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985论文网
主要服务:硕士论文、论文发表、论文修改服务

剔犀传承发展面临的问题与策略-985毕业论文网

来源:985论文网 添加时间:2019-12-20 12:34

摘    要: 新绛剔犀是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部分,对其保护和传承是我们的责任。剔犀传统制作工艺虽然已延续了近千年,但在今天看来仍然不落后,而且包含着丰富的科学文化内涵,是剔犀制作工艺经验的总结、传承与发展。通过对文献资料及口述史的查阅,就新绛剔犀目前的创新发展以及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提出了相关的对策。

  关键词: 新绛剔犀; 创新; 发展; 传承; 保护;

  Abstract: Xinjiang Lacquerware Carving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Shanxi Province,and it is our responsibility to protect and inherit it. Although traditional production technology of Lacquerware Carving has been continued for nearly a thousand years,it is still not backward today,and contains rich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which is the summary,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Lacquerware Carving production technology experience. Through the review of literature and oral history,this paper puts forward relevant countermeasures on the current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Xinjiang Lacquerware Carving aiming at existing problems and challenges.

  Keyword: Xinjiang Lacquerware Carving; innovation; development; inheritance; protection;

  剔犀是中国传统漆艺中仅存的一种雕刻技艺,剔犀漆器的技法是采取漆、画、雕相结合的综合工艺,以2种或3种色漆在器物表面有规律地一层一层逐层堆积起来,待涂到一定厚度后,用刀剔刻花纹,刀口处可以看见不同的色层,似同犀牛角质层次,故称“剔犀”,因其花纹多用云纹,故又称为“云雕”[1]。剔犀以其制作精巧、造工卓异取胜,是我国漆器工艺中的珍品。

  绛州剔犀技艺现在属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新绛的剔犀制作可以追溯到明代,据《新绛县志》记载,明嘉庆年间,绛州名匠张凡娃经过精心研制,并结合本地漆器特点,逐渐发展、形成了具有北方特色的剔犀工艺,使得剔犀工艺得以传承发展。民国时期被绛州王思恭、薛先基、赵普元等人所传承,后因战火原因失传。1949年,同泰源雕漆店召回部分老艺人复业,1958年生产出剔犀盆盒等器具35件。1961年成立新绛县工艺美术厂,剔犀工艺得以大范围生产并出口。1997年,新绛工艺美术厂宣告破产,何俊明组建新绛县黄河云雕工艺美术厂,继续制作剔犀。2011年,绛州剔犀技艺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1 、新绛剔犀传承路径及当前科学创新发展

  随着当代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剔犀已不再是皇家专属,而像其他器物一样出现在普通人的生活中,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紧密。剔犀既是一种具有实用功能的生活用品,也是一种具有欣赏功能的陈列艺术品,有着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双重价值。实用与审美的价值统一,使器物向实用与欣赏两个方向发展,器型的多样性、云纹纹饰的变化创新、与多种工艺的结合创作,使剔犀的发展在未来有着无限的空间和可能性。

  1.1 、山西的历史文化对剔犀技艺的蕴染

  山西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这里孕育了华夏文明,也开创了北方漆器艺术的先河。山西野生漆树资源极其丰富,运城、临汾、长治、晋城、晋中等地是漆树的主要分布区,漆资源的丰富也带来了山西髹漆技艺及漆器艺术品的发展[2]。山西号称“华夏文明摇篮”,人文荟萃,历史文化遗产丰厚。传说中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炎帝都曾把山西作为活动的主要地区;中国史前三大圣人尧、舜、禹都曾在山西境内建都立业;三国蜀汉名将关羽,大诗人白居易、王勃、王维、王之涣,唐代大家柳宗元,着名作家司马光、罗贯中、关汉卿,北宋着名的政治家和史学家司马迁,唐朝女皇武则天,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水利工程专家李冰等,都留下了丰富的文化资源[3]。山西也是全国地上文物最多的省份,寺庙、古塔、壁画等文物古迹遍布全省各地,其中许多堪称全国之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传统文化造就了山西漆艺这朵中国民族文化和传统技艺的艺术奇葩,为新绛剔犀技艺的发展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1.2、 剔犀技艺当代创新发展

  1.2.1、 色彩改变创新

  “漆黑”一词,道出了漆最为本质的美,它既是漆的极致,又是对漆的赞美[4]。但是天然生漆的色彩局限,使得它不得不寻找新的合作伙伴,而天然生漆的凝聚力、可塑性,又使它容易结交很多新的朋友。

  传统剔犀的颜色主要以黑红两色为主,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稳重与深沉,红色主要是朱砂混合漆液调制而成,色彩鲜艳饱和,视觉感官冲击强烈[5];漆色中的黑色为天然漆液的固有特性,在多层髹涂后显得深邃沉稳。这种高纯度色相和低明度色调的色彩搭配,深邃而不沉闷,绚丽而不张扬,成器感官温润中见坚韧,朴素中显瑰丽。红与黑的色彩特性在漆液的调和、髹涂、打磨中得到了完美的表现。黑红两色固然很美,但是长久以来形成的这种深沉的、古色古香的固定模式不能满足年轻人的需求。因此,新绛剔犀打破传统以红黑色彩为主的模式,在色料上加入了各种颜料,进一步丰富了剔犀作品的色泽,满足年轻人的需求。

  1.2.2、 纹饰创新

  旧时剔犀技艺产品器型主要是一些简单的茶具、烟具、酒具、花瓶、罐、盒、盘、挂屏、围屏、墙壁画、立体鸟兽、小件首饰等,且纹样单一,不雕山水、人物、花鸟虫鱼,只雕云纹。不过从本次调查来看,新绛剔犀雕刻在大小、纹饰方面都打破了传统的方式,与之前大不相同。纹饰方面,在遵循云纹线条美的基础上,创新出了多种纹饰,如心形纹、树叶纹、莲花纹,而且有的剔犀雕刻了汉字;器型方面,有很多大件器物被创作,如茶几、电视柜、床、古琴等。

  1.2.3 、剔犀与金属工艺之间的结合

  剔犀技艺一直以来坚守传统,传承祖辈留下来的手艺,随着传统手工艺被国家及其社会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创新传承发展成为了当前传统技艺主打的口号,在不失传统的基础上,融入现代生活元素,与现代生活融合成了发展传统技艺的最流行的方式。新绛剔犀也不例外,剔犀技艺尝试与金属工艺之间结合,在装饰品方面有了很大的突破,以银作项链、剔犀雕刻吊坠组合成的项链受到年轻人的青睐,也有用金银作为底胎制作的剔犀茶杯。

  1.2.4 、剔犀技艺与犀皮技艺之间的结合

  “犀皮”工艺表面平整,色彩层叠,纹饰呈线状排列,环绕丰富而自然多变的斑纹漆,具有独特的纹理特征和个性,表皮斑点和褶皱起伏明显,磨砺产生的斑纹非常美丽[6]。多年来,由于历史的原因,剔犀和犀皮这两种不同的工艺在名称上有过共用之时,但在技法上未有过两者之间的结合。在新绛剔犀制作的过程中,何鹏飞创造性地将剔犀工艺与犀皮工艺进行了结合,在制作好的犀皮漆器上面采用剔犀雕刻的方法题刻出花纹,这样做出的产品既有剔犀的流畅美,又有犀皮花纹绚丽的美。

  1.2.5、 底胎制作与3D打印技术的结合

  传统的底胎制作主要是靠纯手工的制作,而现在底胎制作方式已发生了改变,主要通过现代3D打印技术批量化生产底胎。这种底胎生产方式,既缩短了剔犀生产的时间,降低了生产成本,又弥补了传统剔犀工艺在底胎制作工艺上速度和多样性的不足。

  总之,不管是剔犀与犀皮的结合还是与金属工艺的结合,两者在结合的边缘上所产生出的亦此亦彼的品类,有利于漆艺的创新发展,扩大了漆艺的生存空间,扩大了漆艺与人们生活领域的结合[7]。

  2 、剔犀发展面临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政府对传统工艺的扶持,及各大高校、行业协会大量人力、物力的投入,漆艺的发展遇到了“美好的时代”,一时间,众多研讨会、各种展览蜂拥而来,令人眼花缭乱,似乎恢复漆艺往日辉煌指日可待[8]。但是通过笔者对传统手艺人的走访调查发现,在漆艺发展传承保护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长期无法解决的问题。概括起来主要以下几个方面。

  (1)多数人对大漆过敏,无法从事这项工作。大漆的主要成分包括漆酚、漆酶、树脂质、水分、少量蛋白质和其他物质等,其性能优良,具有耐酸碱、耐腐蚀、绝缘防锈、不易氧化等特性,有“涂料之王”的美誉。优质生漆丝细长不断,断头迅速回缩成钩状。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指出“凡验漆,惟稀者以物蘸起,细而不断,断而急收,更又涂于竹上,阴之速对干,并佳”[9]。这形象地描述了优质生漆的色泽、丝路等特点。但美中不足的是,几乎每个接触过大漆的人都对大漆过敏,过敏主要症状为全身瘙痒难忍,脸部肿大,严重者几乎面目全非,这就导致了很多人对大漆敬而远之,不敢接触大漆,更不用说投入大漆工艺的研究生产。

  (2)加入的矿物颜料价格昂贵。大漆是剔犀生产的核心原料,颜料是改变大漆颜色的重要材料,它可以增加漆膜的遮盖力,阻止紫外线穿透漆膜,延缓漆膜的老化。剔犀主要以黑红两色为主,红色是加入朱砂后的人为色。笔者通过对剔犀传承人的走访调查发现,大漆使用过程中加入的矿物颜料价格昂贵,加之剔犀制作投入的时间成本高,这也是导致剔犀产品价格昂贵的原因之一。寻求一种能够替代颜料的入色剂,降低剔犀的生产成本也是当务之急。

  (3)剔犀工艺复杂,且工期漫长。制作剔犀主要有制漆、制胎、灰胎、髹漆、绘图、剔刻、打磨、推光等八大道工序,每道工序又可细分为若干小工序,历时一般在10~12个月之久,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成本,即使一件很小的产品,也需要2~3个月才能完成,导致剔犀成品价格昂贵,一般的普通百姓无法接受。

  (4)宣传力度不够。近年来虽然政府加大了对传统工艺的投入和关注,也在大力宣传新绛剔犀技艺,但作为在全国唯一保存的一种漆艺技术,只在新绛小范围内被大家所熟知,走出新绛,其他地方的人很少知道有这种技艺的存在,甚至笔者在新绛走访考察的时候,新绛本地年轻人对剔犀的了解也甚少,或者完全不知道剔犀为何物。由此看来,政府以及传承人对剔犀技艺的宣传明显不足。

  (5)大漆熬制经验难以传承。大漆熬制的过程看似简单,实则需要常年的熬制经验。大漆作为最基本的原料之一,掌握熬制的过程非常重要,采回来的大漆,需要经过多道工序才可制成备用的成品。熬漆之前先要进行过滤,把采割时掉入的树皮、枝叶、虫草等过滤干净,然后导入事先准备好的铁锅中生火熬制。熬制开始用大火烧开,后用小火慢慢熬制,直至其中水分、杂质熬至干净。起初冒的是白色气体,蒸发的是水分,通过不断搅拌直至冒青烟的时候,再去除其中没有过滤掉的杂质,直至青烟见底。冒青烟且能看到锅底漆时,所有的杂质才算清除干净。这些看似简单的过程,实际需要老师傅多年的经验熬制,一般人很容易熬坏。

  大漆熬制的过程难掌握,掌握这门技术的人也是微乎其微,对于年轻的初学者来说,经济收益不高,而且需要长时间的工作经历获得一门手艺,难度较大,愿意学者寥寥无几,大漆熬制技术后继乏人。

  3 、发展方向及策略

  (1)结合旅游开发,将产品和旅游服务结合在一起。世界旅游业已经从观光旅游、休闲旅游发展到了文化旅游阶段。文化旅游涵盖了古迹游览、民俗体验、宗教文化旅游、饮食文化旅游、艺术欣赏旅游、休闲娱乐旅游等,剔犀产品的开发可以结合游客的兴趣爱好,改变产品设计,将大件产品趋向小物件,把价格控制在游客可以接受的范围内,既可以节省剔犀制作的时间成本,也拓展了剔犀产品的销路。

  (2)利用科技手段进行宣传。网络、微信、视频、音频、影像等成了当下最流行的产品推广方式,我们应积极运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将声、光、电等多项技术相结合进行剔犀产品的宣传。在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山西新绛剔犀想要达到和平遥推光漆一样的效果,就要在更大的范围内和更高的层次上不断开展技术创新,对原有产品进行改造,更新设备,改善服务,以提高竞争力,取得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 史爱.山西新绛云雕漆器艺术研究:以黄河云雕厂为例[D].太原:山西大学,2010.
  [2]贺娜,张飞龙,张瑞琴.漆树资源、环境与人类文化:漆树与经济社会、人类健康[J].中国生漆,2011,30(4):17-24.
  [3]郭晓伟,楚新正.山西省文化旅游资源的现状分析与研究[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03):270-272;276.
  [4] 路甬祥.漆艺[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4.
  [5]谢凯.剔犀:红与黑的绝世风华[J].中华手工,2014(10):66-69.
  [6]汪瑾.中国古漆工艺“剔犀”与“犀皮”之流变[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96-100.
  [7]史爱,杨静.漆器艺术中的瑰宝:剔犀[J].文物世界,2009(6):68-71.
  [8]李晓岑.后工业时代与中国手工艺[J].自然辩证法通讯,2016,38(4):76-82.
  [9]长北.《<髹饰录>解说》辨正[J].中国生漆,2005(2):36-43.

重要提示:转载本站信息须注明来源:985论文网,具体权责及声明请参阅网站声明。
阅读提示:请自行判断信息的真实性及观点的正误,本站概不负责。
jQuery右侧可隐藏在线QQ客服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