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985论文网
主要服务:硕士论文、论文发表、论文修改服务

体育管理学论文:我国老龄人口社会体育保障体系构建路径探究

来源:985论文网 添加时间:2020-01-08 10:17

摘要:人民美好生活的构建离不开体育的参与, 体育毋庸置疑将丰富老年人的业余生活, 提供给他们以社交满足、尊重满足、自我实现满足。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 老龄人口的社会体育服务体系构建探索也逐渐被广泛关注。研究认为, 目前现阶段老龄人口社会体育保障体系构建中存在社会体育的服务意识缺失;老龄人口的体育活动缺乏有效的组织管理;舆论层面对老龄人口健身抱持负面认知等问题, 建议利用政府牵头主动实现从供应到服务的身份转变, 从人力资源、环境资源、场地资源多方面, 搭建老龄人口社会保障服务体系;基于老年人的活动组织习惯重新建构组织管理手段, 从多元治理、责权归一、奖罚并举三个层面构建新型老年人体育锻炼的组织机制;舆论媒介对老年人健身的报道应当从事件事实、问题根源、老年人的社会身份等多重展开, 从现实层面重新构建老年人体育行为的舆论语境等策略手段予以改善。

  关键词:美好生活,老龄人口,老龄化,社会体育,保障体系,全民体育

  “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1]这一论断是习近平新时代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十九大报告中一连提及14次反映出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想往”的重要性, 也给我党指明了发展方向, 给我国社会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点明了实践目标。美好生活直指需求层次更高、幸福指数更高的生活。

  我国从2000年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 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 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个百分点, 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 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个百分点[2]。对比人口比重增长趋势, 可知近年来我国老龄人口的数量不断攀升。人口老龄化趋势也要求我国政府做出相对回应, 使中国平稳过度老龄化陷阱, 重新焕发社会活力与民族生机。老年人为共和国的建设奉献了青春, 他们是当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巨大取得重大成绩的根本力量, 老年人有权利、有理由、有资格、有必要充分分享时代发展的成果、享受完善、丰富、贴合需求的社会服务保障、充满幸福感、安全感、成就感地度过晚年[3]。这不仅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相符, 也符合了习近平总书记“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的指示, 顺应了社会要求与时代感召。

  1 保障老龄人口的体育健身需求与构建美好生活的必然逻辑

  1.1 老龄人口幸福感与体育健身的必然联系

  联合国将老龄人口界限定义为60岁, 一些国家和地区将60~65岁以上年龄人口界定划分为老龄人口。一般来说, 当人口被界定为老龄人口后, 他们也将面临老龄阶段的生活状态转变。退休意味着脱离原始的工作环境、离开传统以工作单位的组织归属、逐渐不再使用过去赖以生存的工作技能、拥有了大段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在这种因为退休引发的生存状态转变中, 一部分老龄人口也出现了相对不适应的现象, 这种不适应表现为:脱离群体引发的归属感缺失、丧失工作诱发的生活空虚、缺乏社交引发的抑郁焦虑情绪[4]。虽然我国面向老年人的社会保障制度相对完善, 老年人大多可以获得物质层面的基本生活保障, 但这种因为突然脱离工作岗位引发的心理问题却不能完全依靠物质生活的改善而获得解决, 还需要体育运动带给老龄人口以幸福感。

  首先, 运动可以提供给老年人以健康的身体条件, 和青壮年相比, 老年人的身体器质条件正处于衰退阶段, 随着工作量的减少、活动半径的下降, 随之也将带来身体素质的下降, 通过运动健身, 可以有效地降低老年人身体衰退的速度, 提供一定程度的活动量, 起到保健作用;老年人也可以依靠相同的运动爱好再次建立社会社交网络, 广场舞、健身跑这些项目在运动健身的基本功能外, 还囊括着老年人群的社交功能[5], 老年人通过参与这些运动获得了社会参与感也间接感受到隶属于社会组织的归属感与认同感, 这些也将极大的丰富老龄人口的精神生活。

  1.2 老龄人口健康幸福与构筑美好生活的必然联系

  随着我国人口的结构性变化, 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国家的范畴, 2015年中国0~14岁人口为22681万人, 2015年中国15~64岁人口为100347万人, 2005-2010年中国0~14岁人口逐年下降, 2010年0~14岁人口达到近十年最低值, 为22259万人。2015年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为14434万人, 近十年65岁及以上人口逐年增加, 新出生人口数量急剧减少、老龄人口数量不断攀升, 人口红利已经接近消失, 根据研究者推断, 到2040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达到顶峰, 老龄人口数量约有4亿[6]。

  从我国老龄化的趋势以及老龄人口的绝对数量判断, 老龄人口逐渐将成为我国占比庞大的特殊群体, 老龄人口的健康幸福关系着国家的稳定发展、社会的文明建设、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与发扬。老年人口作为弱势群体, 他们所获得的福利、关注、保障都是评价社会分配均衡稳定、社会文化良性发展的重要依据。让老年人感受幸福、体验幸福, 是我国实现全面小康社会、使人民获得美好生活的必然条件。从家庭架构层面看, 老年人是一个新型家庭的基础组成部分, 老年人与子女之间有着强有力的情感连接纽带, 他们的幸福感也直接影响到子女对社会的幸福感知, 影响子女在建设社会、服务社会中的主观情感倾向。因此, 老年人的健康幸福与社会的总体幸福感知产生必然连接, 是美好社会、美好生活构建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从老年人的自身发展层面分析, 老年人口的身体素质、精神状况都逐渐趋向衰弱, 缺少幸福感则容易引发老年人生理方面的不适, 间接导致社会医疗资源消耗的上升和社会公共医疗服务资源的紧张, 这一点也降低致构筑人民美好生活的步调减缓、引发社会民众的资源分配焦虑感, 因此, 从社会需求与资源分配层面, 老龄人口的健康幸福与构筑美好生活也有着不可分割的必然联系。

  2 现阶段老龄人口社会体育保障体系构建中存在的问题表现

  老年人群通过运动锻炼, 可以增强幸福观、获得组织归属感、获得社会的认可激励, 还可以有效提升身体素质, 防病于未然, 解决社会公共医疗服务资源, 可谓一石三鸟。然而通过观察当代社会老龄人口的运动健身参与状况、老龄人口参与体育运动的实际体验、社会大众对老年人群健身的评价认知, 得出现阶段老龄人口的社会体育服务体系构建还有更进一步的空间, 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也应该对老年人群社会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现状及时进行监督与管理。

  2.1 社会体育的服务意识缺失———政府尚未完成供应者到服务者的形象转变

  目前我国老龄人口的社会体育健身发展呈现出“独立性”、“单一性”、“自发性”、“粗放性”四个特点[7]。“独立性”是指老年人很少参考科学指导与医学建议, 常常依靠自己对运动的喜好决定参与某一种运动;“单一性”是指老年人参与的健身锻炼项目种类偏向单一, 广场舞等运动是大部分中老年妇女运动的首选, 其他项目在老年人中不流行、不受推崇;“自发性”是指老年人参与社会体育运动已经从政府宣传影响推动走向了自主参与, 老年群体已经逐渐形成了健身参与的意识;“粗放性”则是指目前老年人健身运动资源分配还不完全, 健身需求没有完全得到满足, 老年人健身管理等问题比较粗放。

  就老龄人口社会健身的“独立性”、“单一性”、“自发性”、“粗放性”四个特点分析, 可以看到在老龄人群健身中依旧缺少有力的科学指导, 人群对运动的选择表现出从众、跟风的态势。部分地区政府在为老年人提供服务时存在粗放管理的现象, 只注重提供运动健身的场地资源, 而不注重满足老年人健身的服务需求, 在运动文化和专业运动技能知识的普及上力度不足, 缺乏科学引导。老年人占据了广场、操场大跳广场舞, 然而健身的需求却没有被满足, 一些老年人甚至出现运动损伤。这些都需要政府在后续的老年人群社会体育服务体系构建中不断完善, 政府也应该在新时期更加注重职能转变, 尝试从资源提供者、场地管理者转变为群众服务者。

  2.2 老龄人口的体育活动缺乏有效的组织管理———缺少专项政策和组织机制

  老年人群体育活动的还存在缺少有效组织管理的问题, 这是老年人运动的自发性、政府对老年人口的管理缺失、与社会组织在老年人服务体系构建中的缺位三方面原因共同引发的结果。观察我国老年人口受教育程度的比例分布可知, 大部分老年人在长期的社会生活过程中缺少共享意识、缺乏参与社会运动的公众自觉、缺少对自身权利范围界限的感知, 近年来因为广场舞噪音屡禁不止、广场舞占用篮球场等社会问题, 一部分就源于老年人在社会生活过程中的自我意识过剩。这些现象就需要政府出台专项政策进行治理、相关体育组织承担社会责任参与组织老年人健身活动[8], 然而从当下老年人社会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的进程来看, 政府和社会组织发挥的影响效力都不充分。目前我国仅有绍兴、清远、宿迁、合肥等地陆续出台了广场舞等群众健身的管理办法, 大部分地区仅仅对噪音扰民、场地侵占等行为发布了劝阻的宣传报道, 实际管理力度不大, 也缺少专门的管理部门长期进行有效监督。部分地区甚至由于缺少专项治理政策以及对老年人运动需求的疏导, 老年人健身行为与社会的矛盾摩擦也在逐渐升级, 导致社会舆论不断发酵。

  2.3 舆论层面对老龄人口健身抱持负面认知———老龄人口体育健身污名化

  在政府服务不足、老年人运动组织管理问题严重之外, 社会对老年人健身行为的污名化, 也是引发老年人公共体育体验下降的重要原因。不时可以在各大媒体报刊上见到对老年群体健身的批评报道, 这些报道的内容包含老年人运动的噪音问题、场地侵占问题、非法组织行为和暴力冲突事件[9], 负面的报道往往引发社会媒体的多方转载, 老年人的社会舆论形象也在不断的固化。诚然, 这些报道反映了老龄人口健身缺乏有效组织管理的现实, 但是也从舆论层面削弱了老年人健身运动的积极性。目前除了广场舞这一中老年人最为热衷的健身运动项目外, 马拉松、游泳、网球、瑜伽、器械健身等流行运动项目老年人参与占比低, 体验人数少。由于体育项目参与人群的年龄有明显的变化, 这也造成当前社会体育文化的分层, 老年群体逐渐被排除在青年流行运动文化之外, 人为地形成了体育文化隔阂[10]。除了舆论引发的体育文化隔阂外, 舆论对老年人口健身行为的负面认知也将影响老年群体的健身热情。研究发现, 相比较我行我素的青年群体, 老年群体因为其心理特点往往更加追求社会认同感与社会接纳, 他们更加注意自己在社会上的形象, 并且也愿意为获得尊重感而做出放弃和牺牲的行为, 舆论对一部分老年人破坏社会公德的攻讦, 也会引发全体老年人对健身运动行为的焦虑。

  3 中国老龄人口社会体育保障体系构建路径探究

  3.1 政府牵头主动实现从供应到服务的身份转变, 从人力资源、环境资源、场地资源多方面, 搭建老龄人口社会保障服务体系

  发展人民健身场地资源是地方政府在构建本地社会体育公共服务时首先关注的内容。一方面, 我国公共体育场地资源相对缺乏, 东多西少、南多北少的特征突出, 有提高人均体育场地占有面积的切实需要;另一方面经济发展的不均衡也将引发人们运动的不均衡, 不同收入群体之间可以获得的社会保障福利偏重产生差异, 容易形成社会不平等、群众生活不均衡的现实问题。因此, 政府多年来致力于扩大人均运动场地面积是有理由、有必要的。然而在人民美好生活构建的当下, 也应该看到社会体育服务体系的服务对象是个体的人[11], 人的切实需求决定了提供老年人社会体育服务不仅仅只是丰富物质资源, 还应该看到老年人群对体育服务功能的重视。

  如何满足老年人对体育功能的需求?这首先要从人力资源的安排与分配入手, 根据国家体育总局2014年底公布批转的统计数据来看, 除了江苏、广东体育指导人数超过20万, 其他省市地区都未能达到该类要求, 平均每千人拥有0.8个体育指导员。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结构类型也不均衡, 仅有12.07%为组织管理型社会体育指导员, 不能充分发挥对群众的全面引导组织作用。面对这一现状, 政府首先应该注意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稀缺现状, 从吸纳志愿者、培养大学生社会体育指导员等方式, 扩大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规模, 使社会体育指导员真正可以服务到群众中去, 为老年人群提供必要的专业体育技能讲解, 保障老年人群不受体育运动的间接伤害。其次也应该充分调动立体场地利用资源, 构建老年人运动生活的空间, 如充分利用寒暑假期间的学校操场资源等为老年人口就近运动锻炼提供便捷场所, 也可以采用分时段健身运动的方法, 使青年和老年的运动时间不冲突, 实现各方的运动健身共赢。面对老年人反馈的运动环节中的问题, 政府也应该充分重视、多方论证, 而不是闭目塞听, 不管不问, 只有从服务角度解决老年人健身需求, 才能够有力搭建起多方兼顾的社会体育服务体系。

  3.2 基于老年人的活动组织习惯重新建构组织管理手段, 从多元治理、责权归一、奖罚并举三个层面构建新型老年人体育锻炼的组织机制

  近些年因为老年人运动习惯引发的社会讨论也在趋于增多, 但回归于老年人的生活现状可以发现, 体育正在实施三个功能。首先体育是老年社交的承载者, 广场舞、路跑等项目聚集了相同爱好的老年人, 在运动中老年人可以寻找到交流的伙伴、体验到归属于某一组织的快乐;其次, 体育是老年人获得尊重的必要场所, 同一爱好之间的老年人在运动中相互比拼、相互切磋, 共同讨论对某一场比赛的看法, 在讨论和交流中, 老人也获得了他人对自我的肯定, 满足了竞争与认同的潜在需求;最后老年人可以在运动中获得对空虚、空白生活的填补, 可以实现自我价值, 在庞英的《广场舞锻炼对农村妇女身体自尊与主观幸福感的影响》[12]中, 可以看到农村妇女通过农闲时间的舞蹈锻炼, 她们获得了新的生命关注点, 获得了自我生发与探索的精神空间, 教授舞蹈和领舞的妇女大多自发组成, 她们通过教授他人广场舞产生了自我价值。

  因为体育带来的社交价值、尊重价值与自我实现价值, 也引发了一些社会病灶问题, 但研究者也应该看到, 在广场舞噪音扰民、广场舞挤占篮球场等事件中潜藏的内在结构问题。老年人作为弱势群体, 在缺少有规定效力的文件时, 他们仅能够利用自己的弱势身份, 挟持公众道德来达成运动健身的权益。广场舞挤占篮球场、广场舞挤占烈士陵园本质上反应的是资源分配不足引发的社会焦虑情绪。在老年人“蛮不讲理、倚老卖老”的社会评价背后, 暴露的是缺少统一的组织和管理的短板。这些都需要政府重新审视本地的老龄人口健身现状, 对老年人健身引发的社会问题进行分析, 并且提供一套完整、切实、有约束效力的政策, 加强对老年人不当健身行为的管控。也需要相关体育组织部门及时介入, 发挥社会组织的管理影响作用, 诸如通过构建老年舞蹈协会、老年路跑协会, 对辐射范围内的老年人广场舞、路跑群体进行管理和组织、通过评级、评级的办法对不良行为进行治理, 细化对老年人运动行为的管理, 向老年群体宣传科普社会公共道德秩序, 与有关部门一起对不法行为协管、上报, 这样才能够及时还社会大众一个纯粹的社会体育服务体验空间。

  3.3 舆论媒介对老年人健身的报道应当从事件事实、问题根源、老年人的社会身份等多重展开, 从现实层面重新构建老年人体育行为的舆论语境

  社会舆论对老年人健身引发的问题始终相当关注, 从这一特点也可以看出, 目前老年人健身运动不仅仅只是社会体育公共服务建设的问题, 更已经成为引发社会全体焦虑的锚点, 在一些充满争议性的新闻评论区, 可以看到网民们不遗余力地对老年人口诛笔伐、有些甚至脱离了新闻内容, 延伸至网民身边的个体事例。这些现实都反映出社会大众与老年人群体健身之间摩擦依旧、积怨已深。如何解决老年人健身扰民的问题、如何改变社会大众对老年人健身额偏见、如何复归社会运动健身的良性秩序就成为了当前时代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议题。首先应当从事实出发, 基于2.1与2.2的政府服务与法令治理策略, 对切实存在的老年人运动扰民的乱象进行劝阻、制止;通过构建奖惩机制对破坏公众权益的行为进行治理, 在这一环节外, 也需要媒体与民众的良性互动, 媒体应该从本质层面挖掘老年人运动出现乱象的真正动因, 让大众理解老年人运动的行为动机, 从接受、认同、关爱的过程中不断进阶,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从而达成社会对老年人健身引发问题的理解。其次政府可以通过舆论引导的方式, 改变传统大众对老年群体的认知, 树立正面典型、提供具体的管理措施都能起到良好的宣传效果, 政府也可以考虑与本地影响力较大的媒体联合进行宣传, 以此推进老年人群在舆论语境中的地位改善。

  结语

  增强人民健康, 增进群众体质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初衷, 是人民美好生活建设的重要组成, 是我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具体显现, 是我党在新时代不忘初心的现实展示。研究分析, 老年人的生活幸福与社会体育服务体系建设, 与人民美好生活建设有着必然联系, 构架老年人的快乐体育、幸福体育, 就是在促进我国社会正向发展、推动我国2020小康水的全面建成。因此研究根据现阶段老龄人口社会体育服务体系构建中存在的社会体育的服务意识缺失;老龄人口的体育活动缺乏有效的组织管理;舆论层面对老龄人口健身抱持负面认知等问题加以论证, 试图提出政府牵头主动实现从供应到服务的身份转变, 从人力资源、环境资源、场地资源多方面, 搭建老龄人口社会保障服务体系;基于老年人的活动组织习惯重新建构组织管理手段, 从多元治理、责权归一、奖罚并举三个层面构建新型老年人体育锻炼的组织机制;舆论媒介对老年人健身的报道应当从事件事实、问题根源、老年人的社会身份等多重展开, 从现实层面重新构建老年人体育行为的舆论语境三点解决策略, 试图解决目前我国老龄人社会体育服务体系构建中的问题, 力图使体育更好地履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使命担当。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 2017-10-28
  [2]李友梅, 王珍.瞄准老龄化短板, 发展社会化公共服务[N].解放日报, 2018-05-02
  [3]周咏梅.应对老龄化不止“老有所养”, 群众文化如何助力“文化养老”[N].华夏时报, 2018-04-28

重要提示:转载本站信息须注明来源:985论文网,具体权责及声明请参阅网站声明。
阅读提示:请自行判断信息的真实性及观点的正误,本站概不负责。
jQuery右侧可隐藏在线QQ客服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