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985论文网
主要服务:硕士论文、论文发表、论文修改服务

艺术歌曲《青玉案》的艺术特点与演唱分析

来源:985论文网 添加时间:2020-05-18 14:51
摘要
中国古诗词有着悠久绚烂的历史成果,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更是生机勃勃,古诗词是我国文化传承中非常重要的内容,而当代作曲家通过为古诗词谱曲给古诗词插上了旋律的翅膀,使得歌曲中的古诗词在大众中更为广泛流传。
在当代的作曲家中敖昌群创作的《青玉案•元夕》,被他们仿佛来自久远年代又融入现代审美情绪的优美旋律所深深吸引,在了解歌词背后的故事时,更是被感动。《青玉案•元夕》作为古诗词艺术歌曲里的杰出代表,本文将通过对这首歌曲的诗词以及音乐的特征,对歌曲的旋律创作、和声、伴奏织体等音乐本体结合在一起进行分析和梳理,再通过声乐演唱者的角度,阐述古诗词艺术歌曲的表演方式和发声方法来展现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内涵和当代古诗词演唱的审美风格。
通过对具体有代表性作曲家的深入细致的研究,对作品能有更加深刻的把握,把对作品的理解和收获更好的服务于演唱,提高歌者自身艺术修养,推动和促进人们对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兴趣与关注。
 
关键词:敖昌群;青玉案•元夕;辛弃疾;  
 
一:作品与作者简介:
(一)《青玉案•元夕》简介
《青玉案•元夕》为宋代大词人辛弃疾的作品。这首词作于公元1174年或1175年(南宋淳熙元年或二年)。当时,强敌压境,国势日衰,而南宋统治阶级却不思恢复,偏安江左,沉湎于歌舞享乐,以粉饰太平。洞察形势的辛弃疾,欲补天穹,却恨无路请缨。他满腹的激情、哀伤、怨恨,交织成了这幅元夕求索图。
这首词作于宋淳熙元年或二年。当时,强敌压境,国势日衰,而南宋统治阶级却不思恢复,偏安江左,沉湎于歌舞享乐,以粉饰太平。洞察形势的辛弃疾,欲补天穹,却恨无路请缨。他满腹的激情、哀伤、怨恨,交织成了这幅元夕求索图。国难当头,朝廷只顾偷安,人们也都“笑语盈盈”,有谁在为风雨飘摇中的国家忧虑?作者寻找着知音。那个不在“蛾儿雪柳”之众、却独立在灯火阑珊处,不同凡俗、自甘寂寞的人,正是作者所追慕的对象。在这首词中,诗人寄托了他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既有“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卞州”([宋]林升《题临安邸》)的谴责,又有杜牧诗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泊秦淮》 )的忧虑,更有“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痛苦。辛弃疾是宋代的一个文能治国,武可杀敌的人才!
此词从极力渲染元宵节绚丽多彩的热闹场面入手,反衬出一个孤高淡泊、超群拔俗、不同于金翠脂粉的女性形象,寄托着作者政治失意后,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品格。全词采用对比手法,上片极写花灯耀眼、乐声盈耳的元夕盛况,下片着意描写主人公在好女如云之中寻觅一位立于灯火零落处的孤高女子,构思精妙,语言精致,含蓄婉转,余味无穷。
(二)辛弃疾的生平简介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辛弃疾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著有《美芹十论》、《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开禧北伐前后,相继被起用为绍兴知府、镇江知府、枢密都承旨等职。开禧三年(1207年),辛弃疾病逝,年六十八。后赠少师,谥号“忠敏”。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他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辛弃疾所处的时代背景及他的人生经历,主要经历了这三个时期:宦海浮沉时期(1162-1181 )、东山再起时期(1181-1203)、暮年时期(1203-1207),其各个时期的不同处境心情对其词创作的内容及其艺术表现上的具体影响。
辛弃疾被称为“眼光有棱,足以映照一世之豪;背脚有负,足以载荷四国之重”南宋朝廷并没有给他施展雄才大略的机会。不过坎坷人生际遇却造就其词,使其受人生遭遇的感发而激而为词。范开在《稼轩词序》中提到他“意不在于作词,而其气之所充,蓄之所发,词自不能不尔也。屡遭贬滴的仕途,投闲置散的生涯,幽思激愤的处境成为他创作的重要来源;坎坷的人生经历,报国无门、郁郁不得志的悲愤成就了他独特的词风,使他成为南宋最杰出的爱国词人。本文即从辛弃疾所处的时代背景及他的人生经历,就其人生的三个时期。
(1)宦海浮沉时期(1162-1181 )
这一时期从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辛弃疾献俘南归开始,到淳熙八年罢职归带湖。这二十年间总的形势是宋、金之间的民族矛盾在一度尖锐后,通过签订“隆兴和议”逐步趋于缓和。但在南宋,阶级矛盾愈发激烈,其中较大的几次起事有“李金之变”、“姚明熬之变”、“赖文政之变”等,在这些年中,他可谓迁转频繁,宦游各地,席不暇暖,难于安下心来更好地筹划谋略,将地方整治得更好些。而且有时他连对地方的政务都没有决断权,左右受制,遭受谗言谤语,委屈遭贬。但词人在这样的境遇下,仍然心存报国济世之情,向皇帝奏进《关芹十论》与《九议》等文,为国家命运和民族中兴大胆进言。
他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抚使期间还严惩盗贼,勃奏黄茂才违法等等。在任湖南安抚使时,创办了一支二千五百人的飞虎军,雄镇江南。但是就在他为国为民谋利时,恶意的诽谤,莫须有的罪名接踵而来,使他如履薄冰。他向皇帝诉说他的苦衷:“臣生平刚拙自信,年来不为众人所容,顾恐言未脱口而祸不旋踵”。在这样的情势下词人不得不时而热血沸腾,时而谨小慎微;时而慷慨激昂,时而摧刚为柔。而这一时势与情怀也必然影响其词创作。
(2)东山再起时期(1181-1203)
从淳熙八年(1181)十一月被罢官,到嘉泰三年(1203)夏起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前的二十余年,辛弃疾基本上是在投闲置散中度过的。其中只1192年春赴福建提点刑狱任,同年秋摄闽帅,而冬即被召。次年,迁太府卿,秋又知福州,兼福建安抚使。然1194年秋又被罢职,主管建宁府武夷山冲佑观。1195年十月被革职,此后即隐居瓢泉,其间虽时曾复职奉祠,然终是投闲置散,隐居度日。综观这一时期,词人大抵是在罢官闲居的投闲置散中度过的。    
词人这一时期所作词,数量大大超过了前二十年,在题材和风格上较前也更加丰富多样。在这些作品中,我们不仅读到他不甘沉沦,希望东山再起的雄心,也读到了淡泊致远、厌倦官场的避世思想,二者交融,揉杂难分。难能可贵的是,他虽久居山林,壮志未酬,但和其他人“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独善其身不同,辛弃疾越是被迫闲居,其历史责任感的使命意识越强烈,这在他的词作中有深刻的反映。
(3)暮年时期(1203-1207)
嘉泰三年(1203 ),辛弃疾六十四岁,朝廷起用他为浙江东路安抚使。次年,改任镇江知府。一年后,被撤职。开禧二年(1206)春,朝廷再次起用他知隆兴府、两浙东路安抚使,他上疏推驰。五月,宋廷北伐,大败。开禧三年秋,朝廷再次起用辛弃疾支撑危局,任命他为枢密院都承旨。当诏命到铅山时,他已病重,上章请辞。九月十日,词人带着忧愤的心清离开了人世,这四罕城黔报生命历程的最后一个阶段,也是他词创作的尾声。所作词虽仅二十多首,却别具一格,是词人暮年的政治事业与人生道路在艺术上的形象表现。这些作品的思想内容以及风格的变化,与他这几年的政治处境的变迁、思想情绪的起伏是完全一致的。    
归隐已久的辛弃疾之所以在垂暮之年再被起用,是统治者为了张大其伐金的声势而故意拉拢的。此时辛弃疾虽然早已看透南宋统治者的卑鄙无能与腐朽,不再对他们寄予振兴国家的期望,但毕竞朝廷决意北伐,他苦盼的夙愿终于有了付诸实施的可能,因此还是勉力复出。不料,事竞无成,仍免不了被罢哀怨而归,不由得心灰意懒,贵恨而终。这时期的辛词风格,也由开始的昂扬向上转为低沉,内容充满着更为深刻的矛盾和痛苦。
(三)敖昌群的简介及艺术歌曲创作概述
《青玉案•元夕》这首作品是由当代作曲家敖昌群先生创作,是目前国内高等院校的优秀教学曲目和音乐会中常被演唱的曲目,是当代古诗词艺术歌曲代表性的优秀作品。敖昌群,四川乐山人,1950年的2月出生,毕业于四川音乐学院,主攻作曲这一专业;头顶众多的荣誉头衔,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省音乐家协会主席、四川省文联副主席、中国音协《音乐创作》编委等。    
他谱写了众多的音乐作品,且给几十部舞剧、影视剧及话剧等谱曲。有影响作品是:管弦乐《羌山风情》,歌曲《我爱你,中华》、《妈妈格桑拉》,交响乐《汉川》。钢琴组曲《童年》,钢琴及小提琴奏鸣曲《B小调奏鸣曲》,管弦乐套曲《康巴音诗》,《第一圆号奏鸣曲》,电视乐曲《飞越四川》、《沪沽湖》,电影乐曲《血魂》,电视剧音乐《和平年代》,话剧乐曲《空港故事》,舞剧乐曲《深宫啼泪》,合唱《太阳之歌》等。1993年,他作为访问学者的身份赴美国密歇根大学音乐学院访学一年。这些作品在全国、全省重大比赛中多次获奖,许多作品在全国多家音乐刊物上发表。
最为印象深刻的是《我爱你,中华》这首歌曲,1984年的一天,即将去参加全国电视歌手大奖赛的四川音乐学院歌手范竞马,急匆匆地找到该院的青年作曲家敖昌群。原来,比赛需要演唱一首新创作的歌曲,范竞马正为此事而犯愁。敖昌群答应了范竞马的请求,开始在词刊中浏览起来,寻觅着灵感的火花。突然,一首诗作吸引了他的视线,那是诗人苏阿芒的《我爱你,中华》。他一下子就被这首构思新颖、词句凝练、激情澎湃的诗歌所吸引,渐渐地,一句句深情的曲调在敖昌群的心潮中编织成形,没过几天,一首大气回旋的歌曲就创作完成.   
这是一首短小精悍、艺术感染力很强的爱国颂歌。歌词虽只有八行的刁诗,却有着音乐的韵律和节奏感,主题深刻而鲜明。而作曲家的谱曲可谓与原诗珠联璧合,他抓住歌词的特点,以优美和富于色彩的旋律赋予了这首诗以新的血液与生命,无论是结构韵律、曲调节奏还是情感境界,都与原诗浑然一体、相得益彰。如今,这首歌早已红遍了大江南北,每当听到这首歌,人们的心头总会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种深深的眷恋,而从海外归国的歌唱家们也喜欢演唱这首歌曲,来表达他们对祖国母亲经年不变的忠诚与热爱。    
其实,敖昌群的优秀作品又何止这一首, 身材高大、相貌堂堂的敖昌群,浓眉下一双锐利而专注的目光炯炯有神。他早年毕业于四川音乐学院作曲系,1993年以访问学者的身份赴美国密歇根大学音乐学院一年,2002年任四川音乐学院院长,在他任职期间,先后培养出了李云迪、宁峰等杰出的青年音乐家。在繁忙的教务工作之余,敖昌群还创作了不少音乐作品,比如管弦乐套曲《康巴音诗》、交响序曲《纪念》、歌曲《妈妈格桑拉》、无伴奏合唱《神奇的沪沽湖》等。面对公众的赞誉,他谦虚地表示自己应该只能算是一个业余作曲家,因为他的本职工作是教书,创作全都是利用业余的时间:“教学和行政工作任务太重不什么时候我能够一心一意地作曲呢?”现在,敖昌群的这个愿望终于实现乙前几年,他因年龄原因退居二线,离开了担任多年的四川音乐学院院长一职,现任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和四川省音乐家协会主席。    
纵观敖昌群的音乐作品,它们无不透露出一种特殊的情结,那就是他与藏、羌等少数民族地区的山水、风情的难解之缘,因为那儿曾是他生活、工作过的地丸敖昌群的作品旋律根植于中华民族丰饶多彩的土壤,在传统基础上又根据所写题材的不同进行大胆的探索与创新,曲调优美,变幻丰富,始终洋溢着浓浓的爱国之情。听众们评赞说,初听敖昌群,能听出大气、听出尊严、听出抱负;复听敖昌群,能听出矜持、听出自省、听出疾风劲草、听出大爱无言;再听敖昌群,能听出质朴、听出纯粹、听出天涯共此时听出一片丹心照汗青……
 
二、艺术歌曲《青玉案•元夕》音乐分析
(一)歌词赏析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属于宋代作家辛弃疾写作的《青玉案•元夕》。辛弃疾,原字“坦夫”后改为“幼安”,号稼轩,山东济南人,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这首词写在宋淳熙元年,当时敌人入侵,国家形势日益衰败,南宋朝廷却偏安江左,整日沉迷于歌舞,只顾寻欢作乐,大敌当前的辛弃疾却报国无门,他带着满腔的激情与怨恨写下了这首词。    
词的上阕以描绘元宵夜景为主。东风拂过,无数的灯笼随风摇曳,元宵夜里的烟火不停地冲向空中,如同流星雨那般落到了人间,城内灯火通明,好似东风刹那间将千万棵树的繁花吹开了,十分热闹,让人目不暇接。王公贵族们也纷纷带着家属来大街上赏灯,香车宝马在人来人往的马路上穿梭着。凤箫那美妙的音响到处弥漫着,天空里高高挂起的明月,发出闪闪荧光。在这繁华的夜晚里,鱼形以及龙形的彩灯在大街上舞动着,犹如举国同庆一般。词的下闺依旧在写“元夕”的热闹,不同的是上闺写整体的场景,下阕写细节,通过借助一个特定人物来进行情感的体现。元宵节观赏彩灯的美女们,头戴精美的彩饰,衣着光鲜,经过的地方,飘过一阵阵的香气,这一句属于对上阔“宝马雕车香满路”的添加描绘。天空中飘洒落下的礼花,在未掉落之时,早己灭掉消散,千百次的苦苦寻找,终于在灯火阑珊处遇到了她。    
全词在上阕中花费了众多的笔墨描绘元夕的喧哗氛围,词的末尾却陡然一转在清冷的氛围里结束,如此一来,与前面的热闹构成了明显而又具体的对比。这一对比既体现在了词的境界上,也刻画出了人物特点。在笔者看来,本词描绘了正是一位卓尔不群,渴求承认,却被社会排挤的一个形象,与当时的辛弃疾不谋而合。
(二)音乐分析:旋律、节奏、伴奏织体、曲式分析
《青玉案•元夕》是带前奏的双主题单二部曲式,全曲共45小节,慢板速度,a小调,中间有向C大调的短暂离调。音乐悠扬柔美,织体简单清晰。    
前奏共11个小节,结构为4+3+2+2,前面4个小节又可分为2+2,三声部复调织体,高声部采用4度和2度的核心音调旋律上行,低声部反向呼应,中声部加厚织体,主和弦和声,导和弦起过渡作用,两部分的第一小节后两拍反向进行第三四小节低声部八度加重。第二部分的3个小节又可分为1+2的结构,前两节并列重复,第二小节在第一小节基础上补充扩大,和声冲破主调,走向六级和七级,丰富和声色彩性,但不脱离主调,高声部旋律与第一部分形成对比。第三部分为1+1的八度上行并列模进,材料来源于第二部分,下四度模进,和声简明清晰,调性明确,最后两小节1+1重复,旋律反向上行,分解和弦加柱式和弦织体,和声平稳于主和弦,为主题进入作铺垫。
 
紧接着从第12小节开始进入了A段主题,由A+A的两个平行乐段组成,旋律发展多采用变奏形式,每一个乐段分为两个变化发展的平行乐句。a小调为主,中间a乐句的后两小节转入C大调,音乐色彩转向光明,但马上又回归柔美的小调。主题核心音调为分解和弦骨干,加入过度性音级,节奏以极具动力性的切分节奏开始,波浪型的旋律线条与歌词完美结合。钢琴分解和弦的伴奏织体,更加增强了音乐的流动性。和声主属稳定进行,增加音乐的陈述性。独唱部分使用极具动力的切分节奏,动机呈现片段化,从第17-22小节开始了第一次变奏,第20小节变奏开始扩大,伴奏的音型也开始从琶音变成了节奏规整的柱式和弦,钢琴的力度也开始递增,22小节渐渐开始变弱。第23-26小节开始第二次变奏,22小节右手织体加厚,左手留出两拍空拍,为了深化情绪。第28-32小节,开始第三次变奏,左手伴奏节奏平稳,力度逐渐加强,32小节右手的连续和弦转位为高潮做了推进。
  
从第33小节开始进入B段主题,由B+B两个乐段组成,每个乐段可分为1+1+2,采用分裂加综合的结构形式,动机旋律简易,节奏单调,由二分音符以及八分音符组合而成,线条先是下行级进,然后反向五度大跳,具有一定程度的反转,它还在主题1核心音调的基础上扩大了音程的距离。和声属于以主和弦以及下属和弦展开作为主体。伴奏节律更为紧凑,转变成持续十六分音符的分解和弦跑动,乐曲到了制高点,主题进一步加深。谱例:
 
在第3 7-44小节中,主题再次出现,第39小节旋律部分的歌词节奏发生了变化,从原有的一个八分音符对一个字,变成了两个八分音符对一个字,语速被减慢,全曲也逐渐走向终止,而全曲最后的终止和弦并没有如以往以弱结束,而是以中强结束,与整首诗的绚丽烟花画面背景有了吻合。谱例: 
 
三、比较《青玉案•元夕》演唱风格的异同
(一)民族唱法分析
民族唱法属于本土唱法,在我国经历了两千年的传承,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民族唱法为顺应时代发展做出多次改变,其内在具备一定的艺术性以及观赏性。民族唱法是在民间音乐的基础上所研发出来的一种科学、合理的歌唱方法,其中有诸多戏曲艺术的身影,演唱时训究字正腔圆,声音僚亮,讲究穿透力,这主要源自于非掩盖式唱法理念,不经过后咽壁,直接打出,由此让声音质感增强。因此,民族唱法是在漫长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的,并且在发展过程中又与美声唱法互相融合,以此形成了专业胜较强,又具备民族特色的民族唱法。
民族唱法因是传统唱法的缘故,其中掺杂了道家思想,气沉丹田,理气,同时在歌唱时还需要有头顶虚空,全凭腰力,两肩放松的理念。并且在多年的发展中,民族唱法总结出对气息的运用,如何偷气、换气等相关技术理念,另外对于咬字方面也十分注意。    
《青玉案•元夕》的开头是以中强力度进入,上阔主要为叙述交代背景,描绘景象,这个时候需要歌者在表演上气息平稳,方位一致。在“一夜鱼龙舞”里面,有了整支曲子的首个最高音,情绪向前推动,但音量不要过大,控制住气息,随后一个大跳又渐渐回复了过来。下阔开始依然在描绘长安的繁荣景象,直到出现了两句“蓦然回首,蓦然回首”,随着伴奏的和弦加强,语气也要变强,表达出作者的一种期盼之情。这个时候一定保持气息的流畅,为接下来的高潮奠定基础。又是两句“蓦然回首”关联起来,中间尽量不要换气,情绪跟随伴奏的起伏,声音依然保持位置的统一。这时稍带一点欣喜演唱“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处”字做一个由弱到强的处理,将情绪推到最高潮,“蓦然回首,蓦然回首”表现出作者仿佛在一片黑暗中看到了希望,最终意绪渐渐落回,“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灯火阑珊处”,速度逐渐减慢,最后的“处”做一个由强渐弱,情绪里带着一点迟疑有希望有光明的状态。
(二)流行唱法分析
流行演唱也就是当下比较流行的歌曲,流行歌曲在进行演唱的过程中,风格较为随意,而且非常自然。流行唱法,具有较强的商业性与娱乐性。技巧方而,流行唱法更加突出嗓音的自然状态,通常配合麦克风与其他音响设备,和声,乐队等。流行唱法具有较强的感染性与即兴性,能在短时间内配合伴奏点燃全场,带动氛围。观众也可配合演唱与其产生共鸣,也使得该唱法更加贴近大众,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流行唱法在演唱过程中气息配合情绪,或急促或平缓,使感情自然流露。咬字方而,即兴能力强并且根据歌曲对于咬字的要求更加多样,有不少方言流行歌曲采用方言叶字来增添情感韵味。    
演唱风格方而,流行唱法源于欧洲,流行发扬于美国,逐渐演变成爵十、乡村、摇滚、嘻哈、民谣、布鲁斯等音乐形态。同时,创作形态更加娱乐化和商业化,对于情感的塑造大于人物的塑造,多为爱情,亲情,励志等题材。对于欣赏环境而言,流行唱法具有较强的渲染性与互动性,观众可以与演唱者进行合唱,有时演唱者还会递下麦克风让观众进行一两句演唱。
《青玉案 • 元夕》,演唱者沙宝亮,沙宝亮的喉下和下胸腔的共鸣比例更大,音色更宽广有力,符合男歌手音色雄性化的审美期待。是个有品味,有底蕴,有艺术气息的歌手。歌声细腻,真假音转换行云流水,层次感强,直达人心。在唱这首歌曲中没有煽情,无须哗众取宠,只有宠辱不惊淡淡的微笑。开始弹唱后更是出人意料, 
这首词的上片写元宵灯火,非常美。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南宋时木有电,在这样灿烂的夜晚,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热闹欢乐的灯节,作者的心情似乎不为所动。下片引出千古名句“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因此这首词有时被划分为闺情词。不过我认同这首词不仅仅是闺情词,因为此词作于作者47岁,一位富有政治头脑和军事才能的才子快到知天命的年纪,不会仅仅停留在儿女情长,所以词的下片应是隐喻。
于是再次解语——呃,山有木兮木有枝,心向君兮君不知——词人所要表达的是他自己所期待的欢乐,只不过这种欢乐在现实中是没有的。沙宝亮先生便是用他的经历印证了辛弃疾词作中透出的精神,沧桑与沉淀,浇不灭进取和向上的火焰。生活虐我千百遍,我待生活如初恋。
古代的诗词拿来唱,再加上现代音乐,有不一样的感觉。沙宝亮的演唱加上曲子,体现了辛弃疾报国无门、不放弃希望、不与周围人同流合污以及他的爱国之心。辛弃疾一辈子都没有实现他的愿望,他更像是一个悲剧英雄。这首歌的曲调的就是这样有点悲壮和孤独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那站在灯火阑珊处的人何尝又不是辛弃疾自己本人的写照呢。他不受重用。文韬武略却施展不出来,忧愁惆怅,孤芳自赏。辛弃疾就像一个站在热闹地区中孤独的存在。而这首歌以摇滚的曲风而恰好表现了他内心的激涌。他想上战场,他想了却君王天下事 ,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沙宝亮先生就将他这种孤傲,不甘心表现的淋漓尽致。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 ,不绝如缕。
王国维先生的人生之三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辛弃疾先生却实大学问者也。沙宝亮先生也将此词此曲,此景诠释得极为好,极为恰当。
《青玉案•元夕》描绘了元宵节火树银花、张灯结彩、大街小巷欢喜热闹的场面。“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有一种寻到之后的惊喜。炫酷动感的摇滚使整首歌欢快有力,与词中所述并无不妥。
宋词在现代社会之所以不能盛行就是因为与现代人的思维方法相互违和,宋词美虽美,但是体会这份美的过程却相对的辛苦,不能给人带来愉悦的体验感受,因此就有了各式各样的宣扬古代诗词的方式,比如流行歌曲唱出来呀,以现代思维的解读啊,还有这种摇滚方式的改变呀等等,其实这些都是很好的艺术再加工,目的就是让人们喜闻乐见去接受古代的文化,并让这些文化能够时常的伴随在人们的生活当中。
《青玉案.元夕》以豪迈向上的格调,融入动感十足的摇滚,让我们容易接受和传承,更让经典咏流传。这首诗词是南宋诗人辛弃疾从渲染绚丽多彩的热闹场面入手,反衬出一个孤高淡泊,不同于金翠脂粉的女性形象,从而寄托出他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格。
(三)美声唱法分析
我们现在所说的美声唱法其实是来源于17世纪的意大利,随着歌剧的盛行这样的演唱方式也被称为歌剧唱法,在中国我们第一次认识美声唱法的时候我们翻译它为:"Bel canto"。在意大利语中它被解释为美丽的声音。所以我们就能看出在那个时期所追求的声音是一种和谐美妙的声音。当然今天我们也是这样追求的。所以我们才会努力探索美声唱法科学的发声体系来更好的歌唱。我们都知道美声唱法是主要会依靠横膜的腹部力量支撑气息的流动,从而结合声带的发声,最后达到声音和气息的拍合点使声音传远,我们总说我们的声音位置,声音的共鸣腔体,其实这些都是我们在发声的时候需要练习的技巧。需要在演唱不同歌曲的时候适当的调整。
美声唱法更注重声音的空间感和通道。也就是说声音通过胸腔鼻腔头腔传给观众,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少,而且需要把握好音区在各个环节中的比例,在演唱歌曲时需要注意的是五个意大利元音:"a  e  i  o u”的咬字和发音。对于中国歌来说,因为发音的不同我们更加要注意咬字的技巧和特点。
 
四、演唱《青玉案•元夕》的心得体会
(一)演唱《青玉案•元夕》时的咬字吐字归韵
如何以声乐表演形式传达其内涵,是演唱歌曲前的最后一步,也是演唱中最重要的一步。我国古代诗词艺术歌曲的曲子往往存在歌词精美、曲调悠长、内容深入等特征,所以在表演的时候,气息要有相当强的把控性及流动性,对咬文嚼字也有一定要求,同时,歌者还应根据歌曲的内容和风格,对气息的强弱进行适当的调整,做到让每一个乐句都表达饱满,舒畅,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意境和韵味。 
吐字、咬字作为声乐演唱中的重要元素。在进行声乐作品学习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发声技巧,还要把握咬字和吐字技巧,使得声乐演唱既具有情感色彩,又能够做到字正腔圆,完美地将歌曲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表现出来。   
动听的歌喉主要是由人体共鸣器官产生的。如果在声乐演唱的过程中咬字、吐字不能灵活地进行不同歌词部位的变化,则就很难达到运用共鸣器官美化声音的艺术效果。要想在声乐演唱过程中保持字正腔圆,促进美的演唱艺术效果实现,前提就是要把握好、运用好咬字、吐字技术。   
在演唱过程中熟练地运用中国传统五声调式。《青玉案•元夕》为a小调,虽是a小调,但我们从歌曲的伴奏和旋律中不难发现,里面处处有着五声调式的特性,如歌词的第一句旋律走向可看作为“612753",传统五声a微调式为“612356",由此,我们第一句的旋律可看作是加了变宫的羽调式,诸如此类还有许多,可见敖昌群己熟练的在西方的作曲技法里融进中国五声调式的特性。
(二)演唱《青玉案•元夕》的情感与技术的统一
《青玉案•元夕》中的结尾也有异曲同工之处,在上阔描写的如此繁华美景里,曲作者使用了分解和弦和规整节奏的柱式和弦,简单明了的伴奏体裁给了歌者和听者无限的空间遐想。而在词中本是相当安静的“蓦然回首”一句中,曲作者却是给了一连串的十六分音符的琶音,也将前半段的中强推向了强,让本己接近尾声的情绪得到了推动和释放,更加深刻的表现了辛弃疾壮志难酬的真实心态。
对诗词细腻的理解和精巧的处理。以古典诗词为歌词的古诗词艺术歌曲,在作曲时,需要更加地了解诗词的含义,并且能够有效地解决词同曲调的联系,同时达到诵读的音调感。而这些在作曲家敖昌群在作品里都很好地展现了。《青玉案•元夕》里的高潮部分也有此类特征,歌词“那人却在灯火阑处”表达的是作者在寻觅之苦中所流露的欣喜之情,虽有感伤,但这意外的惊喜己然打破了原有的情绪,歌曲的伴奏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以两个二分音符的柱式和弦开始,结尾用了一连串的十六音符的下行琶音,完美地营造出了作者由悲到喜的心里状态。    
以上演唱《青玉案•元夕》的新的体会中领略作词家词辛弃疾,作曲家敖昌群先生的独特的创作魅力,这些特征让笔者有了新的感悟。歌曲里的那些打破常规之处,让歌者和听者能更加清楚地理解作品,并能为这些不同之处在演唱中作出一些理性的安排。相对于常规的一些歌曲,歌者很容易只理解到歌词的表面含义,情绪也仅仅跟随着伴奏的强弱,并没有太多的思考,而这首却是恰恰相反,给予了歌者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也许这也正是这首歌曲的精彩与魅力所在。
 
五、结论
在中国传统文化这片浩瀚星空里,古诗词艺术歌曲这颗璀璨明珠是极具耀眼和风韵的一颗。    
笔者所选的其中一首《青玉案•元夕》,歌词是一首著名的宋词,宋代大词人辛弃疾更是北宋时期著名的大文豪,其作品代表着宋词的高度繁荣,创作风格更是独树一帜,这首作品正是他作为豪放派的婉约之作,兼具了其创作风格中的豪放和婉约两种特性。笔者从辛弃疾众多宋词作品中选择这一首作为研究对象,也是因为词的字里行间透露着作者对待感情的专一和长情。这是当下社会所应当提倡的主流价值观,值得现代人去学习。作曲家敖昌群选取这首词为创作源泉,加以自身对词作的独特理解,用优美婉转的曲调对词作进行了二度延伸创作,谱写出了一段段感人至深的动人旋律,成为了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杰出代表。这首歌曲本身存在着极高的文艺价值,故笔者选择这首歌曲作为研究对象,着重探究其艺术特征、演唱分析以及对古典文化的传承。    
本文通过翻阅了大量文学典籍、古诗词文献。探究了解包括辛弃疾的宋词在内的一系列宋词作品,并对宋词本身有了一个整体的了解。在对宋词特征有了一定认识后,我聚焦所要研究的这首作品,根据宋词的写作特点研习它的诵读规律,着重把握作品的古典韵律美。 聆听和学习演唱了包括这首作品在内的古诗词艺术歌曲。从演唱风格上对相关艺术歌曲有了整体的把握,加之自身所学的演唱技巧,使演唱技巧与风格韵律相结合,从而能够正确演绎这首作品。 深度分析宋词各取,是全面把握作品的关键,做好文化传承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孙崇恩 、刘德仕 、李福仁编《辛弃疾研究论文集》.中国文筑出版公司 ,【M】1993年2月
【2】刘扬忠《辛弃疾词心探微》.齐鲁书社出版发行,【M】1990年2月
【3】陈缨、欧阳蓓蓓、王琦编《声乐语言的表达与审美研究》.中国书籍出版社,【M】2014年3月
【4】付虹莉《宏观视野下的民族声乐研究》.中国纺织出版社出版行发行,【M】2018年5月
【5】马愔《民族、通俗与美声三种唱法的融合发展与应用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行,【M】2018年1月
【6】徐敦广《民族声乐学》.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音乐出版社,【M】2015年5月
【7】王志力、刘斌《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演绎与融合》.中国纺织出版社,【M】2018年9月
【8】王国维编, 黄霖等导读.《人间词话》.上海古籍出版社, 【M】2003年
【9】王旭晓.美学原理.上海人民出版社, 【M】2000年
【10】梁令娴, 艺蘅馆词选.广东人民出版社, 【M】1983年
【11】俞平伯.唐宋词选释.人民文学出版社, 【M】2005年
【12】徐北文, 石万鹏.二安词选:李清照、辛弃疾词评注济南出版社, 【M】1994年
【13】唐圭璋.唐宋词鉴赏辞典.江苏古籍出版社, 【M】1986年
【14】朱光潜.谈美书简.吉林大学出版社, 【M】2011年
【15】尹咏梅, 秦群星.诗歌的美学特征及翻译原则【J】.文学教育, 2006 (8) .
重要提示:转载本站信息须注明来源:985论文网,具体权责及声明请参阅网站声明。
阅读提示:请自行判断信息的真实性及观点的正误,本站概不负责。
jQuery右侧可隐藏在线QQ客服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