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985论文网
主要服务:硕士论文、论文发表、论文修改服务

会计论文:公司治理结构对内部控制有效性影响会计研究

来源:985论文网 添加时间:2020-08-09 10:03
本文以 2017 至 2018 年沪市 A 股 2136 家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采用内部控制总目标迪博指数和三个分目标(经营的效率效果、财务报告可靠性和法律法规的遵循性、)作为衡量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被解释变量,实证检验公司治理结构中的股东大会出席比例、股权制衡情况、独立董事比例、监事会规模、高管薪酬和董事长与总经理兼任情况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情况。

第 1 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从2000年至今,国内外财务造假案例接连发生,许多大公司因财务造假使其基业毁于一旦,为众人所知的有美国的安然公司、世通公司及巴林银行。近几年,我国也接二连三曝出诸如“瑞幸咖啡财务造假事件”、“中海集团资金门事件”、“三鹿破产事件”和“万福生科财务造假事件”等损害各方利益的财务造假丑闻。国内外这一系列令人震惊的造假案例及破产事件都反映出企业的内部控制存在缺陷,其有效性亟待提高。正是基于此,各国逐渐反思内部控制可能存在的问题,认真对内部控制进行审视,我国政府及企业同样开始重视内部控制的地位。
国际上,2002年美国颁布的《萨班斯法案》基于内外部审计视角对内部控制进行定义,同时指出企业良好的经营和健康的发展离不开内部控制作用的发挥。2010年英国的《英国公司治理准则》阐述了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起源问题,认为二者皆产生于委托代理,并进一步指出二者水乳交融于一体的关系 [1]。2013年,COSO发布《内部控制——整合框架》,该内部控制报告指明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之间的关系,认为内部控制是公司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2]。
我国政府及相关部门对内部控制的关注稍晚于西方,2008年颁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是官方关于内部控制建设出台的基础性文件,对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2010年,为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体系,给企业在建设和评价内部控制上提供具体的指导,财政部联合审计署等部门出台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基本规范及配套指引的出台标志着适用于我国企业现状的内部控制体系的基本建立[3]。2015年3月,为了解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及体系规范的执行状况,财政部印发《关于组织开展企业内部控制问卷调查工作的通知》,这为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完善打下坚实的基础。2017年6月,针对小企业生存发展的现状,使其有更加完备的内部控制体系的指引,我国出台了《小企业内部控制规范 (试行)》,这是对《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重要补充。
......................

1.2  研究意义
公司治理是企业借助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所形成的公司治理结构为实现其治理目标而采取的一种制度安排。内部控制是公司治理层及全体员工为控制并化解企业可能面临的风险而制定的各种政策与程序。从二者设立的初衷上看,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都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扮演重要角色,良好的公司治理和有效的内部控制是企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从二者之间的关系上看,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共同为企业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一方面,公司治理为内部控制提供环境基础,给内部控制的有效执行创造前提;另一方面,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有利于企业进行更好的公司治理。
基于上文对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关系的分析,内部控制会受到公司治理的影响,那么,将公司治理结构作为自变量探究其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状况便有重大意义。
(1)理论意义:
国内外学者深知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在企业中的地位与作用,对这两者关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本文以公司治理结构研究为起点,对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研究,可以通过观察实证研究结果,了解公司治理结构与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之间的关系,能够对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的理论研究起到补充作用,有助于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理论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2)现实意义:
国内外一系列财务造假案例都反映出内部控制有效性的缺失,这些惨痛的教训说明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提高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有切实的必要。公司治理结构在企业经营管理中扮演重要角色,内部控制有效性同样受其影响。研究公司治理结构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有利于帮助企业优化公司治理结构,提高内部控制有效性。本文研究公司治理结构中哪些变量对内部控制有效性产生重要影响,以及这些因素产生的影响是积极的或是消极的。通过分析研究结果,企业可以结合其面临的具体情况对公司治理结构做出相应的调整,实现内部控制的目标,提高内部控制有效性,助力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

第 2 章  文献综述

2.1  公司治理结构的研究综述
公司治理结构作为研究主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明确其内涵、了解其构成才能将研究更好地进行,故笔者针对国内外关于公司治理结构的文献做如下文献梳理。
2.1.1  国外关于公司治理结构的文献
组织结构论。Tricker(1984)认为,公司治理结构是一种存在于公司与其管理者、其他利益相关者和政策制定者之间的组织与结构[4]。Cochran和Wartick(1988)认为公司治理结构是包含多方的组织结构,包括股东、董事会、高级管理人员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5]。Mayer Colin(1995)认为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是公司治理结构产生的原因,这是一种围绕资本所有者、管理层、董事会和监事会组成的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组织结构[6]。1998年,多国商议制定的《DECD公司治理结构原则》中指出公司治理结构是对公司股东、管理层、董事会、监事会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在权利和义务上的组织部署[7]。Vivies(2001)认为公司治理结构呈现出多样化特征,根据对西方学者的研究整理发现,各国的治理结构可分为三类:市场导向型,银行导向型和关系导向型[8]。对于公司治理结构,Sasson  Bar-Yosef, Annalisa (2011)将其看作一种在维护利益相关者权益的同时制约管理者的行为,增强管理者责任意识的组织结构[9]。Ruth V. Aguilera 和 Rafel Crespi-Cladera(2016)在关注投资者的利益的同时,还考虑了与公司组织结构紧密相关的其他利益相关者和参与者,他们认为企业的员工、供应商以及公司面向的客户等都是公司治理结构中的一部分[10]。
制度安排论。Blair(1995)认为公司治理结构有广义与狭义之分,但无论是广义还是狭义,其本质都是一种制度性安排;公司治理结构从广义上看是对企业剩余权益的索取分配和对企业控制权的制度安排,而从狭义上看是指对公司股东的权力和董事会结构等方面上的制度安排[11]。Shleifer  和Vishny(1997)认为公司治理结构是一种投资者为维护自身权益而做出的制度设计与安排[12]。Dori Danko(2016)认为公司治理结构企业内一种内部组织制度,股东提供资金,为了维护股东利益以及更好的进行经营管理,企业组建了董事会并选拔了管理层来对公司的日常经营活动进行管理,为了制约董事会和经理层又成立了监事会,最终形成多方的协作治理[13]。

......................

2.2  内部控制有效性的研究综述
COSO在1992年颁布的《整合框架》中指出,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体现在能够合理保证主体实现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的效率和效果和法律法规的遵循性[27]。2013年颁布的新《整合框架》也指出能够合理保证主体目标实现是考量内部控制是否有效的重要依据,有效的内部控制可以把与目标实现的相关风险降低至低水平。由此可见,1992年的《整合框架》和新版《整合框架》都借用内部控制的目标来定义内部控制有效性。2008年,我国财政部出台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对内部控制的目标、要素和原则进行了规定,该规范里面对内部控制目标的定义为企业健全内部控制提供了很好的指引[28]。在我国颁布的《内部控制评价指引》中,内部控制有效性被定义为内部控制设计合理并能够得到恰当实施,尽管国内外相关部门一直努力完善内部控制相关理论体系,内部控制理论体系也确实日臻成熟,但迄今为止就如何衡量内部控制有效性这一问题上尚未形成统一标准,因此国内外学者都颇为关注关于内部控制有效性的研究。
2.2.1  国外内部控制有效性研究
国外学者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和思路不一,并且国外在这方面的相关研究进行较早,研究方法也较为成熟,这为我国学者从事有关研究提供了借鉴。
Botosan(1997)对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定量分析,他收集122家企业的相关信息构建了信息披露指数;为了更好的评价内部控制有效性,其在信息披露指数的基础上加以完善,构建出风险管理指数[29]。Michael Ramos(2004)为了更加形象地衡量内部控制的实施效果,
通过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对内部控制有效性展开研究,坐标系纵坐标为内部控制五要素,横坐标为内部控制目标[30]。David Brewer、 William List C(2005)认为对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衡量时除了以成本效益为原则还应当考虑时间因素,正是基于该种思路,其构建出能够测量内部控制成本效益的模型[31]。Doyle C(2007)、Ashbaugh-Skaife(2008)等在对内部控制的影响要素研究的基础上同时研究内部控制对企业生产经营可能产生的影响,他们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的评价采用的是内部控制缺陷的公示结果[32,33]。Gordon等(2009)在《企业风险管理一一整合框架》和COSO提出的内部控制目标的基础上,从四个目标角度出发,提出内部控制有效性的相关假设和模型[34]。Jokipii(2010)认为内部控制可以促进企业提高经营管理能力的和战略目标的实现,所以内部控制水平能够通过企业经营和战略目标的实现程度进行间接量化,同时横纵向对比不同企业的内部控制水平[35]。Jaspreet Kaur(2016)认为评价内部控制有效性应当将战略、激励多方面的内容综合考虑进去[36] 。
.................................
 
第 3 章 理论基础与分析 ............................... 16
3.1 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内涵 ............................. 16
3.1.1 公司治理的内涵 .............................. 16
3.1.2 内部控制的内涵 ........................ 16
第 4 章 研究假设的提出 ............................ 20
4.1 股权结构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 ..................................... 20
4.2 董事会特征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 ................................... 21
4.3 监事会特征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 ................................... 22
第 5 章 变量选取与模型设计 ................................... 26
5.1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 26
5.2 变量选择及定义 ............................ 26

第 6 章 实证研究结果与分析

6.1  描述性统计

通过对表 6-1 的分析可以得出,迪博指数的最小值为 14,最大值为 89.79,标准差为8.072,说明公司间内部控制有效性差异较大,而迪博指数平均数在 60 以上,说明大部分公司比较看重内部控制的建设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从法律法规的遵循性和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的均值都接近于 1 来看,出现违规情况和财务报告被披露为非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公司占的比例较低,说明大部分公司注重企业的合法合规性和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研究样本的净利润率在-5.63 到 4.15 之间,标准差为 0.272,由此可见,虽然研究样本公司净利率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相差较大,但大部分企业的盈利能力相当,与平均净利率相差不大。
.........................

第 7 章 研究结论及对策建议

7.1 研究结论
本文以 2017 至 2018 年沪市 A 股 2136 家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采用内部控制总目标迪博指数和三个分目标(经营的效率效果、财务报告可靠性和法律法规的遵循性、作为衡量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被解释变量,实证检验公司治理结构中的股东大会出席比例、股权制衡情况、独立董事比例、监事会规模、高管薪酬和董事长与总经理兼任情况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情况,得出如下结论:
(1)提高股东大会出席比例能从总体上增强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具体影响情况如下:股东大会出席比例对迪博指数、经营的效率效果、财务报告可靠性、法律法规的遵循都存在正向影响关系。提高股东大会出席比例有利于企业内部控制总目标的实现,并且对企业经营的效率效果、财务报告可靠性和法律法规的遵循性都有积极作用,股东大会的出席比例越高说明各股东热衷于参与到公司的重大事项中,为企业出谋划策,有利于集体智慧的发挥并能增强监督的力量,使得所做决策更加科学,企业内部控制更加有效。
(2)强化股权制衡,增强对第一大股东权力的制约有利于从总体上提高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具体影响情况如下:股权制衡情况比值越大,企业的迪博指数评分越低,对法律法规的遵循性越差。公司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第二至第十股东持股比例之和的值越大,即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越集中,越不利于企业内部控制总目标的实现,会损害内部控制有效性,企业也越容易出现违规情况。但是,股权制衡情况对企业财务报告可靠性、经营的效率效果并不存在显著的影响。
(3)提高独立董事比例有利于从总体上增强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具体影响情况如下:独立董事比例越高,企业迪博指数评分越高,对法律法规的遵循性越好,企业财务报告可靠性越强。提高独立董事比例有利于内部控制总目标的实现,同时对法律法规的遵循和财务报告可靠性产生积极影响。但是,独立董事比例对经营的效率效果不存在明显的影响关系。
重要提示:转载本站信息须注明来源:985论文网,具体权责及声明请参阅网站声明。
阅读提示:请自行判断信息的真实性及观点的正误,本站概不负责。
jQuery右侧可隐藏在线QQ客服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