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985论文网
主要服务:硕士论文、论文发表、论文修改服务

苏州昆剧传习所市场化发展探究-985毕业论文网

来源:985论文网 添加时间:2019-12-20 12:51

摘    要: 苏州昆剧传习所始创于20世纪初, 致力于昆剧工作的挖掘、抢救、传承、保护工作对昆剧剧种的保存和继承具有决定性作用, 而该机构若要长期良性发展运作, 必须在研究艺术以外面对市场、打开市场、发展市场, 故其市场化实为必不可少之环节, 进而探寻其可持续发展之道。

  关键词: 苏州昆剧传习所; 市场化分析; 传统;

  自明代形成至今600余年, 昆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 2001年入选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后更是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苏州作为昆剧艺术之滥觞, 对昆剧艺术的抢救、保护、传承、发展工作一直给予高度重视。社会发展已将昆剧置于全新环境中, 在各种因素影响下, 昆剧传习所如何立足市场并推广开来, 又不改其初衷, 成为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苏州昆剧传习所简介

  (一) 背景简介

  自中国戏曲史上的“花雅之争”开始, 昆剧逐渐式微。1921年, 苏沪两地开明士绅均扼腕昆剧艺术消亡, 发起创办昆剧科班, 招收清贫子弟为学员, 提供膳宿, 以昆剧保存社名义, 在苏州桃花坞开设苏州昆剧传习所培养昆曲继承人。

  新中国成立后昆剧迎来新的曙光, 相继培育出“继”“承”“弘”等几辈演员, 1981年在苏州举行昆剧传习所成立六十周年纪念会, 活动期间创议决定由已退休的苏州昆剧工作者为骨干, 采取民办公助形式重建昆剧传习所, 于1982年3月在苏州市文联主持下正式重建, 由顾笃璜先生任所长。重建后的昆剧传习所与各方合作培养人才, 致力于传统昆剧“原生种”的保护。 (如图1)

  (二) 运作模式

  1921年初建的昆剧传习所经费先由张紫东、贝晋眉等发起人合资一千元开办, 后1922年进行社会募资八千余元, 最后由穆藕初个人承担该机构每月约六百元开支, 采取五年学制。当时传习所更大意义上是一所教学机构而非演艺团体, 演出只是教学的一部分, 在这段时期艺术的传承保留才是当务之急。

  1982年重建昆剧传习所为民办公助, 不同于苏州昆剧院等其他公办演艺团体, 政府仅有少量资助, 后建立传习所名下的艺术团培养演员, 一切资金均由顾笃璜先生个人出资及社会人士或团体捐助, 这一点与1921年建立的传习所的资金来源非常相似。

  二、市场化分析及建议

  江苏作为昆曲的发祥地, 苏州市政府目前每年用于苏州市昆剧艺术保护、传承、发展的常用经费约在5000万上下。经多年探索创新, 苏州市形成了五位一体昆曲保护体系, 苏州昆曲的文化生态得到了不断改善。

 

  (一) 市场化SWOT分析

  1. 优势

  苏州昆剧传习所的显着优势就是这块金字招牌, 自1921年至今, 无论是初建还是重建, 昆剧传习所在业内始终有其地位, 其保存昆剧原生种的口号在当代昆剧市场良莠不齐的境况下更显珍贵。顾笃璜先生对昆剧艺术的抢救、保存功不可没, 2004年顾笃璜先生为苏州昆剧院执导的《长生殿》在台北、苏州、北京演出, 为昆曲界一大盛事, 反响热烈。另外昆剧传习所的演职人员是严格按照传统昆剧培养, 不加“转基因”成分, 对于戏曲爱好者及研究人员来说更是研究、传承、发展、创新的不二蓝本。

  2. 劣势

  昆剧传习所作为民间演出团体, 采取民办公助形式, 资金问题突出。顾笃璜先生办剧团时认为剧团规模小, 只要可以演出就能自给自足。但因为推广方式单一、市场竞争处于劣势等原因, 剧团演出上座率堪忧, 在2016年剧团因为经费问题甚至面临生存问题。对资金而言只有演出才能解决演员生存问题, 对于艺术来说也只有演出才能积累更多舞台经验, 也才能支持传习所的理论研究以及日常运作。目前传习所的运作仍与历史相类似, 比如接受外界人士支持等, 但终非长久之计。

  图1 苏州昆剧传习所历史沿革

  3. 机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传统文化复兴的趋势愈发明显, 现代人对于优秀古文化的探寻欲望愈发强烈, 戏曲也不例外, 昆剧作为中国戏曲艺术的活化石, 在这一时期如果能抓住机遇则必然能够得到较好发展。无论过去还是现在, 昆剧事业始终不乏有识之士襄助, 顾笃璜先生执导《长生殿》, 即由台湾商人陈启德先生襄助上千万元始得。值得一提的是, 此版《长生殿》由台湾着名美术设计家、奥斯卡金像奖得主叶锦添先生负责舞美服装, 可以说古典与现代有机结合的范例。

  4. 威胁

  最大的威胁均为劣势所致, 资金问题关系到传习所与剧团的生存, 民间剧团与公办剧团的竞争也相对处于劣势, 老一代艺术工作者的年纪渐长也是传习所面临的大问题, 长久的发展离不开对昆剧艺术有热爱、有责任、具备专业素质的人员, 能后继有人并坚持下去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二) 昆剧传习所市场化建议

  传习所如何明确自己在观众和潜在观众心中的市场定位, 怎样使观众和潜在观众的心中有传习所的定位, 是当前需要思考的问题。

  1. 发展互联网+模式

  互联网+为宣扬传统文化提供了便利, 哔哩哔哩网站和APP上的戏曲栏目已经成为年轻戏迷的热衷选择, 央视也推出了央视戏曲CCTV11App。传习所目前除运用微信公众号外, 还在大麦网进行售票, 未来推广可以考虑与众多旅游企业合作, 大可以假人之力实现双赢。2018年10月, 第八届中日韩旅游部长会议在江苏省苏州市召开, 传习所演员为日韩观光大臣演出《牡丹亭·寻梦》, 该会议旨在促进三国旅游交流合作。由此可见, 入境旅游业也是需要考虑发展的对象, 昆剧等传统艺术的传播本就具有适宜的条件, 如何推出至国门以外, 互联网是不二之选。

  2. 恢复并加强与高校的合作

  传习所曾与苏州大学合办“昆剧艺术班”, 后2002年9月与苏州教育学院合办昆剧专业大专班, 开办昆剧选修课, 并成立了“兰芽昆曲艺术实验剧团”。至2007年6月, 在“兰芽昆曲艺术实验剧团”的基础上正式成立了“兰芽剧团”。与高校合作并非只关注培养昆剧演出人才, 更应该关注的是昆剧研究、营销人才。研究人才是决定传习所本身使命能否得到继承的关键, 人才的断层使得像顾笃璜先生这样耄耋之年的老一辈还在忙于昆剧抢救工作中。营销人才要对传统文化有研究, 进而挖掘文化遗产本身的社会效益和文化价值, 与高校合作培养这样的人才才能更有利于传习所的长远发展。

  三、市场化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 昆剧“原生种”初衷不能改变

  苏州昆剧传习所以抢救、挖掘、整理、保护、传承昆剧为主要工作, 并与各方合作培养人才, 致力于传统昆剧“原生种”的保护。这一点在市场化过程中尤其不可以摒弃, 无论将来如何发展, 这是老一辈昆剧人的初心, 也是传习所存在的意义, 这更是传习所的优势所在。自2001年昆剧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后, 昆剧蓬勃发展可以说有目共睹, 但是乱象亦不容忽视, 据顾笃璜先生语, 昆剧的遗产比如化妆一条就有多种方法, 可现在一律是浓妆, 剧中杜丽娘一起床, 就是满头珠翠。这一点上无论市场化推进到何种地步, 其背后的文化支撑应该始终纯粹。

  (二) 坚守传统文化使命感

  一门艺术要永远保持生命力革新是必不可少的, 昆剧艺术在现代应当有其新时代表达。江苏省昆剧院移植的昆剧版《罗密欧与朱丽叶》, 通过西方戏剧的东方表达, 剧中还融入了合唱、吟唱等希腊悲剧的表现手法, 但中国戏剧能在世界表演体系中独树一帜, 是以自身传统为灵魂树立在舞台上, 一味求新融入西方表达, 仅可称之为“昆味新剧”。相比顾笃璜先生为苏昆执导的《长生殿》, 虽力邀叶锦添先生参与舞美服装设计, 从剧本到舞美看似现代, 但顾老要求古本所有的内容不易一字, 连同舞美也是同样要求, 只有未经记载或者亡佚之处, 才可以进行适当艺术发挥, 且无不以传统为原则, 至今久演不衰。传习所的昆剧研究人才需要保持“昆剧的原生态是这笔文化遗产的灵魂”的意识, 昆剧工作者应该明确这样的使命感。

  四、总结

  苏州昆剧传习所对于昆剧甚至中国传统艺术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个剧种的革新不能没有原生种, 原生种在根就在。传习所经过早期研究机构到自组剧团培养演员, 如今已必须面对市场考验, 昆剧传习所市场化过程中在定位规划、宣传推广、观众群体、人才培养、革新问题等方面均需要做出考虑, 市场化是传习所能够得以延续发展的关键一步, 在文化市场日益繁盛的今天, 苏州昆剧传习所推进市场化必将有所作为, 昆剧市场的繁荣值得全社会共同期许。

  【相关链接】

  昆曲 (Kun Opera) , 又称昆剧、昆腔、昆山腔, 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 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珍品。自明代中叶独领中国剧坛近300年。昆曲糅合了唱念做打、舞蹈及武术等, 以曲词典雅、行腔婉转、表演细腻着称, 被誉为"百戏之祖"。昆曲以鼓、板控制演唱节奏, 以曲笛、三弦等为主要伴奏乐器, 其唱念语音为"中州韵"。

  2001年5月18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宣布第一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单, 共有19个申报项目入选, 其中包括中国的昆曲艺术, 中国成为首次获此殊荣的19个国家之一。

  原名“昆山腔”或简称“昆腔”, 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 现又被称为“昆剧”。昆曲是汉族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 也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艺术, 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 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

  昆曲早在元朝末期 (14世纪中叶) 即产生于苏州昆山一带, 它与起源于浙江的海盐腔、余姚腔和起源于江西的弋阳腔, 被称为明代四大声腔, 同属南戏系统。

  参考文献

  [1]潘研娜.昆剧产业化转型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大众文艺, 2014, 8 (15) :11-12.
  [2]冯芸, 谢凌云.昆剧传习所今昔之思考[J].苏州大学学报 (工科版) , 2009, 29 (05) :8-10+17.
  [3]王耕耘.传统昆剧院团的新时代生存与发展:以江苏省昆剧院为例[D].2011.
  [4]朱栋霖.古韵盎然《长生殿》--评“苏昆-顾版”《长生殿》演出[J].中国戏剧, 2006 (10) :24-27.
  [5]顾笃璜, 顾红梅.幸而“保守”, 继续本真--昆剧传承一席谈[J].书城, 2018 (11) :7-19.

重要提示:转载本站信息须注明来源:985论文网,具体权责及声明请参阅网站声明。
阅读提示:请自行判断信息的真实性及观点的正误,本站概不负责。
jQuery右侧可隐藏在线QQ客服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