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985论文网
主要服务:硕士论文、论文发表、论文修改服务

新闻传播学论文:水田人民俗文化传播影响因素与对策

来源:985论文网 添加时间:2020-04-14 15:32
摘要
  
  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但在当前时期,少数民族文化尤其是人口较少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面临多重难题。水田人在 1954 年国家民族划分工作中归入彝族。选择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县作为此次论文调查地点的原因这里是水田人主要的聚居地,并且笔者的母亲是水田人。目前为止,对水田人的研究资料较少,且主要集中于浅层次地描述部分水田文化或者分析水田旅游资源开发,水田文化亟需全面的保护。在此背景下,以及在保护民族传统文化,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大背景下,此次论文具有现实与理论意义。
  
  论文主体部分主要从语言、饮食、习俗、服饰四个方面研究水田人民俗文化,搜集整理各个文化样式的历史与当前内容,分析文化内涵,再通过分析调查问卷分析文化当前传播现状。最后,在传播学的视野下,从传者、传播内容、受传者、传播途径等角度研究水田人风俗文化影响因素。
  
  调查研究发现,水田人对其自身文化传播做除了尝试与努力,例如水田人文化学会对民族资料的收集整理。但是水田文化的传播仍然存在多种问题,例如传播途径狭窄或堵塞,传播者教育程度较低,掌握传播技术较少,重内容不重传播,传播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脱离等。本文通过对各个文化样式传播特点与问题的分析,最后提炼出水田文化传播的五大主要影响要素--经济、教育、政策以及大众传媒与新媒体,再从影响要素入手对水田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进行思考并提出对策,试图从独立与融合、民间要素与官方要素、物质要素与精神要素、历史与应用四个维度促进水田文化发展。
  
  关键词    水田人   民俗文化   传播   影响因素
  
第1章引言
  
  1.1研究背景和意义
  
  人类各民族,各国家在历史的发展中沉淀出了自身独特的民族文化,中国在上下五千年的悠长历史进程中更是积累了宝贵的文化财富。无数聪慧先贤们留下的文化不仅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同时也创造了并将在未来源源不断创造出更多物质财富。然而历史发展到近代,中国逐步落后于世界强国尤其是西方欧美国家,造成了对外文化交流的逆差态势。令人欣喜的是中国文化对外交流和传播状况在改革开放以来日益好转,但逆差未得到根本改善,西方文化的强势进入依然明显。例如当下中国年轻人热衷于庆祝西方节日,学习西方礼仪,却对中国传统风俗、礼仪知之甚少。党在十七大报告中着重强调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加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有理由相信未来中国文化事业发展将取得长足进步。
  
  在我国辽阔疆域中生活着的 56 个民族创造了绚烂的民族文化遗产,并成为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面对西方文化强势侵入,中国传统文化却逐渐衰落,变异甚至消失,亟待保护。传承与保护中国优秀传统民族文化是中国人的使命,这对少数民族自身的繁荣与发展,对国家文化实力的提升都至关重要。
  
  云南是我国拥有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此次调查的水田人分布在丽江市华坪县境内的石龙坝镇和荣将镇,人口 8000 余人。当前对于水田人的来源说法不一,《西昌专区彝族地区社会调查》中认为:“一般传说水田人在距今二十代人前,陆续从凉山和云南省迁来。也有说他们的祖先是江西迁来的汉人。还有人说他们的祖先是西番,因与水田人通婚而成水田人。”①另一种说法认为水田人是因违反族规被赶到平坝地区的高山彝族,移居后与汉族通婚杂居。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水田人其实是由汉族演变而来。笔者拜访一位民间水田文化研究学者,他认为水田族是半彝半汉,汉人一方是从江西来的男性,到如今水田人聚居地与彝族女性通婚,逐渐形成如今的水田人族群,拥有自身独特的语言,文化,风俗习惯等。本文试图通过资料搜集,田野调查的方法,分析水田人民俗文化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对水田人的文化传承与保护起到绵薄的作用。
  
  1.2研究现状
  
  对于少数民族文化研究,我国经历了复杂的过程,目前我国的民族文化传播还没有形成系统理论,国内学者主要采用用现代传播研究方法进行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仲富兰研究民族文化传播领域多年,在上海新媒体工作数年。曾发表多篇文章,在上世纪1986年7月就提出应该“开拓民俗文化学研究的新领域”,为民俗学正名,认为应当将民俗学当做一门独立学科进行研究。仲教授的代表着作《民俗传播学》,从传播学视野下来进行民族文化传播研究。主要内容包括文化视野下的民俗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民俗传播的时空特征、民俗与非语言传播、民俗传播与符号理论、民俗与传播研究等。
  
  王海飞在其所着博士论文《文化传播与人口较少民族变迁》认为,在80年代以后,在科技迅猛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中,各国各民族间会出现繁荣的交流局面,其中人们也应该关注相对较少人口数量的民族的变迁。作者选取的研究对象时黑龙江独龙江地区的裕固族,作者认为文化传播起到的作用是双面的,一方面文化传播能够对裕固族的经济文化发展起到正面推动作用,但另外同时,也会造成不可扭转的文化变迁。
  
  云南师范大学传播学教研室主任郝朴宁,致力于对传播学的研究,着作有如《中国传播史论》,《传播学通论》,《传播文化论》等等。教授于2007年出版民族文化传播专着《民族文化传播理论描述》。在该书中,郝教授认为当下中国的民族文化传播学还没有形成系统。在书中教授采用现代传播研究方法研究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传播。
  
  中国新闻史学会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史研究委员会副会长,同时任职中国传媒大学教授的张燕,对民族文化的研究已长达数年之久,关注的领域包括民族文化的发展与传承,民族文化与大众传播之间的关系等。教授最具代表性的着作是《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大众传播与文化建设》,着作内容包括西北少数民族文化,西北地区大众传播媒介使用状况、传播历史以及大众媒介对西北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影响。
  
  1954年8月份,国家开展民族识别工作。在云南地区的民族识别组名称为“云南省民族识别研究组”,主要由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中央民族学院、云南省统战部、云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云南大学等单位28名专家组成。识别小组深入云南各地,通过搜集整理民族特征对各民族进行归并。正是在此次民族识别中,水田人被统一划归为彝族。然而由于水田人人口较少,至今涉及到水田人的研究较少,主要有:
  
  中央民族大学张静硕士学位论文名为《凉山彝语‘水田话’调查研究》,通过对凉山水田人聚居地的实地调查,获取水田人语言的大量一手详实资料,是目前最完整的水田语言调查研究成果。论文全篇对语言做专业研究分析,并且结合水田语言与高山彝语与汉语中古音的对比,试图揭示水田语言演变规律。
  
  朱文旭,张静所作《彝语水田话概况》发表于2005年第4期的《民族语言》。文章依然是以水田话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水田话的发音,构词特点以及与高山彝语的相似与差异。由于作者与《凉山彝语‘水田话’调查研究》同为张静,所以研究视角与内容较为形似。
  
  “云南彝族水田支系的文化抢救与保护对策”被列为2012年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其中,陈金星,文建杰发表论文《云南水田人的文化特色及与丽江旅游融合研究》。文中认为云南水田人人数较少,经济不够发达,在面临现代化的冲击时,很多宝贵的民族文化正在萎缩和濒临失传。作者认为应该将文化传承与保护通过经济开发的方式进行,最主要的途径是整理水田人极富民族特色的文化元素,并将其转化为旅游资源,与当下蓬勃发展的丽江旅游融合,最终实现水田文化的传承转化为经济发展的来源与动力。
  
  丽江师范学院文建杰发表《云南彝族水田支系源流及与周边民族关系探索》。主要分析水田人民族历史源流,文中认为多种因素促成了水田人民族特性以及文化风俗等的消失。因此,应该及时对水田文化采取保护措施,建立完善保护机构与机制。
  
  1.3研究思路、创新点
  
  1.3.1研究思路
  
  我国的民族文化传播学还未成为独立学科。“民族文化传播学研究的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传播与文化信息交往研究;民族文化传播学与民族文化遗存形态关系研究;人作为文化的媒介,成为传播的终极介质研究。”①本文试图从“人”的角度研究水田文化的传播,并发掘出人作为终极介质在此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笔者于2014年8至9月份去到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县进行水田风俗文化的调研工作,县城地区水田人数量较少,并且即使有水田人也已经基本汉化。最后决定深入到水田人聚居地--石龙坝和荣将两个镇进行调研,走访文化站,拜访民间水田文化研究专家,入户完成调查问卷。整个过程中搜集到了大量资料,包括问卷、图书文字资料、音像制品、照片等。此次调查主要采用以下四种研究方法:1.文献调查法,参考相关文献资料和理论着作,通过多种途径获取水田人民族文化内容信息;2.田野调查法:走访水田人家,通过访问,观察,拍照等获取第一手资料,切身感受水田人文化遗迹文化的传播;3.问卷调查法,对水田人进行问卷调查,分析水田人对水田文化的认知以及对文化传播所起到的正面或负面作用;4.统计分析法,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按一定规律进行统计,并对统计结果进行记录,分析,排序,统计调查问卷中被选中各项占同类调查对象人数的比例,并制作相应的图标或者表格。
  
  1.3.2本文创新点
  
  水田人在1954年的民族识别中被划归彝族,属于彝族的一个分支。“彝族水田支系主要分布在滇川交界的华坪县,集中在新庄河、温泉河、龙洞河两岸河谷地区的荣将、温泉、石龙坝3个乡镇的共计8千2百多人。”①水田人同时拥有彝族的文化传统与自身独有文化特色。但是随着外来文化尤其是汉族文化的强势进入,水田人汉化严重,保护水田文化的工作亟待进行。目前,对水田文化的研究主要包括从语言学角度分析水田人语言,或者分析水田人经济发展状况与趋势,或者是分析水田文化,但对水田文化的分析还不够深入。本文试图从传播学视野下对水田文化进行梳理,分析水田文化的状况、传播与影响因素、建议等,这本身就是一次创新。
  
  此外,此次论文写作,需要深入水田人聚居地。以往也有学生,学者通过田野调查的方法研究水田文化,但是调查的地点是凉山水田人聚居地,与此次我所前往的丽江市华坪县有较大差异。此次,笔者深入水田人家庭,学校,机构,通过走访,查阅,交谈,问卷的方式获取了大量一手资料,能最大程度上保证材料的真实性,有效性和实时性。

·······

第6章水田人民俗文化传播影响因素与对策
  
  6.1影响水田人民俗文化传播的因素
  
  水田文化的传播情况不容乐观,“这种受到瓦解的文化,在今天的世界上--从美洲或南洋到中国和印度--是非常普遍的。但是,更常见的过程是文化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通过这种过程,一个民族从他的相邻民族那里接受一些文化要素,同时又拒斥另一些文化要素;接受或者斥责都是由这一文化本身决定的。”①水田文化的传播影响因素众多,本文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6.1.1经济因素推动市场化
  
  “当前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传播中主要存在两大类问题:政治问题及经济问题。”②经济发展是全国各地发展的重点,其余一切要为经济发展让步。华坪境内矿产资源丰富,是全国200个重点产煤县之一,同时还富含花岗石,石灰石,铝矾土,白云石等矿产资源。同时,华坪境内还拥有丰富水电资源。全县共有中型水库一座,小型水库33座。同时政府大力扶植农业发展,使华坪出产的芒果,荔枝,龙眼等热带水果远销国外。政府与个人都将重心放在了经济发展当中,这受到了人们的欢迎。“2011年12月21日,记者走进蒙自市水田乡马次邑村。‘我们很乐意种植甘蔗啊,我家种了3亩甘蔗,仅补助就拿了1000多块钱呢。’村民马桂芳说起甘蔗种植来,禁不住满脸的喜悦。”③
  
  在商业化的冲击下,文化传播方面缺乏经济支撑,吸引不了高素质人才前来进行文化工作。同时,经济发展的机遇吸引大批外地人前来“淘金”.华坪地处四川云南交界处,来华坪的外地人主要是四川人。当地水田人在工作生活中不可避免地与汉族人交流,带来了更先进的观念,由此带来汉族文化对水田文化的深刻影响。汉族人在明清时期就已经大量进入华坪地区,水田文化与汉族文化的融合已有长久的历史。
  
  从当前华坪境内的水田文化发展看来,经济发展已成为制约水田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市场经济时代,任何样式的发展都不能脱离经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推动水田民俗文化的传播需要将水田文化与经济发展相结合。华坪处于丽江辖区,丽江是全国乃至全世界着名的旅游景区,拥有丰富的自然人文风光。纳西文化在丽江这个平台上得到了最广泛的传播,纳西文化的商业化开发促进了丽江的经济发展,同时也起到了推动纳西文化继承与传播的功能。华坪目前基本上没有成功开发出来旅游项目,存在极大的开发空间。“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从深度和广度上紧密结合互动发展,形成两个产业相互良性循环的新模式,才会有利于两大产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①从民族文化传播的角度来看,丽江是民族文化传播的窗口。水田人可以借助这一窗口传播自身文化,将文化传播与旅游产业相结合。
  
  另一方面,华坪也可以独立开发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与华坪相邻的四川省攀枝花辖区内有一地处金沙江畔的镇,名为“庄上”,这是另一个水田人聚居地。首先政府出资集中修建具有水田特色传统住宅,将散居各村落的水田人集中起来;设立水田人文化陈列馆,全方位展示水田人文化;在每月特定时间进行进行水田人传统歌舞表演;同时利用当地优秀的自然环境发展花卉产业,吸引大批游客,增加经济收入来源。度假村有一家大型酒店,多家水田人农家乐,游客可在此享用水田人传统美食。如今庄上已经成为攀枝花地区有名的度假村,华坪的水田文化保护可以从庄上的成功经验中取经,开发文化的市场经济价值,将文化的传承与传播与经济发展相结合,为文化保护提供动力。
  
  6.1.2教育因素推动民俗文化传承与创新
  
  笔者调查走访华坪境内水田人聚居的石龙坝与荣将,前文也已提到,当地为整合教育资源将曾经分散各地的学校撤销并入中心小学。曾经分散各地的学校里有水田学生聚集的情况,调查中有2人选择通过学校学习到了水田人语言,就是通过当初水田人集中区域的学校。但华坪境内民族众多,水田人数量较少,在合并后的学校里水田学生所占比重较小,在高一级别的初中或者高里,水田学生所占比重更小,学校难以在日常教学中传播水田文化,造成水田学生对水田文化缺乏了解。
  
  水田人中年龄教长者掌握水田人传统文化较好,针对水田传统民俗文化来源的调查中显示,半数以上水田人从长辈处了解到了民族传统文化,但是与其他传统文化相同,水田文化曾经被当做封建残余而遭到严重破坏,水田文化的传播出现断层,年轻一代人对文化缺乏了解。现代教育更使年青一代水田人追逐现代文明。
  
  在对水田民俗文化所作调研结果显示,当地水田人教育水平普遍较低,教育水平在专科及以上的被调查者仅占5%的比例,其中学历较高被调查者对自身民族文化了解更多。目前所存在的对水田人文化研究成果基本来自于教育程度较高的水田人。民族文化传承的根本在于民族本身,其中起到关键推动是教育。教育的基本功能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对于少数民族尤其是人口较少少数民族而言,它更应当是文化传承的最主要的途径。教育是文化的动力,正是在教育的作用下,文化得以积淀,产生并传承。对于少数民族而言,教育另一个重要作用是培养民族身份自觉与文化自觉,进而推动自身文化传承与传播。
  
  6.1.3政策因素推动水田民俗文化的保护与开发
  
  国家出台多项政策保护少数民族文化,但是华坪境内少数民族众多,水田人数量较少,并且在1954年民族识别中划归彝族,所以政府在政策上对其难以专门针对水田人产生倾斜。拉扎斯菲尔德在20世纪40年代根据针对美国总统大选期间大众传播效果的调查,提出了两级传播,在两级传播中“意见领袖”对传播效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水田风俗文化传播中,意见领袖的作用依然明显。在初期水田文化难以得到政策倾斜的情况下,水田文化传播的意见领袖出现,水田人文化学会正是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成功建立。在做调查时,我走访其中比较具有传奇性的一位--胡荣安。胡荣安只有小学文化,但是这不成为他研究保护水田文化的阻碍。在过去几十年时间中,胡荣安几乎跑遍所有水田人聚居地,整理记录水田人文化资料。他带领水田人老年协会参加丽江地区比赛,演出,将水田人的传统舞蹈带到了全国观众面前。他与县政府中的水田人一起建立水田人文化协会,协会成立后,成员针对水田文化传播提供相应适度的政策支持,水田人文化的保护工作得到改善,同时大大拓展了水田人的影响力。
  
  6.1.4大众媒介推动民俗文化的传播
  
  在此次调查问卷中有专门针对被调查者每天的电视收看情况的题目。
  
  
  
  图标显示,被调查者每天观看电视时长为1-2小时人数最多,为62人,占调查总人数的32.98%;收看电视时常2-3小时的人数问42,所占比重为22.34%;每天观看电视时常在1小时以内的人数为36,在188的被调查总人数中占比19.15%;日均观看电视时长为4小时以上的人数为28,占调查总人数的14.89%;日均收看电视时长为3-4小时的人数为20人,占比10.64%.结果显示,所有被调查者每天都会观看电视。
  
  
  
  被调查中不上网的人数最多,为82人,在调查者总人数中所占比重为43.62%,日均上网时间在一小时以内的人数为48,在总人数中所占比重为25.53%,日均上午时长在1-2小时的人数为30,所占比重为15.96%,日均上网时长为2-3小时的人数为14,占比7.45%;日均上网时间为4小时以上的人数为8,占比4.26%;嘴壶,日均上网时长在3-4小时的人数最少,为6人,所占比重为3.19%.
  
  将被调查者日均观看电视时长与日均上网时长可以发现,电视的普及率大大高于网络,对生活的影响更深刻。电视已经全面普及,网络还处于普及过程中。
  
  总共188人的被调查者中,没有人不看电视,但是与此形成对照的是有118人没有关于水田人的书籍或光盘,有70人从未看过关于水田人的书籍,光盘。
  
  对大众媒介进入少数民族不必持全面否定的态度,电视在水田文化传播方面也并非全无益处。在针对水田风俗文化来源的试题中,有 34 人表示通过电视,有 14 人通过网络了解到了水田文化。电视的全面普及产生了巨大的积极意义,它使水田人能够以更快捷的方式了解外部世界,同时带来极好的娱乐效果。但同时,电视中反映出来的并非真实世界全貌,而是媒体塑造出来的拟态世界,过于依赖通过电视获取外部世界信息,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对世界认知的偏差。电视所带来的文化冲击也不可避免,它携带的观念潜移默化地影响观者,让其接受它所传递的观念。这是对少数民族自身文化的一种改变和建构导致的行为方式和思考方式的直接改变,最后可能会造成是民族文化最后的消解。大众传媒的影响力难以扭转,水田文化传播可以借助大众传媒强大的力量,寻找到最强有力的传播途径。水田文化的保护需要拓展视野,水田人文化学会应该继续起到领导的作用。
  
  利用媒介扩大传播范围与影响力。“文化的变迁是不可扭转的,只要发生了文化的变迁就不可能再恢复到变迁以前的样子,要积极的引导文化变迁,以减少文化变迁带来的伤害,这是各种媒介所应该具备的媒介规范和媒介准则。”①媒介具有保护文化的使命,水田文化在保护当中应当恰当地利用媒介达到更好的效果。对于媒介种类的选择,“无线电广播传播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效能较其他工具弱,这也被经验事实所证明!纸质媒介仍有较大效能,在传播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中仍可有一席之地!而电视、电影、网络等传播工具效能大,因而这些传播工具在传播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中可重点选择及运用!”②这一结论在此次所做的调查中也得到了体现。在调查中发现有少量水田人文化的纸质资料,但大多被束之高阁,政府或者水田人文化学会等机构并未将资料大量发放到居民家庭中或者学校当中。或者即使有少数拥有资料的家庭也并未阅读此类书籍。相比较而言,视觉资料的传播会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我们如今生活在一个视觉文化时代,视觉影像资料相比较文字资料具有更好地接受度,更能吸引受众的注意力。针对水田文化的传播,一方面,不放弃传统的搜集资料制作纸质资料如书籍,杂志等,吸引人才或接受民间投稿,提高书籍或杂志的制作水平,但需要拓宽传播渠道。另一方面,将水田人歌、舞等艺术形式制作成光盘,在水田人内部与外部进行宣传展示。同时,争取政府投入与民间赞助,将水天人习俗以故事的形式制成影片,在地方电视台播出,或者制成光盘送给水田人或者对水田人文化感兴趣的其他民族同胞。
  
  6.1.5新媒体让民俗文化焕发生机
  
  调查发现,水田文化传播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口语传播,人际传播等低层次传播方式上,主要的传播者是年纪较大的长辈且对文化并非有意识进行传播,水田人文化学会的工作重点在于搜集整理文化资料而忽视文化传播。这造成了水田文化传播路径的堵塞。水田文化传播可以最大程度利用书籍,杂志,电视,广播等大众传播媒介,同时在新时代开发运用新媒体例如手机,电脑,电视等作为文化传播工具。分析调查问卷结果显示,被调查者中有56.4%的人每天都有部分时间连接网络,虽然不及电视的普及率,但是网络作为新兴的信息传播工具,对中国各个行业的影响力正在显着提升,具有极强的生命力与发展前景。尤其今年两会李克强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中将“互联网+”提升为国家发展战略,互联网发展赢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水田文化的传播可以利用这样的时代机遇,加大文化传播对网络的使用率。目前网络在水田人聚居区还属于普及阶段,使用者集中于年青一代。对水田文化的传播与保护首先可以设立水田人自己的网站,展示水田人文化,同时利用手机微信等应用软件设立水田人文化专属公众号,将水田文化以更符合时代的要求进行加工后,在新媒体上进行传播,并利用新媒体互动交流的特征,让更多水田人乃至其他民族同胞参与到水田文化的互动交流中,将水田文化的受传者同时也转化为传播者,进而达到扩大水田文化传播的目的。文化部副部长孟晓驷认为:“网络文化是一种新兴的文化形态,它在观念、方式、手段等方面给我们现有的文化建设和管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也为文化市场发展、文化产业壮大、文化消费的拓展、文化建设与管理带来了新的机遇,文化插上了科技的翅膀,就会越过高山海洋,穿过时空,让更多人接触、欣赏、了解、认同。我们要善于利用网络,将它建设成传播新知识、新思想、新信息的重要渠道,成为弘扬先进文化、主流文化、民族文化的重要平台,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社会文化消费的重要途径。”①互联网产业是未来发展趋势,必将会引起中国产业大调整,在保护民族文化方面可以利用互联网及时,便捷,交互性等特征,使民族文化在新时期抓住契机。
  
  6.2针对水田民俗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思考与对策
  
  6.2.1寻找独立与融合平衡点
  
  此次调查选择云南省华坪境内水田人聚居地作为研究地点,对水田文化进行抢救性搜集,云南华坪境内水田人与各民族杂居,其文化在此过程中逐渐与各民族融合,尤其是汉族文化强势进入,水田文化面临危机。从世界层面看,在如今全球化进程中任何国家想要在国际竞争中取得良好的发展成果都必须与世界各国进行交往,从国内看,任何地区之间也都需要与外部进行交流,实现资源优势互补,促进地区全面发展。华坪地区正是在这样的交流中,经济状况得到了极大改善。
  
  文化的融合也随着经济的发展进行,对文化融合影响的判断需要一分为二的看待。一方面,水田民俗文化在交流过程中引入了先进的文化,将原有的某些不合时宜的部分淘汰,从整体上得到了改善。但是同时,水田文化在此过程中逐渐被渗透,消解,乃至于消亡。由此,水田民俗文化的保护也需要一分为二进行,不可一味否认与抵制外部文化的进入,闭门造车。“少数民族文化也不能闭门造车,停滞不前,而是要紧跟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在保持传统文化特色的同时,与时代特色有机结合,增加其文化的生命力并保持永久的活力,现代社会,瞬息万变,墨守成规、一成不变必将遭到社会的淘汰,只有具有时代精神的文化刁能经久不衰,被人们广泛的传播与传承。”①在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同时吸收外来先进文化为我所用,并做好文化的搜集记录工作,这是水田文化乃至中华文化在与外来文化交流融合过程中所应才去的最适宜的措施。
  
  6.2.2物质元素与精神元素相互转化
  
  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相互关系中,物质文化是根本。物质文化是指人类的建筑,交通,服饰,饮食等用于满足生存与发展的物化产品及其中所包含的文化要素,精神文化是在物质文化的基础上产生的人类意识,并随着物质的发展而不断发展进化。但同时,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关系。物质文化可以转化为精神文化,同样,精神文化可以为物质发展提供动力。
  
  水田人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需要找到精神文化转化为物质文化的突破口,通俗说来,即水田文化如何转化为物质,成为经济发展的动力。目前看来,民族文化成为经济动力的途径是将视为旅游资源进行开发。丽江的旅游开发为本已面临消亡危机的纳西文化再一次注入生命力复活,水田文化依然可以在经济发展的推动下“复活”如攀枝花辖区内的庄上,通过对水田风俗文化的开发发展成为当地有名的旅游度假村,旅游收入成为当地水田人最主要的经济收入来源。当精神文化带来经济收入之后,物质的富足将会反向推动精神文化,形成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之间的循环推动,文化在这一过程中便得以保存与发展。
  
  6.2.3历史元素与应用元素双重功能
  
  文化得以成功传承的最重要原因是它依然在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否则脱离了实践的文化会逐渐成为历史甚至在缺少研究保护的情况下消失乃至完全遗忘。这对所有文化通用。对于水田文化的保护,关键之处在于发现或推动水田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水田文化如今面临的最大危机是既缺乏系统的搜集记录,也逐渐退出了水田人的日常生活。
  
  由此,水田民俗文化最佳的传承与保护需要进行两方面的工作。首先第一方面是对水田文化进行全面的搜集整理,使水田文化至少得以以“历史”的形式保存。其次,第二方面便是是寻找当前水田文化现实生活中的生命力,将其融入生产生活实践当中,使其从“历史”变为“现实”.这与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之间的循环推动类似,物质是一切发展的基础,水田文化要转化为物质,便是通过开发水田文化的经济价值。这能使其成为水田人收入来源,提供水田人自觉进行民族文化保护,另一方面也通过旅游的方式扩大水田文化影响。
  
  6.2.4民间元素与官方元素循环发展
  
  在对水田民俗文化调查过程中发现了水田民俗文化在“民间”与“官方”之间的循环发展,这也适用于其他文化样式。文化在民间产生,自下而上进入官方视野,当民间文化得到官方认可与推广后会增强其文化生命力,甚至成为主流文化自上而下得到大范围传播与发展。官方推动为文化提供了正式的身份并为其传播提供强大的动力。文化史上每一种新的文化形式产生之时,在得到官方肯定之前,都只是小众文化。从世界范围看电影从最初的杂耍变成“第七类艺术”,中国来看,明清小说从最初的难登大雅之堂到如今的传统文化瑰宝,云南丽江的纳西文化从濒临消亡到如今吸引全世界人目光,一定程度上这都是因为得到了官方的认可。
  
  水田民俗文化产生于民间,并随着水田人的物质生活而改变。在市场经济浪潮下,获取经济收入成为个人生活中的首要目标。在此情况下,单纯依靠水田人的文化自觉实现水田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不具有实现的基础,水田文化流失严重。2011年华坪水田人文化学会成立,学会的成立使水田文化保护政策产生从无到有的根本转变,大大推动了水田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水田人文化学会在将来的水田人文化传承与保护中应该起到领导作用,继续推动有利于水田人文化保护政策的实施。在将来,以水田人文化学会为首的机构应该更大的争取到政府的支持,并将争取到的资源用于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工作当中。目前当地政府每年给予学会2至3万办公经费以及办公场所,这位文化的保护工作进行提供便利。学会目前进行的工作是调查水田人中在外地求学或工作的高学历人才信息。学会可在信息搜集完成以后将信息中蕴含的人才优势化为民族文化发展的动力支持,将水田文化进行深度挖掘,扩大宣传力度与影响力,并以此去争取到并以此去争取更多政策支持,由此形成良性循环。
重要提示:转载本站信息须注明来源:985论文网,具体权责及声明请参阅网站声明。
阅读提示:请自行判断信息的真实性及观点的正误,本站概不负责。
jQuery右侧可隐藏在线QQ客服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