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985论文网
主要服务:硕士论文、论文发表、论文修改服务

土木工程论文: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施工中的应用

来源:985论文网 添加时间:2020-05-25 14:58
摘  要
装配式建筑可以克服传统建筑建设周期长、环保效益差和建筑能耗高等弊端,是一种环保、节能、高效的生产方式。然而,目前我国装配式建筑现场施工安装效率低,施工管理水平有待提高,项目各参与方协调能力差,这些问题阻碍了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如何解决目前装配式建筑所面临的问题,成为现阶段急待解决的研究课题。
本文从通过分析BIM技术的特点及装配式建筑特征,详细探讨了装配式建筑的项目各参与方应用BIM技术的优势。然后,以装配式建筑的施工阶段为具体研究对象,通过BIM模型与施工现场的结合,构建出BIM技术在施工阶段中构件制造、施工平面布置、施工质量管理、施工安全管理及施工进度管理的应用框架,并详细介绍了各模块的应用过程。
关键词:BIM技术  装配式建筑  施工阶段
 
前  言
早在2013年1月,国家发改委、住房城乡建设部制订的《绿色建筑行动方案》中明确表示:大力发展绿色建材,推动建筑工业化。2014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2014-2015年节能减排低碳发展行动方案》中再次提到以建筑工业化的方式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在2016年2月公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建设国家级装配式建筑生产基地,实现建筑部品部件工业化生产,力争10年左右时间,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30%。2017年2月,在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中,再次提到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不断提高装配式建筑在新建建筑中的比例,实现建筑舒适安全、节能高效。
目前,装配式建筑已成为建筑业研究的焦点,与传统现浇建筑相比,装配式建筑具有节能环保、集约型生产、绿色施工、节约劳动力、建造速度快等优点,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五节一环保”的要求。与此同时,BIM技术在工程项目施工管理中的应用也取得了较多成果,所以,如何将BIM技术应用到装配式建筑的施工阶段成为目前需要关注的问题。
基于以上背景,本论文结合实际装配式建筑项目,研究分析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施工阶段的应用,对装配式建筑的施工阶段具有较为重要的现实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BIM技术本身的可视化,将复杂的二维图纸以三维的效果直观的展现出来,便于工程的各个参与方沟通与协调,对施工过程进行动态管理,使得装配式建筑的施工更加具有协调性,既优化施工流程、降低施工成本,又提高施工质量、保证施工安全,对目前装配式建筑的施工管理水平带来很大的提升。
(2)利用BIM技术录入装配式建筑施工阶段的所有数据,实时修改与更新,施工管理人员可以直接通过模型获取所需要的数据信息,对施工现场进行动态管控,使施工管理更加有效化、严格化、精细化,从而使管理效率得到提升。
(3)将BIM技术应用于装配式建筑的施工阶段,能够体现出施工管理模式的创新,对以后装配式建筑的施工具有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有利于装配式建筑的长远发展,早日完成“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30%”的目标。
 
第1章 BIM技术和装配式建筑的阐述
1.1 BIM技术
1.1.1 BIM的概念与构成
    BIM,即建筑信息模型。它既是“产品”(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 ),又是“过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相对于“产品”来说,BIM是以三维数字为根基,以工程数据为纽带,建立的3D模型。相对于“过程”而言,BIM是指模型创建、使用和管理的流程,是一个可分享的知识资源。
BIM己经不是狭义的模型或建模技术,BIM与3D模型不等同,它是一种新型理念及其相关联的方法、技术、平台和软件等。BIM既是设计与施工的革新,又是生产与效率的提升。它由产品模型、过程模型和决策模型组成,它们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循环模型。
 
图1.1 BIM构成图
    产品模型到过程模型是建筑组件(Component)的空间信息、非空间信息及其拓扑关系。其中空间信息有组件的空间位置、大小、形状及相互关系等;非空间信息有结构类型、材料、荷载属性等。
过程模型到决策模型是建筑物运行的动态模型与建筑部件的相互作用。它影响到建筑部件在不同时间阶段的属性;还会影响到建筑成份本身存在与否。
    决策模型是人类行为对产品模型和过程模型所产生的直接或间接作用的数值模型。
1.1.2 BIM的特点
    BIM技术是加速本国建筑业信息化的催化剂。根据BIM的含义,再结合工程建设实践总结出它有以下八个特点。
    (1)可视化
    BIM建筑信息模型的整个过程都是可视化的,一方面体现在它从CAD由“点、线、面”画出的平面图纸变为三维模型,立体直观的效果图;更重要的体现在项目的设计、建造、运营等整个建设过程都是可视化,方便工程项目各个阶段、各个参与方之间进行更好的沟通,讨论与决策。
    (2)协调性
    协调各专业间项目信息不契合问题,可高效率的与各专业有效沟通,更好地
满足工作需求,提高设计质量与品质。
    (3)模拟性
利用相关软件对设计阶段、招投标阶段、施工阶段和后期运营阶段进行模拟实验,为各个阶段提供非常直观的可视化进度控制管理依据。
    (4)优化性
    目前的建筑工程项目趋于变大、变复杂,可以应用BIM及与其相关的各种优化软件对复杂项目进行完善,应用BIM技术可以做项目方案优化,特殊项目的设计优化等工作。
    (5)可出图性
    应用BIM技术可以出以下图纸:1)综合管线图;2)预埋套管图;3)碰撞检查侦错报告和建议改进方案。
    (6)一体化性
    BIM不是建筑生命期不同阶段的“信息断层”,它是从设计到施工再到运营贯穿工程项目的全生命周期的一体化管理。它的一体化性极大地提高了劳动效率,缩短工期。
    (7)参数化性
    BIM参数化的特点能快速解决由于软件操作者的失误导致模型建立错误问题。同时各参数化组件相互间具有数据关联性,保证模型组件拓扑关系不受影响。
    (8)信息完备性
    BIM信息完备性体现在以下三点:1)工程对象3D几何信息的拓扑关系;2)工程对象完整的工程信息描述;3)工程对象之间的工程逻辑关系。
1.2 装配式建筑
1.2.1 装配式建筑的定义
装配式建筑指的是将预制加工厂预制的构件,通过机械吊装的方式,把零散的预制构件连接成为一个整体的建筑。传统的施工方式:在设计阶段仅从建筑体建设结构出发,不考虑施工方法等;施工采取露天现场手工作业的方式。而新型的装配式建筑,采取的是标准化设计,预制场生产,现场吊装作业的模式。装配式建筑适合做大工业厂房、标准办公楼及标准住宅等,但因成本偏高、技术难度大、质量及刚度难以保证,推广过程中遇到较大障碍。
1.2.2 装配式建筑的特征
(1)建筑设计标准化
标准化是装配式建筑长远发展的前提,标准化设计的核心内容是建立标准化模块,这样才能满足构件生产工厂化的要求。如今大众对建筑物样式多样化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满足大众需求,在标准化设计的同时还应结合多样化,这种设计模式在标准化的基础上,使部品部件的生产集约化、大众化。随着信息技术的推广,信息化被广泛的运用到设计阶段中,其中BIM技术的信息共享、协同工作能力更有利于预制构件族库的建立。
(2)构件生产工厂化
在装配式建筑施工前,预制构件的工厂化生产是关键,即根据设计单位提供的预制构件图纸或三维模型,在工厂车间内通过模具进行批量生产,在主体结构施工过程中,传统施工方式精度低、质量难以保证,预制构件的工厂化生产正好解决了这类问题。以外墙板的生产过程为例,为了使外墙板保持美观和不褪色,可以在工厂内进行喷涂、烘烤。除此之外,预制构件的防火、保温、隔声等性能可以在生产过程中随时控制。
(3)现场施工装配化
预制构件在工厂生产完成并养护后,由专门的卡车运输到施工现场,进行吊装和拼接。这种装配化的施工方法使得施工现场的施工流程便捷很多,搭设脚手架、绑钢筋、支模板、浇筑混凝土等步骤大幅度减少,施工过程绿色环保。
(4)结构装修一体化
在预制构件生产阶段,以标准化设计为前提,根据设计信息中预制构件的主材、构造以及装饰工程信息,均已随构件主体生产完成。例如在预制墙的生产中,其保温层、抹灰层与墙体本身进行一体化生产。
(5)过程管理信息化
BIM 技术推动装配式建筑向标准化、工业化、和集约化方向发展,传统施工模式存在不同专业间的协调度差、信息传递不及时、设计与施工矛盾等问题,导致施工项目进展过程中协调度差。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利用BIM参数化信息模型,使得项目建设中参与人员在全过程实现资源共享,保证了装配式建筑建设的高效率、高质量、精细化。
 
第2章  BIM技术应用于装配式建筑的优势分析
2.1 建设单位应用BIM技术的优势
建设单位作为项目投资方,主导整个工程项目的推进,提高工程质量、加快工程进度、控制建设成本是建设单位必须解决的问题。为此,建设单位需要与项目各参与方进行交流。将BIM技术引入到项目中,可简化沟通过程,有效避免沟通障碍,从而更加直观的获取建筑信息、了解施工流程。例如在设计阶段,利用BIM模型的建立,通过可视化模拟,可更加快速的生成规划、设计方案,缩短设计单位的设计周期,设计效率不仅得到了提高,另一方面,通过BIM模型的可视化功能,建设单位和设计单位可以进行更好的信息传递,以达到建设单位的理想设计方案。
2.2 设计单位应用BIM技术的优势
通过BIM技术的设计平台,在设计过程中,建筑信息可以直观的在各专业设计人员之间传递,对设计方案进行“同时”修改,做到多专业协同设计。通过模拟碰撞,各识别出设计冲突,从而及时找出各专业设计中存在的矛盾,设计错误被降到最低,设计效率也得到了大大的提升,避免因多次修改带来的经济损失。利用BIM技术还能对3D模型进行日照模拟、环境分析、紧急逃生模拟等,进一步优化设计成果,达到建设单位的理想设计方案。针对装配式建筑模块化、标准化的特点,通过参数分析,可以实现装配式预制构件的标准化设计,方法是应用BIM技术通过族建立部品构件模型,从而更加直观的表现装配式建筑。
2.3 构件制造商应用BIM技术的优势
BIM技术贯穿工程建设的全生命周期,其核心就是建筑信息模型,构件制造商可通过建筑信息模型中的信息来获取各部品构件的几何尺寸、材料种类等,提高部品构件生产的合格率,达到精确化生产。此外,构件制造商还可以通过BIM技术与RFID技术结合的手段来管理构件,即在部品构件制作过程中嵌入RF ID芯片,它就是每一块构件的名片,其中包含构件的全部信息,例如几何尺寸、材料种类、生产时间、安装位置等。构件制造商可以对预制构件进行数据化管理,从而提高管理效率。
2.4 施工单位应用BIM技术的优势
装配式建筑部品构件繁多,合理的现场布置是关键。预制构件是装配式建筑的核心,传统的物流模式和人工验收有较多弊端,一些看似不重要的问题往往会导致施工无法顺利进展,例如数量偏差、构件位置堆放偏差、出库记录不准确。利用BIM与RFID技术的结合,物流配送人员与仓储验收人员可直接读取预制构件的相关信息,记录构件的入库、出库,明显的节约了时间。同时,模拟施工现场的场地布置,可以优化施工场地内运输车辆的行驶路线,减少预制构件在施工现场的二次搬运等情况,进而提高吊装效率,加快装配式建筑的施工进度。预制构件的吊装是装配式建筑施工的核心,应用BIM技术可模拟吊装过程,完善施工方案。在BIM技术的平台上进行4D模拟、SD模拟,还可以进行施工进度动态管理和成本控制。
 
第3章 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施工中的应用分析
3.1 BIM在构件制造中的应用分析
3.1.1 构件生产阶段
    预制构件是装配式建筑的核心,构件生产阶段连接着装配式建筑设计与施工,是装配式建筑全生命周期中的重要环节。构件设计完成后进入工厂化生产阶段(如图3.1,3.2所示),在构件生产之前,为了正确理解构件的设计,构件生产人员与设计人员需进行交流。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传统的交底模式是基于二维设计图纸作的,在交底时,设计人员难以全面的向生产技术人员表达设计意图,造成构件生产完成后才发现错误。此外,考虑到一些特殊构件生产需要,需对其进行细节设计或更改,装配式建筑预制构件繁多,如果这些信息不能及时传达给设计人员,会导致延误生产周期或更多不可预见的困难。
 
图3.1 预制构件机械化生产
 
图3.2 预制构件机械化生产
通过BIM模型,构件生产厂家与设计院在模型上进行对接,提高了数据交换的精确性,有效减少了预制构件的生产周期。当遇到上述情况发生时,设计人员将BIM模型中构件的数据进行提取和更新,并与构件生产厂家实时对接,通过BIM模型的参数化展现,生产人员可以一目了然的理解设计师的设计意图,这样一来更加有利于机械化的生产和加工。同时,利用BIM模型与RFID技术相结合,获取预制构件的参数化信息,生产厂家可以从直接提取预制构件的几何尺寸、材料种类、数量、工艺要求等信息,根据构件生产中对原材料的需求情况,制定相应的原材料采购计划与构件生产计划,减少待工、待料的情况发生,并在构件生产的同时,向施工单位传递构件生产的进度信息(如图3.3,3.4所示)。
 
图3.3 构件生产阶段应用流程
 
图3.4 基于BIM与RFID的构件管理流程
3.1.2 构件运输阶段
预制构件在工厂加工生产完成后,在运输到施工现场的过程中,需要考虑两个方面的问题,时间与空间。首先,考虑到工程的实际情况,和运输路线中的实际路况,有的预制构件可能受当地的法律法规的限制,无法及时运往施工现场。所以考虑到运输时间的问题,应根据现场的施工进度与对构件的需求情况,提前规划好运输时间。由于一些预制构件尺寸巨大甚至异形,如果由于运输过程中发生意外导致构件损坏,不仅会影响施工进度,也会造成成本损失。所以考虑到运输空间的问题,应提前根据构件尺寸类型安排运输卡车,规划运输车次与路线,做好周密的计划安排,实现构件在施工现场零积压(如图3.5所示)。
 
图3.5 预制构件运输计划
    要解决以上两个问题,就需要BIM技术的信息控制系统与构件管理系统进行结合,实现信息互通。构件管理系统的管理流程是,利用RFID技术根据现场的实际施工进度,将信息反馈给构件管理系统,管理人员通过构件管理系统的信息能够及时了解进度与构件库存情况。在运输过程中,为了尽量避免实际装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或突发情况发生,可利用BIM技术模拟功能对预制构件的装载运输进行预演。
    综上所述,将BIM技术应用于构件制造中,可进行订单信息管理、材料管理、生产计划编制、库存管理等,将预制构件研发、订单管理、生产协调、数据提取等环节结合起来,实现信息化管理,通过人机协作,实现预制构件的集约化生产,很大程度上提升了生产效率。
3.2 BIM在施工平面布置中的应用分析
3.2.1 构件储存管理
    装配式建筑施工过程中,预制构件进场后的储存是个关键问题,与塔吊选型、运输车辆路线规划、构件堆放场地等因素有关,同时需要兼顾施工过程中的不可预见问题。施工现场的面积往往不会太大,而施工现场预制构件堆放存量不能过多,需要控制好构件进场的量和时间。在储存预制构件并对此进行管理时,不论是分类对此进行堆放、还是出入库方面的统计,均需耗费大量的时间以及人力,难以避免差错的发生。
    信息化的手段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利用BIM技术与RFID技术的结合,在预制构件的生产阶段,植入RFID芯片,物流配送、仓储管理等相关工作人员只需读取芯片,即可直接验收,避免了传统模式下存在的堆放位置、数量偏差等相关问题,进而令成本、时间得以节约。在预制构件的吊装、拼接过程中,通过RF ID芯片的运用,技术人员可直接对综合信息进行获取,并在对安装设备位置等信息进行复查后,再加以拼接、吊装,由此使得安装预制构件的效率、对吊装过程的管控能力得以提升(如图3.6,3.7所示)。
 
图3.6 预制构件进场
 
图3.7 预制构件的现场堆放
3.2.2 施工场地布置
    与传统现浇式建筑不同,一栋装配式建筑一般有成千上万的预制构件组成,考虑到施工区域空间有限,不合理的施工场地布置会严重影响后期的吊装过程,所有预制构件的以及施工区域的划分非常关键。装配式建筑施工场地布置的要点在塔吊布置方案制定、预制构件存放场地规则、预制构件运输道路规划。
    (1)塔吊布置方案制定
    在装配式建筑施工过程中,以塔吊作为关键施工机械,其效率如何,将对建筑整体施工效率产生影响。结合此前经验来看,因布置塔吊欠缺合理性,常常会发生二次倒运构件现象,对施工进度造成极大影响。因此,型号、装设位置选定的合理性至关重要。首先,需对其吊臂是否满足构件卸车装车等加以明确,进而明确选定的型号。其次,依据设备作业以及覆盖面的需求、和输电线之间的安全距离等,以对塔吊尺寸、设施等的满足作为前提,进而对现场布设塔吊的位置加以明确。在完成如上两大操作后,针对塔吊布设的多个方案,进行BIM模拟、对比、分析工作,最终选择出最优方案。
    (2)预制构件存放场地规则
    预制构件进入施工现场后的存放规则前文己有提及,此处需要强调的是,构件在存放场地的储备量应满足楼层施工的需求量,存放场地应结合实际情况优化利用,同时,存放场地是否会造成施工现场内交通堵塞也是必须考虑的问题。
    (3)预制构件运输道路规划
    预制构件从工厂运输至施工现场后,应考虑施工现场内运输路线,其是否满足卸车、吊装需求,是否影响其他作业。
    应用BIM技术可模拟施工现场,进行施工平面布置,合理选择预制构件仓库位置与塔吊布置方案,同时合理规划运输车辆的进出场路线。利用BIM技术优化施工平面布置的流程如图3.8所示。
 
图3.8 施工平面布置最优方案
因此,将BIM技术运用于施工平面布置方面,不仅可令塔吊布设方案制定、预制构件存放场地规则、预制构件运输道路规划等得以优化,还能有效避免预制构件或其他材料的二次倒运、延长施工进度等问题,进而使得垂直运输机械具备更高的吊装效率。
3.3 BIM在施工质量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3.3.1 预制构件的质量
传统现场施工中由于操作不规范、验收不仔细等常常引起的露筋、爆模等问题,而装配式建筑所用的预制构件是在在工厂加工生产,可以给成品预制构件的养护提供良好的环境,使建筑构件质量得到保障,从而提高了建筑质量。同时,BIM技术有助于实现数字化制造,减少人力的投入,降低人工操作可能带来的失误,从而进一步保障了构件质量。
利用BIM技术与RFID技术的结合,当预制构件在生产、运输、储存、吊装等过程中发生意外导致构件无法正常使用,厂家可第一时间根据该构件上RF ID芯片的信息重新生产,防止因构件质量导致施工进度的情况发生(如图3.9 )。
 
图3.9 预制构件质量管理流程
3.3.2 施工现场的质量管理
    在施工阶段,质量管理属于项目管理的关键,并且装配式建筑对此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安装过程中的失误、偏差,均会对建筑质量产生直接影响。运用BIM技术,施工单位可模拟分析施工计划,关联时间以及3D模型,构建4D施工模型,对各个施工阶段相应的建筑外观予以显示,并对应于实际施工外观。运用可视化对施工进程进行模拟,对施工质量进行实时跟踪,从而直观的了解施工质量。此模型可对构件类型、尺寸等信息予以直观了解,令施工队对建筑信息有所认识,有效避免安装错误的发生,使得工作效率、安装质量因此而提升。此外,通过移动设备,如平板电脑、手机等结合RF ID、云端技术,指导人员可异地指导施工状况,使得现场人员能够顺利定位构件,并对此加以吊装,也能够实时对构件参数属性、完成质量指示等信息进行查询,并向项目数据库上传竣工数据,即可追溯查询有关施工质量的记录(如图3.10所示)。
 
图3.10 施工质量管理流程
综上所述,将BIM技术运用在装配式建筑质量管理中,不仅可以避免因不可预见的因素造成构件损坏的情况,还可以在施工过程中对建筑物的质量进行动态控制。
3.4 BIM在施工安全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将BIM技术运用于施工安全管理方面,首先可将组织决策依据、施工方案提供给安全管理工作,此外,也可在施工的同时对整体施工进程进行监控,这对预防安全隐患起到很好的作用。从BIM技术的应用案例中可分析出,通过BIM技术的模拟可以识别部分安全隐患。施工的每一个过程可以在模拟中呈现出来,通过模型,不仅可对施工现场外形特征有直观认识,技术人员也可提前检验施工方案。在模拟过程中,还可针对险情施行应急方案。
目前大部分的安全管理模式是设置安全员,负责在施工现场进行安全巡查,这种安全管理模式效率低下,难以发现潜在的安全隐患。采用BIM技术进行自动化管理,在可视化界面上完成安全管理,可对隐患进行直观的判断,利于使得安全管理变得更为合理,并实现管理效率的提升。
施工现场的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将BIM技术运用于安全管理进程中,可使得安全检查问题得到动态解决。此外,采用BIM技术可以在三维模型中获取现场人员的位置,通过施工现场的监控系统进行监控,识别危险因素。并且,在监控系统中运用这一技术,不仅可对现场危险源加以排除,还可实时掌握施工成果,并对此后阶段的施工效果予以预测(如图3.11所示)。
 
图3.11 施工安全管理流程
3.5 BIM在施工进度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施工进度的管理是通过管理项目实施计划来完成,是保证项目按时竣工的重要措施。在装配式建筑施工过程中,由于管理人员对施工现场的掌控力低,无法获取准确工作量和工程量,以致于在分配人力物力问题上出现差错,使施工过程紊乱。通过BIM技术的参数化模型,便于获得准确的工作量和工程量,提高管理人员对施工过程的掌控力。此外,BIM技术的4D模拟可以用于协调施工计划,这种参数化的管理模式可以简化复杂的施工进度计划,从而保证工程合理有序的进行。
3.5.1 施工进度计划编制
与传统工程项目类似,在对装配式建筑工程项目进度计划制定时,应考虑各个关键施工节点,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条件,即预制构件吊装的顺序。一般的情况下,这些工作由人工完成,但是人工误差较大,完成整个吊装过程的计划难以保证准确无误,BIM技术的引入就正好弥补了这个缺点,可以使吊装过程高效,迅速的完成。
    在项目中,管理人员先制订好施工进度,将进度信息汇入Microsoft Project中导出特定格式文件,然后将文件导入Navisworks与建筑BIM模型相关联,这样就可以很准确的整理好每一段工程所需要的时间及其工程量,从而确定具体的施工方案,在归总全部信息后,再开展4D模拟工作,此时即可更为明确的体现施工进度,进而更为全面的对进度计划进行整理(如图3.12所示)。
 
图3.12 施工进度管理流程
3.5.2 施工进度计划过程控制
    将BIM技术运用于施工进度管理之中,确保工序得以有序开展。在施工过程中,项目部各部门可以在BIM模型的基础上进行沟通与讨论,将运用BIM软件的过程作为对进度计划过程控制的依据,将建筑信息模型作为施工的标准逐步推进。同时,管理人员的全局观要强,将重要节点与进度计划对比,做到时间空间分配合理、物尽其用,以建筑信息模型为核心,可尽量避免工期延误的情况发生。
3.5.3 施工进度计划调整
    在进度管理方面,可运用BIM模型作为决策依据,在推进施工的同时,难免出现一些不可预见的突发状况,导致施工进度计划打乱,此时便可依据BIM模型立即调整施工进度计划,避免因更改的不及时造成施工进度计划无法顺利推进,进而造成更大的错误。此外,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应该按照前文提及的4D模式将模拟施工与实际情况相结合,直观的获取进度信息。该模式的优势在于,作为管理人员而言,可更为快速、方便的对施工进度有所认识,若此时出现模拟与实际施工不同的状况,管理人员也可给出相应的应变对策,这样一来施工进度计划不会受到很大影响,同时将损失降到最低。
    综上所述,将BIM技术运用在装配式建筑施工进度管理中,通过可视化的模拟,不仅可以直观地了解施工工序、掌握施工细节,还可以查找项目施工中可能存在的动态干涉,并通过对比计划进度,对实际工程进度有所掌握,及时针对资金、物料规划进行调整,从而达到缩短工期的效果。
 
 结束语
就建筑行业而言,以工业化生产建设方式作为重大变革,依托于政策支撑、内部推动,装配式建筑必将成为末来建筑业的发展方向。对比传统工程建造形式来说,不论是在环保、高精度、资源节约、还是形式多样等方面,装配式建筑的优势均较为突出,属于末来我国住宅建设的主要趋势。要充分发挥装配式建筑的优势,实现建筑工业化,需改进管理技术以及方式,通过信息化手段、技术的运用,令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得以解决。
 
致    谢
在完成本篇毕业论文的过程中,本人得到了许多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是他们为此付出了心血和精力,在此请允许我向他们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首先,我要感谢我的导师XXX先生。本篇论文从提纲到初稿乃至成稿,都经过他精心的指导和修改,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和许多宝贵的意见。可以说,我的整篇论文凝聚着他的心血。
其次,我要感谢教学中心的老师。是他们对论文选题、选材、编写格式等方面给予了细心的指导,使本人的毕业论文设计得以有条不紊地进行。
最后,我要感谢所有参考文献的作者。我论文是建立在他们研究基础上的,是他们如此优秀与有益的成果,使我的论文增色。
 
参考文献
[1] 欧阳东,李克强,赵瑗琳.BIM技术:第二次建筑设计革命[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2] 刘玉涛.建筑施工企业BIM经典案例分析[M].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6.
[3] 甘雨平.BIM可视化技术在装配式结构设计、施工中的应用研究[D].2018
[4] 王淑嫱,周启慧,田东方.工程总承包背景下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工程中的应用研究[D].工程管理,2017
[5] 魏辰,王春光,徐阳,et al.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设计中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勘察设计,2016(11):28-32.
[6] 朱维香.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中的应用研究[J].山西建筑,2016,42(14):227-228.
[7] 马跃强,施宝贵,武玉琼.BIM技术在预制装配式建筑施工中的应用研究[J].上海建设科技,2016(4).
[8] 李殷龙.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四川水泥,2017(3):231-231.
[9] 郭志勇,游成林.BIM技术在预制装配式建筑项目场地平面布置中的应用[J].绿色建筑,2017(1):20-21.
[10] 肖阳,刘为.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价值工程,2018.
[11] 张彬,王亮,黄有为,et al.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中的应用[J].建材与装饰,2017(12).
[12] 罗瑜萱.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中的应用[J].现代物业:中旬刊,2019(2):78-78.
重要提示:转载本站信息须注明来源:985论文网,具体权责及声明请参阅网站声明。
阅读提示:请自行判断信息的真实性及观点的正误,本站概不负责。
jQuery右侧可隐藏在线QQ客服
在线客服