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985论文网
主要服务:硕士论文、论文发表、论文修改服务

近代史纲要论文:毛泽东诗词中的政治信仰--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来源:985论文网 添加时间:2020-04-08 14:06

摘要:毛泽东诗词是反映中国新民族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宏伟巨制,记载着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历程,体现着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思考。本文通过对毛泽东部分诗词的赏析,并联系时代背景,拟缕析其诗词中蕴含的政治情怀、政治信仰、政治立场,并探讨其在当代的价值。

  关键词:毛泽东诗词; 政治意蕴; 当代价值;

  毛泽东是政治家诗人,也是诗人政治家,诗词是他用来表达内心政治意愿的工具。毛泽东诗词的政治特色就像他的理论著作一样包含着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是赋予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与辩证法的独特文本,反映和指导着中国新民族主义革命及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体现着他对中国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思考。

 

  一、毛泽东诗词中的政治情怀--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爱国主义传统,其忧国忧民的意识情怀,影响着世代国人的文化精神基因。

  爱国诗人屈原"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虽遭受佞臣谗言被流放,但仍忧愁楚国民众的凄苦命运"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并执著于"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理想。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尽管人生跌宕起伏,但他一生倡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南宋爱国诗人陆游"位卑不敢忘忧国",虽地位卑微却未敢忘记忧虑国家命运,在他即将离开这战乱频仍的世界时,念念不忘的仍是中原的恢复与祖国统一。"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一心想通过变法来挽救民族危亡的谭嗣同为新法而从容赴难。中华民族特有的忧国忧民的文化精神基因后世文人接续传承。

  1893年毛泽东出生湖南乡村。此时中华民族正处于"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跹,人民五亿不团圆"的封建社会末期。社会腐朽至极,西方列强欺凌,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深重危机。进入私塾,毛泽东读了《盛世危言》《支那分割之命运》等"新书",萌发了爱国思想,他朦胧地意识到"中国一天天贫弱,是遭受列强欺侮之缘由".1910年,年少的毛泽东离开家乡。临行前他给父亲写了首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1]以此表达自己一心向学、志在四方的决心。

  1915年,同窗挚友易昌陶病故。毛泽东挥笔写下情真意切的《五古·挽易昌陶》。该诗表达出他对挚友英年早逝的痛惜之情,同时也深切地抒发了忧国忧民情怀。5月,袁世凯悍然接受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毛泽东愤然题诗:"五月七日,民国奇耻;何以报仇?在我学子!"冲天忧愤、报国大志骤涌笔端。

  选择信仰马克思主义后,毛泽东矢志不渝探索救国之策。1925年秋,他独立于橘子洲头,在无限怅惘中从内心深处发出"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一气壮山河的诘问。中国的命运究竟该由哪一个阶级主宰?中国革命的出路在哪 1927年,中国处于多事之秋。军阀及各种势力存在,蒋介石叛变革命,殷汝耕投敌卖国,大革命失败。毛泽东怀以悲壮沉郁之情作《菩萨蛮·黄鹤楼》--"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1]该词真切地表达出毛泽东为大革命的前途和命运感到迷茫和焦虑。

  毛泽东一生充满忧患意识,晚年他写下最后一首诗--《诉衷情》"当年忠贞为国酬,何曾怕断头?如今天下红遍,江山靠谁守?"[1]他预感到,革命将发生曲折,先辈的夙愿将 "付与东流".他这是在问总理,也是在问自己,社会主义的红色江山究竟"靠谁守"?情感真挚,读来沧桑心碎,令人潸然泪下。

  以上节选的毛泽东诗词皆真切地反映出毛泽东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政治情怀,其实这也是他所有诗词背后所隐含的情感基线。

  二、毛泽东诗词中的政治信仰--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胸中有誓深于海,肯使神州竟陆沉。"毛泽东一生的政治追求就是让劳苦大众摆脱沉重枷锁,中华民族摆脱民族危机,在中华大地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伟大理想。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为灾难深重的中国送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新民族主义革命实践中,毛泽东不断思考与探索,他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国情相结合,走农村包围城市,夺取城市胜利,最终取得全国解放的道路,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中国革命与建设指明方向。正是执著于这份信仰,即使遭遇挫折,他在其诗词中仍流露出乐观的革命情怀。

  1929年重阳节,距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已两年。此阶段毛泽东过得并不舒心:红四军七次代表大会,他没了前委书记职务,他强调加强党对军队的领导,又被说成家长制作风……他的梦想和现实一次次发生移位。重阳佳节到来,面对满院盛开的黄花,毛泽东激情满怀作了《采桑子。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1]诗中描绘革命根据地秋日之色,却展现出春日的勃勃生机,经过硝烟洗礼而凝霜绽放的菊花充满活力与希望。诗人将一腔深情寓于宏伟的秋光中,鼓舞人们为理想信念而奋斗。

  1932年,毛泽东受"左"倾冒险主义路线排斥,又被免了职务。1933年夏,他因从事调研工作,重返大柏地。面对昔日金戈铁马的战场,他欣然起笔作了《菩萨蛮。大柏地》。整首词亦诗亦画,绚丽的彩虹、雨后的斜阳、苍翠的关山、前村墙壁上的弹洞……整个画面生机盎然。"当年鏖战急……今朝更好看。"[1]抚今追昔,这里曾发生过一场激战,他率领红军仅用两天时间就消灭了尾随的敌人,而今蒋介石又在积极筹备一场大规模反革命"围剿".但"郁闷"心境下的毛泽东仍表现出乐观情怀,这是他对自己正确革命理论和正确革命道路的信心,他坚信革命一定会取得胜利。

  1935年1月的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这是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会后,为了继续长征,红军经娄山关北上,准备渡过长江,但遭遇阻碍,毛泽东果断决定二渡赤水,折回遵义,于2月下旬再次攻占娄山关,实现了长征以来的首次大捷。诗人无比激动,即挥毫而就《忆秦娥·娄山关》。这是他沉寂三年、在党和红军存亡关头复出后的第一首作品。该词描绘了毛泽东率红军征战娄山关的行军情景。词中一句一个画面:"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苍山如海,残阳如血。"[1]在罕见的凝重气氛和引而不发的情绪积累中,诗人从心底迸发出"而今迈步从头越"的激昂呐喊。上下阕鲜明的对比,恰恰表现出作者乐观心态及一代伟人指挥若定的气魄。此词篇幅短小,但雄奇悲壮,气势如虹,真切地反映出毛泽东对自己军事领导的自信和坚定的理想信念。

  三、毛泽东诗词中的政治立场--以人民为中心

  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者,是历史唯物主义者,他始终相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为人民谋幸福是支配毛泽东一生的灵魂,是激励他奋斗终生的不变初心。

  (一)重视人民、依靠人民

  1.革命战争时期--"唤起工农千百万"

  在新民族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非常重视农民的力量,他指出农民具有极强的革命性,选择领导他们进行战斗。"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1]毛泽东组织工农发动秋收起义;"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1]毛泽东审时度势,利用军阀混战扩大和建设革命根据地,"十万工农下吉安""百万雄师过大江".毛泽东坚信人民战争是克敌制胜的法宝,战争之伟力存在于民众中,"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

  2.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六亿神州尽舜尧"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9]毛泽东始终把人民群众看作是真正的英雄。解放后,毛泽东诗词侧重反映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热情讴歌人民群众战天斗地的精神风貌。他欣赏"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的发展局面;他调动"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的冲天干劲;他憧憬"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的美好社会;他畅想"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远大目标。"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在诗人眼中我国人民群众就是远古的"舜尧".无论革命年代抑或是新中国的建设时期,我们都要依靠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生力军。

  (二)为了人民

  为人民谋幸福,是激励毛泽东奋斗终生的目标,所以"人民"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范畴。毛泽东出身于农民家庭,了解百姓疾苦,所以他对人民的爱是发自内心的。毛泽东之所以能带领中国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因为他始终将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奋斗宗旨。当他得知江西余江消灭了危害极广的血吸虫病时,作为共和国的缔造者,一个时刻系念着人民的领袖,他激动不已,感慨和欣喜之情化作了不朽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1]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赤诚之心和爱民之情跃然诗行。

  四、毛泽东诗词的当代价值

  毛泽东诗词是以史诗的大笔抒写武装斗争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壮丽画卷,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诗中充盈着真挚深沉的爱国、爱民情感,洋溢着乐观自信的情怀,蕴含着深邃的哲学史观。今天我们学习毛泽东诗词,对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增强人民群众自强不息、勇于探索的奋斗精神,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挫败西方敌对势力"和平演变"的战略图谋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弘扬爱国精神 增强民族凝聚力

  一个伟大的民族若没有精神作撑轴则很难屹立长存。毛泽东诗词中所体现的忧国忧民、坚守信仰、乐观自信、英勇无畏等精神不仅是中国革命与建设取得胜利的法宝,它亦是新时代中华儿女凝神聚力的精神给养。今日中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发展成就令西方某些国家忌惮。在国际形势波谲云诡,国内思潮复杂多元的情况下,只有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十四亿中华儿女才能勠力同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

  (二)遵循实事求是 坚定社会主义道路自信

  毛泽东诗词是中国革命和建设最鲜活的记忆。中国共产党从蹒跚学步到迅速成长,不管是"倒海翻江卷巨澜",还是"雄关漫道真如铁""踏遍青山人未老",经过28年浴血奋战,终于摸索出一条正确的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几代中国人梦寐以求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回望历史,不管是中国革命,还是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都是我们必须要坚守的。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正是坚守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走农村包围城市,才最终取得全国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也正是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中国才最终迈稳了飞速发展的坚实步伐。古老国度独特的文化底蕴,不同于西方的国情,决定了中国必须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过去,我们坚持走自己的路,终于站稳了脚跟。今天,面对各种风险挑战,我们更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沉稳。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多年取得的辉煌成就告诉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中华民族的今天,正可谓"人间正道是沧桑".

  (三)"以人民为中心" 诠释共产党人不变初心与使命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不变的初心与使命。新民主义革命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最大的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实践过程中积累的宝贵经验。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11]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活的灵魂。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人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艰巨使命,更应时刻牢记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综上所述,毛泽东诗词思想内涵博大精深,政治意蕴丰厚。它既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真理,又继承弘扬了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且紧扣时代脉搏,高扬时代精神,反映人民心声,鼓舞中国人民的自强斗志,坚定中国人民的理想信念,成为中华民族百年忧患百年复兴中国梦的号角,成为中华民族伟大精神诗化历史的象征。

  参考文献
  [][1-8][10] 毛泽东。毛泽东诗词集[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
  [9]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31.
  [1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

重要提示:转载本站信息须注明来源:985论文网,具体权责及声明请参阅网站声明。
阅读提示:请自行判断信息的真实性及观点的正误,本站概不负责。
jQuery右侧可隐藏在线QQ客服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