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985论文网
主要服务:硕士论文、论文发表、论文修改服务

生物学论文:采用不同方式技术对西双版纳北豚尾猴进行系统调查

来源:985论文网 添加时间:2020-07-30 13:54

 摘    要: 采用半结构访谈法、样线调查法和红外相机技术对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自然保护区、国有及集体天然林所分布的北豚尾猴进行系统调查。结果显示:北豚尾猴共有15~20个种群,约300~500只,分布于勐遮、勐混、易武、勐仑、勐腊等乡镇,且主要集中在自然保护区及天然林分布区,分布海拔为700~2 000 m,所涉及的植被类型有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4种。针对存在的生境破碎化、林下经济作物种植、非法猎杀等问题,提出保护栖息地、严肃查处非法猎杀行为、开展科研监测和宣传教育等北豚尾猴保护措施。

  关键词: 北豚尾猴; 种群分布; 生境破碎化; 自然保护区;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Abstract: The methods of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 sample line investigation and infrared camera technology were used to systematically investigate the Macaca leonina distributed in the nature reserves, state-owned and collective natural forests of Xishuangbanna Dai Autonomous Prefecture.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ere 15~20 populations of Macaca leonina, about 300~500 individuals, which were distributed in towns of Mengzhe, Menghun, Yiwu, Menglun and Mengla, mainly in the nature reserves and natural forests, with an altitude of 700~2 000 m,and the involved vegetation types including tropical rainforest, tropical monsoon forest, subtropical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 and deciduous broad-leaved forest.In view of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habitat fragmentation, economic crop planting under the forest, illegal hunting and so on, this paper put forward the protection measures of Macaca leonina, such as habitat protection,serious punishment of illegal hunting behavior,scientific research monitoring,publicity and education.

  Keyword: Macaca leonina;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habitat fragmentation; nature reserve; Xishuangbanna Dai Autonomous Prefecture;

  北豚尾猴(Macaca leonina)分布于热带、亚热带低地湿性森林、耕地。其体形稍大,体长约600 mm;头顶平,具黑褐色顶毛并向四周辐射,脸周围着生长毛,鼻、吻部黑褐色,背部和四肢外侧灰褐色,毛尖白色,腹部及四肢内侧灰白色;尾较短,形似猪尾,尾毛黑褐色且稀少;群栖热带、亚热带山林,在我国分布区域狭窄,为实验动物和观赏动物之一[1]。北豚尾猴在分类上属非人灵长类(nonhu-man primates)或次人灵长类(subhuman primates)[2]猴科(Cercopithecidae)猕猴属(Macaca)。1956年中国科学院云南热带生物资源综合考察队调查西双版纳兽类区系; 1983年由云南省林业厅牵头,对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做了较系统、全面的考察,形成的《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综合考察报告集》阐述了北豚尾猴的分布[3]; 1993年出版的《西双版纳动物志》简要地反映了西双版纳北豚尾猴资源状况。北豚尾猴被列为《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一级保护动物,在《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中被列为濒危(E)物种,属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以及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Ⅱ物种[4],云南省将北豚尾猴列为极小种群拯救保护物种[5]进行保护与管理。但是,近30年未有针对西双版纳州北豚尾猴的专项调查,因此非常有必要开展西双版纳州北豚尾猴资源现状调查和研究工作,为保护北豚尾猴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1、 研究区概况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地处21°08′~22°36′N、99°56′~101°50′E,面积1.91万km2,东南与老挝相连,西南与缅甸接壤,国境线长966.3 km。系澜沧江下游,北回归线以南,亚洲大陆向东南亚半岛过渡地带。总的地势北高南低,州内最高点为勐海县勐宋乡的桦竹梁子,海拔 2 429.5 m,最低点是勐腊县南腊河与澜沧江交汇入口处,海拔477 m。全州森林面积151.66万hm2,占总面积的79.29%;自然保护区总面积40.39万hm2,占21.15%,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6.8万hm2;森林覆盖率80.79%,天然林覆盖率54.9%[6]。
 

西双版纳州北豚尾猴资源现状调查分析
 

  2、 调查方法

  2.1、 半结构访谈法

  根据文献记载,参阅2017年遥感卫星影像图,结合全州天然林分布情况,在全州范围所有乡镇选取256个点,采用半结构访谈法[7],对自然保护区、天然林分布区管护站、林业站、居民区开展调查,了解当地北豚尾猴分布情况、种群数量等信息。以2017年卫片为底图,同时运用ArcMap 10.2.2软件记录和处理矢量数据,筛选过滤除去公路、建筑物、经济林等面积,计算出北豚尾猴潜在分布面积。

  2.2、 样线调查法

  根据半结构访谈结果,在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纳板河流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西双版纳布龙州级自然保护区、易武州级自然保护区、景洪市(县)级自然保护区、勐海县级自然保护区、勐腊县级自然保护区、国有天然林、集体天然林设定40条调查样线。样线长度约 5 000 m,目视宽度为20~50 m,鸣声记录宽度为100~300 m,步行速度为1~2.0 km/h。发现北豚尾猴活体或鸣声时记录其距离样线中线的垂直距离、种群数量等信息,用单反相机拍摄北豚尾猴影像,用录音笔录制北豚尾猴鸣声,同时用GPS记录样线航迹[8]。

  2.3、 红外相机技术

  运用红外相机技术来获得野生动物图像数据,并以此来分析野生动物的物种分布、种群数量、行为和生境利用等重要数据,在野生动物监测和自然保护区资源编目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9]。选择40条北豚尾猴调查样线,使用红外相机进行监测,共安装红外相机40台次,运用GPS记录每台红外相机安装的地理坐标及海拨,并记录该区植被类型(表1)。

  2.4、 种群密度

  在样线调查中,灰孔雀雉种群密度按D=KN/ 2LW公式计算[10],D为密度;K为单位面积;N为在W样线宽度内所记录到的灰孔雀雉个体数;L为样线长度;W为单边样线宽度。

  2.5、 种群数量

  种群数量按N=(D1+D2+…)/i×A计算,N为种群数量;Di为第i条样线上的灰孔雀雉密度;A为调查单元灰孔雀雉的分布面积;系统误差为±5%。

  表1 样线及红外相机布设
表1 样线及红外相机布设

  注:植被类型为a热带雨林;b热带季雨林;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d落叶阔叶林;e暖性针叶林;f竹林;g灌木林;h草丛。

  3、 调查结果

  3.1 、空间分布

  根据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国有林、天然林周边村寨分布情况,选取256个村小组开展半结构访谈调查,收集到190份有效信息。访谈涉及傣族、哈尼族、瑶族、彝族、壮族、汉族、基诺族、拉祜族等8个民族;访谈对象有村民、老猎人、林业工作者、护林员4个类群;被访者年龄为25~90岁,其中40~60岁的男性占75%。在调查中以2017年卫片为底图,运用ArcMap 10.2.2软件进行筛选过滤,计算出北豚尾猴潜在分布面积约14.35万hm2。

  调查结果显示:北豚尾猴分布于勐遮、勐混、易武、勐仑、勐腊等乡镇,且主要集中在自然保护区及天然林分布区(图1)。

  通过ArcMap 10.2.2软件提取出北豚尾猴分布的高程信息,参考红外相机捕获的北豚尾猴影像所处的海拔高度以及样线调查结果,得出北豚尾猴分布的海拔在700~2 000 m(图2)。

  3.2 、种群规模

  根据半结构访问调查、样线调查结果结合红外相机技术,参考北豚尾猴种群社会结构,北豚尾猴有15~20个种群,300~500只。

  图1 北豚尾猴分布范围
图1 北豚尾猴分布范围

  Fig.1 Distribution of Macaca leonina

  图2 北豚尾猴
图2 北豚尾猴

  Fig.2 Macaca leonina

  3.3、 生境选择

  北豚尾猴分布于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4种植被类型。

  3.4、 种群结构及生活习性

  北豚尾猴群体较猕猴小。白天活动,常在高大树木上采食野果、嫩叶,偶有在地面活动,翻石寻找蚯蚓等。

  4 、讨论与结论

  4.1、 生境破碎化

  生境破碎化是由于人为因素或环境变化而导致景观中面积较大的自然栖息地不断被分割成较小的斑块,或是由于生态功能降低而形成的生境破碎化,包括总生境面积的减少与剩余地区分裂成非连续的碎片2方面[11]。例如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内有122个村寨,自然保护区周边有138个村寨[12],北豚尾猴分布区被经济林、居民区、生产区以及基础设施建设隔离,从而导致生境破碎化。

  自然保护区是全州天然林的精华所在,也是北豚尾猴最重要的栖息地,国有、集体天然林资源也有北豚尾猴的分布。保护北豚尾猴栖息地,禁止在保护区内发展林下经济,禁止非法猎杀北豚尾猴,为其保留优质的栖息地。

  4.2、 种群规模

  西双版纳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很多世居民族都有打猎的习俗。以本次调查为例,猎人占被调查人总数的5%,60岁以上瑶族、哈尼族男性有80%均有打猎经历。非法猎捕(杀)北豚尾猴的主要目的是养殖、买卖和食用。依本次调查结果来看,北豚尾猴仅有15~20个种群,300~500只,种群规模较小,需要加强保护。在保护工作中要整合自然保护区、林草、公安等部门的力量,共同打击非法猎杀北豚尾猴行为。

  4.3、 开展科普宣教工作

  多渠道争取项目和资金,与灵长类动物研究机构合作,对北豚尾猴种群动态进行长期监测,将保护区、国有林巡护监测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实时了解和掌握保护区资源动态[13]。开展北豚尾猴生物学和生态学方面的研究,为保护该物种提供数据支持和技术服务。加强野生动物资源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通过广播、电视、报刊和网络等媒体宣传野生动物保护相关政策和法规,让广大群众主动保护北豚尾猴,关注北豚尾猴生存现状。

重要提示:转载本站信息须注明来源:985论文网,具体权责及声明请参阅网站声明。
阅读提示:请自行判断信息的真实性及观点的正误,本站概不负责。
jQuery右侧可隐藏在线QQ客服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