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不仅仅是致谢
虽然这些脑洞大开的致谢,让我们看得合不拢嘴,但是,近几年不知什么原因,致谢却成为了论文里一个让老师倍感头疼的地方。
在科学网上,围绕学生论文“致谢”讨论的文章不在少数,跟帖讨论也常常十分热闹。有要求严格的老师规定“致谢”中涉及与自己有关的部分,不能过分,否则会要求修改甚至删除。其他部分,毕竟“致谢”是个人的事,都会尊重。
其中,言不由衷、用词肉麻,是最让他难以忍受。对此,许多导师深有同感。
即使学生在心里面对自己的导师很不以为然,甚至还闹出过不愉快,但是在论文中还是要说些冠冕堂皇的溢美之词。比较有代表性的词汇包括:“知识渊博”“治学严谨”“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为人正直”“人格伟大”“敏锐的洞察力”“深厚的功底”“平易近人”等等。
曾经就有某高校学生因为使用“治学严谨、学识渊博、思想深邃、视野雄阔、文采飞扬”的词语,而在组会中被老师严厉地批评。最让这位老师哭笑不得的是,有的学生还会在其中出现拼写或者语法错误。
还有的导师自嘲:所有的学生致谢我时都加一句:感谢老师的鞭策。看来我的鞭子是经常策孩子们,都留出伤疤来了。
但在有的老师眼里,“当一个学生平时不听你的,最后却猛夸你的时候,你作为导师剩下的只有悲哀”。
论文毕竟属于学术产物,致谢涉及内容应该跟研究本身相关,过于琐碎的生活细节尽量避免。“把七大姑、八大姨都拉出来致谢一番,虽然是好意,却使得‘致谢’变成了‘一个都不能少’的主旋律,反而显得轻浮。”
当然,这不意味着“致谢”不能发挥情感。有老师记得,自己的硕士毕业论文致谢部分最大的突破就是,在那个相对保守的年代,提到了自己的爱人和孩子,毕竟那时一个家庭支持一个博士生毕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最后,他还专门将论文的那一页寄回了家,以表达自己的尊重和感谢。
尽管时代在变化,致谢的格式、范畴理论上没有限制,年轻的学生们还会把大量网络语言放到致谢中,甚至对自己的老师、同学言辞调侃,大多数导师还是选择不加干涉。
但是,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教授XX认为,致谢的写作还是应该相对遵循一些内在原则。“致谢不在于一味地拔高,或者刻意煽情。而在于,首先是否恰当,其次是否真的与自己相关。”
在XX看来,“致谢”部分在论文的结构中,是能够相对直观地反映一个学生治学和为人态度的。而且,“致谢”本身必须是在一种非功利的意义上才是有存在价值的。
那么,致谢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一位大学老师给出了建议:
1.明确致谢是论文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论文的完成需要很多人的参与、帮助和支持,涉及到方方面面,这些帮助和指导对于工作的完成是很重要的。但不是每个参与和提供帮助的人都能成为论文的作者,所以在论文中引入“致谢”,体现的是作者对他人贡献和帮助的尊重,也是作者个人科研素养、为人处事态度的反映。
2.致谢应包含的内容
论文中致谢部分,主要是对于自己在完成学位论文过程中给自己提供帮助的那些人的感谢。内容要客观真实,措辞尽量诚恳自然,切忌华丽空洞的辞藻堆砌,感谢的对象一般都是与学位论文的完成相关的人和事。除此之外还可加上回顾读书生涯、展望未来远景等部分。
3.致谢长度
一般对致谢应该是没有字数限制的,但是对一篇学位论文,最重要的还是学术部分,不能喧宾夺主。一般期刊论文就是三言两语,非常简练。而学位论文一般稍长一点,但也最好不要长篇大论,做到言简意赅、流畅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