有序”。这种伦理观念.在汉语.礼貌称.呼语中.表现得.极为明.显[10]。汉.语礼貌.称呼语.是一种.非对等.式的称呼系统,有着严密的等级身份制度。在这种“上下有义,贵贱有分,长幼有序”的伦理观念影响下,中国人在称呼年长者或辈分职位高的人时,都习惯用敬称,很少出现直呼其名的现象[11]。 
3.儒家文化的深远影响
汉语社交礼貌用语体现了中国人在社会人际交往中的礼貌和礼貌以及文雅的文化心态。它也是儒家礼仪文化传统的体现。儒家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影响。它始终以谦虚的君子为榜样,以儒家的“明哲保身、以屈求伸”哲学为生活原则[12]。中国的“礼”是中国儒家思想在言语交际中的体现,它主张“温、良、恭、俭、让”,推崇“与人为善,先人后己”。汉语社交礼貌用语更侧重于表现自我的恭敬与谦卑。
除此之外,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比较含蓄委婉,在语言表达中也是尽量避免直截了当而是采用迂回的表达方法。这种含蓄委婉的思维模式在汉语感谢语和告别语中表现得最为明显。这些文化因素最终形成了汉语社交礼貌用语“贬己尊人,上下有义、贵贱有分、长幼有序,委婉含蓄,求同一致”等特点。 
社交礼貌用语的文化内涵是丰厚的,它从一个侧面体现了汉民族作为文明古国的礼仪风范。汉语社交礼貌用语一方面在汉民族文化背景的制约下继承和保持着中华民族悠久的汉语礼貌传统,另一方面也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而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与发展。 
(二)近年来汉语社交礼貌用语的新发展 
近年来,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与西方文化的深入影响,汉语社交礼貌用语也出现了一些新变化。 
在称呼语中,传统的中国人会讲究“长幼尊卑贵贱”,是一种非对等式的称呼类型。而在西方国家,在称呼对方时不论对方的年龄辈分与地位,更倾向于直呼其名。这种对等式的称呼类型,是平等社会关系的标志。近年来,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中国人在称呼语中也会用直呼其名的方式,亲近的人之间更是普遍。在某些情况下,直呼其名并不被别人看作不礼貌。
在寒暄语中,中国人也越来越尊重对方的隐私。不是特别亲密的人之间在进行寒暄交流时也一般不问及对方的健康情况或收入情况等。而且“你好”、“早啊”这样的寒暄语也在逐渐取代“你吃过了没”、“你上哪儿呢”。 
对于感谢语,我们知道按照中国的文化传统,我们对.理所当.然的服.务一般.不致谢.,特别.是亲属.或家庭.成员之.间,越.是亲近.的人越.不讲客.气。然而,西方人使用“谢谢”的频率却要普遍得多,既使是家庭成员或恋人之间也不例外。在这种文化的影响下,中国人在受人之惠时也学会了用“谢谢”;面对表扬或赞美时,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也试着对“谢谢”来欣然接受。当前,中国人使用“谢谢”的趋势在不断地增长。 
与感谢语相似的是致歉语的使用频率也在不断地上升。现在朋友之间、亲人之间,甚至上级对下级都学会了频繁使用致歉语“对不起” “打扰了” “不好意思”……尽管有时冒犯的行为并不严重。 
民族的文化特征虽具稳定性,但又不是永恒不变的。汉语社交礼貌用语的新发展体现了我们民族与时俱进的风尚。我们在理解汉语社交礼貌用语新变化的同时, 要对这些新兴的社交礼貌用语有选择地使用,将这些当今常用的礼貌语组合于自己的言语中,从而创造出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崭新的具有时代风貌的社交礼貌用语[13]。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为中华民族的团结奋斗构筑起友善、宽松、和谐的人际氛围。
 
四、结  语
我们知道,礼貌是一种常见的社会现象。然而,不同的文化和民族有不同的礼仪。中国社交礼貌用语与其他民族有很大的不同。这些差异反映了中国文化的独特特征。因此,只有通过给予中国人和外国人的价值来了解中国文化,了解他们在中国社会中使用的礼貌用语的类型和原因,并有意识地预防和消除这些错误,才能保证中国人和外国人对中国社交用语文化的认同。尽量避免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建立稳定、良好的人际关系。
 
参考文献
 
[1]熊经浴. 现代文明礼貌用语手册[M]. 金盾出版社, 2012.
[2]郑桂芬. 生活中的惯用语.[M].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2014.
[3]海波. 汉语礼貌表达方式的性别语言差异性调查与研究[D]. 上海师范大学, 2015.
[4]华云龙. 在社交礼仪中注意体态语[J]. 关爱明天, 2014(7).
[5]李晶. 社交称谓语的礼貌功能[J]. 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 2015(5):74-76.
[6]陈凯丽. 礼仪方面的社交语用失误对策[J]. 青年时代, 2015(10):110-110.
[7]王俊. 从社交指示语的应用看礼貌的相对性[J]. 科技视界, 2014(21):50-50.
[8]曾兰燕. 日常交往中汉语礼貌用语的应用研究[J]. 现代商贸工业, 2017(24):174-175.
[9]姜丽丽. 古今汉语称谓语的礼貌表达及社会文化内涵[J]. 青年与社会, 2014(19):285-286.
[10]张宇. 从礼貌的角度谈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研究[J]. 山海经, 2016(8).
[11]蒋诗颖, 孙飞凤. 汉语语境下不礼貌交际的人际关系管理理论解读[J]. 黑河学院学报, 2017, 8(2):199-200.
[12]崔有为, 张砾. 南疆高校维吾尔族大学生汉语礼貌用语语用能力调查研究——以塔里木大学为例[J].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5(5):10-11.
[13]周锦良. 汉语交际中叠连式不礼貌话语浅议[J].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4, 33(1):59-61.
[14]解芳, 杨婷婷. 礼貌原则视角下的汉语缓和语研究[J].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5, 32(12):20-22.
[15]程素娟. 浅谈交际语言中的用语文化[J].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5(2):52.
 
重要提示:转载本站信息须注明来源:985论文网,具体权责及声明请参阅网站声明。
阅读提示:请自行判断信息的真实性及观点的正误,本站概不负责。
jQuery右侧可隐藏在线QQ客服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